专题二 相互作用中常见的模型
模型一:摩擦力突变
(
知识
总结
)
1.摩擦力的突变模型类别
“静静”突变 物体在静摩擦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力的合力发生变化时,如果物体仍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发生突变
“动静”突变 在滑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物体突然停止相对滑动时,物体将不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或滑动摩擦力“突变”成静摩擦力
“静动”突变 物体在静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当其他力变化时,如果物体不再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将“突变”成滑动摩擦力
“动动”突变 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和其他力的共同作用,当两物体间的压力发生变化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之而变;或者两物体达到共同速度时相对滑动方向发生变化,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也会随之而变
2.分析摩擦力的突变的方法——临界法
(1)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和“刚好”等关键词时,一般隐藏着临界问题。有时,有些临界问题中并不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
(2)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存在及大小、方向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且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存在静摩擦力的系统,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研究传送带问题时,物体和传送带的速度相同的时刻往往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运动性质的突变点。
(
典型例
题
)
1.如图,质量为1 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同时受到一个斜向左下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的F=10 N的恒力作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25,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g取10 m/s2,则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f=μFN=μ(mg+Fsin 37°)=10 N
所以在物体向右运动的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10 N,方向向左;
当物体减速到零时,由于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大小为Fx=Fcos 37°=8 N,小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10 N,所以物体不会再运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大小为8 N,方向向右。
故选C。
2.如图所示,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 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 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2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则(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8 N
B.突然撤去F,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0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6 N
D.突然掀去F,木块B所受合力大小是8 N
【答案】A
【解析】AC.弹簧弹力为:F1=kx=400 N/m×0.02 m=8 N。
A木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Am=μGA=0.25×50 N=12.5 N;
B木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Bm=μGB=0.25×60 N=15 N;
用F=2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木块B受弹簧向右的弹力为8 N,拉力为2 N,共10 N,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故静摩擦力为10 N;
木块A受到向左的弹力为8 N,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故A不动,故静摩擦力为8 N,故A正确,C错误;
BD.撤去F后,A仍然处于静止,A所受的静摩擦力仍然为8 N,B仍然处于静止,所受的合力为零,故BD错误。
故选A。
3.如图甲所示,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1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大小,使木块在t2时刻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用F=5.3 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 N
B.当用F=5.3 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1 N
C.若用F=5.8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3 N
D.0~t1时间内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1 N
【答案】A
【解析】AB.由题图可知,该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是5.5 N,当水平拉力为5.3 N时,其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所以静止的木块仍然静止,根据二力平衡可知,木块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为5.3 N,故A正确,B错误;
C.由于5.8 N大于木块的最大静摩擦力,所以此时木块被拉动,此时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由题意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5.1 N,即若用F=5.8 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5.1 N,故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在0~t1时间内,木块静止,其受到的静摩擦力与水平外力大小相等,由题图可知,该时间内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从0均匀增加到5.5 N,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 θ,规定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则图中能较客观地反映小木块对传送带的摩擦力f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小木块刚放置在传送带上时,传送带相对于木块沿斜面向下运动,木块对传送带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
大小为
且重力的分力沿斜面向下,木块做匀加速运动,
加速度大小为
当小木块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由可知
木块继续沿传送带加速向下,木块相对于传送带沿斜面向下运动,传送带对木块的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木块对传送带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故木块对传送带的摩擦力方向先为负值,再为正值,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模型二:平衡中的连接体模型
(
知识
总结
)
1.轻杆连接体问题
【问题】如图,求m1∶m2大小
方法一、正弦定理法 方法二、力乘力臂法 方法三、重心法
对m1、m2受力分析,三力平衡可构成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有,对m1: 对m2: 根据等腰三角形有:θ1=θ2 联立解得m1gsin α=m2gsin β ∴m1∶m2=sin β∶sin α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以圆心为转动轴,两圆弧的支持力的力臂均为零,轻杆弹力的力臂相等,力乘以力臂等值反向。根据转动平衡知: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m1g·Rsin α=m2g·Rsin β。∴m1∶m2=sin β∶sin α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整体受重力和两圆弧的支持力,根据三力平衡必共点,因此整体的重心必过圆心正下方。所以有m1·Rsin θ1=m2·Rsin θ2,∴m1∶m2=sin β∶sin α
2.轻环穿杆问题
轻环穿光滑杆,二力平衡,拉力垂直杆 轻环穿粗糙杆,三力平衡,最大夹角tan θ=μ 轻环穿光滑大圆环,拉力沿径向
(
典型例
题
)
1.如图所示,一轻质细杆两端分别固定着质量为mA和mB的两个小球A和B(可视为质点)。将其放在一个直角形光滑槽中,已知轻杆与槽右壁成α角,槽右壁与水平地面成θ角时,两球刚好能平衡,且α≠θ,重力加速度为g,则A、B两小球质量之比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对A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杆的弹力、斜面的支持力,如图所示:
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①
再对B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杆的弹力、斜面的支持力,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有:=…②
联立①②解得:=
故选C。
2.(多选)一轻杆两端固定两质量分别为m1和m2质点A,B,现将其置于光滑空心球内部,稳定后如图所示,已知O为球心,OC竖直,球面对A、B质点的作用力分别为N1和N2,轻杆对A、B质点的作用力分别为F1和F2,则下例式子中正确的是:( )
A.F1=F2 B.=
C.= D.=
【答案】ACD
【解析】A.对A、B分别受力分析,由于是轻杆,杆受力合力为零,所以杆两端球对杆的力等大反向,沿杆方向共线,则杆对球的力也等大反向,即F1=F2,故A正确;
B.如图所示,A质点受力分析,受到m1g、N1、F1,三个力平衡,构成首尾相接封闭三角形,此三角形与△AOC相似,=;对B质点受力分析,受m2g、N2、F2,构成平衡三角形,此三角形与△OCB相似,=,所以=,故B错误;
C.由A质点的平衡三角形与对应的相似三角形满足对应边比例关系为:=,由B质点的平衡三角形与对应相似三角形满足对应边比例关系:=,因为=,所以=,故C正确;
D.由A质点平衡三角形与对应相似三角形得:=,=,故D正确;
故选ACD。
3.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光滑圆环O,顶端D点固定一定滑轮(大小忽略),圆环两侧套着、两小球,两小球用轻绳绕过定滑轮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连线过圆心O点,且与右侧绳的夹角为θ。则两小球的质量之比为( )
A.tan θ B. C. D.sin2θ
【答案】B
【解析】对两小球分别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三角形法则可知:
对小球m1,可得:;
对小球m2,可得:;联立解得:,故选B。
模型三:“活结”与“死结”、“活动杆”与“固定杆”模型
(
知识
总结
)
1.“活结”与“死结”
绳是物体间连接的一种方式,当多个物体用绳连接的时候,其间必然有“结”的出现,根据“结”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活结”和“死结”两种。
(1)“活结”:“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跨过光滑滑轮(或杆、钉子)的两段轻绳,且结点可以沿绳子移动,其两端张力大小相等,即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
“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
(2)“死结”“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一般是由绳子打结而形成的,“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
死结的特点:
①绳子的结点不可随绳移动
②“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端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2.“活动杆”与“固定杆”
轻杆是物体间连接的另一种方式, 根据轻杆与墙壁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活动杆”与“固定杆”。
(1)“活动杆”就是用光滑的转轴或铰链与墙壁连接,平衡时,杆所受到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否则杆会转动,所以其特点是杆上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2)“固定杆”就是将轻杆固定在墙壁上(不能转动),此时轻杆上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
典型例
题
)
1.如甲图所示是用一根绳穿过牛奶箱上的提手晾晒辣椒的情景,可等效为一根轻绳穿过一个轻圆环,如乙图所示,A位置比B位置高。不计绳与圆环间的摩擦力,辣椒的质量为m,左右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OA部分绳上的拉力为TOA,OB部分绳上的拉力为TOB,重力加速度为g,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TOA>TOB B.α<β
C.当α=60°时,TOA= D.α变大时,TOA变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活结”模型的特点可知,TOA=TOB、α=β
根据力的矢量合成可知TOBcos α+TOAcos β=mg
即2TOAcos α=mg
当α=60°时,解得TOA=mg,α变大时,cos α减小,则TOA变大。
故选D。
2.(多选)如图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绳子的质量及绳与衣架挂钩间摩擦均忽略不计,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B端在杆上位置不变,将右侧杆平移到虚线位置,稳定后衣服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
A.绳子的弹力变大 B.绳子的弹力变小
C.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变小 D.绳对挂钩弹力的合力不变
【答案】BD
【解析】AB.对挂钩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有2Tcos θ=mg
绳子右端的B点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向左移动到虚线位置时,设挂钩左面的绳子长度为l1,右面绳子的长度为l2,两个杆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因此有l1sin θ+l2sin θ=d,整理可得sin θ=,因此当d减小时,角度θ变小,故绳子拉力T变小,A错误,B正确;
C.绳中的拉力左右相等,两侧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根据三力平衡条件可知,两绳子的拉力T的合力F始终与G等值反向,保持不变,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3.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分别挂在支架上的B点(如图甲所示)和跨过滑轮的轻绳BC上(如图乙所示),图甲中轻杆AB用铰链与墙壁连接(可绕A点转动),图乙中水平轻杆一端A插在墙壁内,已知θ=30°,则图甲中轻杆AB受到绳子的作用力F1和图乙中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F2分别为( )
A.F1=mg、F2= B.F1=、F2=
C.F1=、F2=mg D.F1=、F2=mg
【答案】D
【解析】甲图中,结点受BC绳子的拉力、重力和AB杆子的支持力,
根据平衡条件,有:F1=,
乙图中,绳子对滑轮的作用力应是两股绳的合力,故F2=mg,
故选:D。
4.四个相同的物块用轻绳系住,绕过光滑的轻质滑轮,并将绳子另一端系在墙壁上。甲、乙两杆固定在墙壁上,丙、丁两杆带有铰链并固定于墙壁上。轻杆与轻绳与水平方向夹角如图所示。四幅图中,能够保持静止且杆的作用力相同的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丁 D.乙和丁
【答案】D
【解析】轻杆的力与两绳对滑轮的合力等大反向,甲图杆的力与竖直方向成30°向右上;乙图杆的力与竖直方向成60°向右上;丙图为动杆,不能保持静止;丁图杆的力与竖直方向成60°向右上,故乙和丁的相同。故选D。
模型四:摩擦角与自锁现象
(
知识
总结
)
1.自锁现象定义:
一个物体受静摩擦力作用而静止,当用外力试图使这个物体运动时,外力越大,物体被挤压的越紧,越不容易运动即最大静摩擦力的“保护能力”越强,这种现象叫自锁现象
2.摩擦角
物体在粗糙平面(斜面)上滑动时,所受滑动摩擦力Ff和支持力FN的合力F合与FN间的夹角为θ,如图(a)、(b)所示,由于tan θ==μ为常量,所以θ被称为摩擦角。
3.摩擦角的应用
(1)在水平面上,若给物体施加拉力F使之在水平面上滑动,则力跟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跟F合垂直)时,拉力F最小,如图(c)。
(2)当所加推力F与支持力FN反方向间的夹角β≤θ时,无论推力F多大,都不能推动物体在平面(斜面)上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自锁,如图(d)、(e)。
(3)有摩擦力参与的四力平衡问题可通过合成支持力FN和滑动摩擦力Ff转化为三力平衡问题,然后根据力的平衡知识求解。
4.分析解题思路
(
典型例
题
)
1.螺丝钉是利用斜面自锁原理制成的,其原理如图所示,螺母与螺杆的螺纹结合,可以看作由两个叠放在一起的同倾角斜面组成,设螺母、螺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高为螺距h,底为圆周长2πr,当螺杆受到很大的压力F时,仍然不会移动(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应满足的关系为( )
A.h≤2πμr B.h≤πμr C.h≥2πμr D.h≥πμr
【答案】A
【解析】当螺杆受到很大的压力F时,仍然不会移动,
由受力分析图可知FN=Fcos θ=,Ff=μFN=
由平衡知识Ff≥Fsin θ=
可得2πμr≥h,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多选)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滑块放在粗糙水平面上,两轻杆等长,杆与滑块。杆与杆间均用光滑铰链连接,在两杆铰合处悬挂一质量为m的重物C,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设杆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m一定时,θ越大,轻杆受力越大
B.当M、m一定时,滑块对地面的压力与θ无关
C.当m和θ一定时,M越大,滑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越大
D.若μ>,则无论m多么大,M一定不会滑动
【答案】BD
【解析】A.将C的重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如图所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有F1=F2=,故m一定时,θ越大,轻杆受力越小,故A错误;
B.对A、B、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对地压力为FN=(2M+m)g,与θ无关,故B正确;
C.对A分析,受重力、杆的推力、支持力和向右的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有f=F1cos θ=,与M无关,故C错误;
D.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竖直方向上根据平衡条件可得A受到的支持力为F′N=Mg+
无论m多么大,都不能使M沿地面滑动时满足μFN′>F1cos θ
即>
解得μ>,故D正确。
故选BD。
3.在竖直墙壁的左侧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边长为a、质量为M的正方体ABCD,在墙壁和正方体之间放置一半径为R、质量为m的光滑球,正方体和球均保持静止,如图所示。球的球心为O,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正方体的边长a>R,正方体与水平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g已知,并取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正方体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N1、N2分别是多大?
(2)若θ=45°,保持球的半径不变,只增大球的质量,为了不让正方体出现滑动,则球质量的最大值为多少?(tan 45°=1).
(3)改变正方体到墙壁之间的距离,球和正方体都处于静止状态,且球没有掉落地面.若不让正方体出现滑动,讨论以下情况:
a.若球的质量m=,则正方体的右侧面AB到墙壁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b.当正方体的右侧面AB到墙壁的距离小于某个值时,则无论球的质量是多少,正方体都不会滑动,则这个距离的值是多少?
【答案】(1)以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小球受力平衡:N1cos θ=mg,N1=,N2=mgtan θ;
(2)以正方体和球整体为研究对象,竖直方向受重力(m+M)g和地面的支持力FN,水平方向受墙壁的弹力N2和地面的摩擦力Ff,
则:FN=(m+M)g,N2=mgtan 45°<Ff,Ff=μFN,
联立解得:m<;
(3)a、若球的质量m=,对整体FN=(m+M)g,N2=mgtan θ<Ff,Ff=μFN,
联立解得:θ<60°
正方体的右侧面AB到墙壁的最大距离:L=R+Rsin 60°=;
b、根据FN=(m+M)g,N2=mgtan θ<Ff,Ff=μFN,
得:mgtan θ≤μ(m+M)g,tan θ≤=,tan θ≤,θ≤30°
故L≤R+Rsin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