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金太阳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6:07:08

文档简介

高三9月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
‘风帆满目八百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不合文意,《元和那县志》《水经注》记载洞庭、青
草两湖合计周回五百余里,而诗文中所写的洞庭“八百里”包含赤沙湖,两者范围不同,描述不
一致。C项,“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说法绝对,材料二仅提及南部堤垸“不断溃废”,并非
“全部溃废”。D项,“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分析不当,根据
材料三可知,三峡水库运行后的第一个10年、第11~18年、后三峡时代的这18年三个阶段,
泥沙淤积情况不同,有变化: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并分析判断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只谈及洞庭湖“扩
展”;并且“材料一、二着眼于自然因素”分析不当,材料二中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
开发加剧”属于人为因素。
3.①水土流失使长江含沙量增加②扩展至极盛状态③大量泥沙随洪水入湖淤积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整合材料内容和补写语句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文“长江流域开发
加剧”“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而至消亡”的提示和原材料中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
发加剧,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
淤填消亡”,可以得出此处应填的内容与“水土流失”“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有关。第②处,根
据前后文“在洪水期”“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的提示和原材料中的“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
岸统一的荆江大堤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可以得出
此处应填的内容与“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有关。第③处,根据后文“加之堤垸侵蚀
湖面,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千米,日前约为2625平方千米”的提示和原材料
中的“藕池河、松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湖底不断
淤积,北部堤垸不断增长侵蚀湖面”,可以得出此处应填的内容与“洪水涌人洞庭湖的同时也
带来大量泥沙”有关。
4,(1)问题: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将对洞庭湖的面积产
生影响?)
(2)理由:①从回答来看,余姝辰首先指出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然后围绕三
峡水库运行后不同阶段洞庭湖的泥沙淤积与被冲刷的数据,分析泥沙淤积和水沙冲淤对洞庭
湖的影响:②还指出未来即使三峡水库淤满,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也会抑制洞庭湖的泥沙淤积,
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与问题完全呼应。
评分参考:答出“问题”的给2分,答出“理由”的每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行文逻辑并进行推断的能力。首先,要通读并理解余妹辰回答的内容;
然后梳理内容要点,也即设置问题的理由,余姝辰的回答主要涉及泥沙淤积和三峡水库的运
行后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的影响,还指出洞庭湖不会在2150年消亡;再根据余姝辰回答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高三9月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形容湖区水城汪洋浩渺的“入百里洞庭”一河,开
始出现于这一时期的诗文之中。如唐代诗僧可朋的“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
拔地形高”:宋代梅尧臣的“风帆满目八百里,人从岳阳楼上看”:还有“洞庭八百里,幕阜三千
寻”:等等。
但《元和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县(巴陵)西南一里五十步,周回(周围)二百六十里:青草湖在县
南七十九里,周回二百六十五里。”洞庭、青草两湖合计,周回仅五百余里,与《水经注》记载的“广圆五
百余里”一致,并无变化。因此,诗文中的“八百里洞庭”,当包括当时华客县境内的赤沙湖(此时亦称
赤亭湖)。估计唐代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文献中,洞庭湖向西扩展的趋势已有明确记载。《皇朝郡县志》记载:“洞庭湖在巴陵县
西,南连青草豆赤沙,七八百里。”《巴陵志》记载更为明确:“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
草,横豆七八百里。”可见随着湖区的继续沉降,水面扩展,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
水城(见下图)。赤沙为洞庭吞并后,原来两湖之问的华容南境,地皆面湖,民多以舟为居处,随
水上下,渔舟为业者十之四五,所至为市,谓之潭户。

君*
闲庭制
式陵记水
青草湖

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
(摘编自《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加刷,原始植被遭受大量破环,水土流失日
趋严重,长江含沙量不断增加,导致云梦泽逐渐淤填消亡。随着云梦泽的消亡和北岸统一的荆
江大提形成,长江水位抬升,洪水期的洞庭湖范围继续扩展,达到极盛。清道光《洞庭湖志》记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载:“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
四府一州九邑,横豆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一时期洞庭湖的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
左右。
19世纪中叶开始,洞庭湖演变刷烈。清成丰二年荆江南岸马林工溃决,形成藕池口,因民
力洁据未修复,至清成丰十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在藕池口之下形成藕池河。清同治九年长江
又发生特大洪水,荆江黄家铺溃决,事后堵塞不坚:清同治十二年复清,形成松滋河。藕池河、松
滋河形成后,大量洪水涌入河庭湖的同时也带来大量泥沙,河庭湖湖底不断淤积,北部提究不断
增长侵蚀湖面。由于洪水位抬升,洞庭湖南部的沅江县(今沅江市)、湘阴县境内的提坑不断溃
废,弃田为湖,洞庭湖发生南迁的同时,面积也逐步减小。至1949年,洞庭湖面积减为4350平
方千米,目前洞庭湖面积大约为2625平方千米。
(摘编自《洞庭百问》)》
材料三:
主持人:
余蛛辰:在羽庭湖区围湖垦殖得到严格控制的背景下,洞庭湖的面积是基本上不会再变了。
泥沙淤积已是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因素,而且三峡水库下泄的水沙冲淤对洞庭湖也产生了重要影
响。在1998年的时候,国内的一些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们,对三峡水库运行之后100年以内的
各个时段,经过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沙量进行了详细的预测。专家们认为,三峡水库运行
之后,随着时间的廷长,三峡水库排沙比会逐渐增大,但到运行100年的时候,水库的库容会基
本淤平,形成一个冲淤平衡的状态,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为泥沙的淤积而彻底消亡。但是根据
水利部公布的近些年的荆南三河实际进入洞庭湖的输沙量数据,还有湘、资、沅、湟“四水”年均
入湖泥沙数据,以及出湖泥沙数据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三峡水库运行之后的第一个10年,淤
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均大概是52X104吨:三峡运行之后的第11一18年,淤积量为负值,也就
是说,这个阶段洞庭湖的洲滩处于被冲刷的状态。2003年至2020年,也就是后三峡时代的这
18年,统计实际入湖泥沙量与出湖泥沙量相同,相当于洞庭湖无泥沙淤积。出现这种情况可能
与三峡水库实际下泄水沙情况、荆南三口分流入湖水沙情况、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状况进一步的
好转等多重因素有关。
如今,洞庭湖的入湖泥沙已大福度减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三峡水库运行100年之后进
入水库的泥沙把库容淤满,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又会逐渐增加,但是水土保持持续好转,不会让洞
庭湖的泥沙淤积恢复到前三峡时代的态势,洞庭湖也不会按照当时三峡建坝设计水沙量预测所
说的在2150年消亡。
(摘编自《“大美洞庭,生生不息”之洞庭湖的形成和演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元和郡县志》与《水经注》的记载,唐宋时期洞庭湖的范围与诗文中“风帆满目八百
里”“洞庭八百里”等描述一致。
B.从《唐宋时期洞庭湖水系图》看,洞庭湖和其西边的赤沙湖、南边的青草湖已连成一片,这
是湖区沉降、水面扩展的结果。
C.19世纪中叶开始,藕池河、松滋河逐渐形成,大量洪水携带着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北部堤
垸不断增长以及南部堤垸全部溃废。
D.根据一些专家的预测,洞庭湖会在2150年因泥沙淤积而彻底消亡,但实际上洞庭湖在三
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没有变化。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