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各地普遍出现规模较大、规划完备的定居村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辽河流域的兴隆洼遗址。兴隆洼遗址为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百余间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布列,规划有序。据此可知兴隆洼群落( )
A.社会成员阶级分化明显 B.原始稻作农业逐步萌发
C.具有一定社会组织能力 D.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据统计,在唐朝总数366位宰相中,有186人出自于十八家大士族,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反映出唐朝( )
A.崇文重教氛围浓厚 B.科举促进阶层流动
C.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3.两宋时期茶叶市场上除了高档产品外,还有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中低档产品,且这些普通茶叶商品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名优茶。这体现出(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基层市场得到较大发展
C.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D.城市经济活力逐渐焕发
4.徐光启在撰写《农政全书》过程中,对既往农学理论和经验通过亲自实验加以验证,纠正了不少以往的错误认识。书中除引用前人文献外,还记录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采访所得。这反映出徐光启( )
A.接纳西学的开明姿态 B.经世致用的写作态度
C.蔑视权威的思想意识 D.革新技术的创新精神
5.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赴某国留学生人数变化,该国应是(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6.1920年,江苏火柴同业联合会9个厂联合刊登“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中国国货火柴”广告,以图表列出“下列商标七十二种为江苏全省各火柴厂之出品”,强调“集体国货”的身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企业意在建构国货认同 B.抵制经济侵略成为社会共识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得到响应 D.民族火柴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7.下图是新中国某一时期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呼吁民众保卫新民主主义政权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彰显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果 D.激励工人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
8.下表是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变化表,其中甲、乙、丙分别对应( )
A.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B.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9.巴格达市场上,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波斯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城内的“智慧宫”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学者,他们翻译和研究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地的科学、哲学著作。这反映出( )
A.希腊化世界的文化成果璀璨 B.阿拉伯帝国促进贸易与文化交流
C.拜占庭帝国融合东西方文化 D.奥斯曼帝国成为沟通亚欧的桥梁
10.下图漫画描述了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在议会与议员们对峙的场景。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改变了英国革命走向 B.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封建王权势力 D.确立了基于妥协的政治传统
11.秘鲁独立后,圣马丁以法令形式废除了针对印第安人的贡品制和强制劳动,并规定“今后原住民不得被称为印第安人,他们是秘鲁的儿童和公民,他们将被称为秘鲁人”,且将这些法令翻译成克丘亚语,发放给印第安社区。上述措施(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推动了原住民的文化复兴
C.有助于民众的国家认同 D.增强了国民经济的独立性
12.19世纪中期,美国西北部地区的农民虽远离机械商店,但他们敢于使用复杂的机械。他们知晓,只需用电报告知机械损坏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便能带来一件新部件,且自己可完成安装。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农业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B.交通运输与通讯业的发展
C.工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D.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13.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提出英美日三国按照5:5:3的比例拥有主力舰吨位,并如愿写入《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对此日本海军顾问加藤宽治愤怒地表示:“我们绝不接受美国建议基础上的妥协”。由此可知( )
A.战后国际安全体系具有脆弱性 B.凡尔赛体系埋下新的冲突隐患
C.欧洲成为战后列强争夺的焦点 D.大国一致原则未得到有效实施
14.1945年,斯大林对南斯拉夫领导人说:“今天,英国君主制下实行社会主义也是可能的,革命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需的。”,次年,他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会谈时表示,英国有可能不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而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 )
A.冷战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 B.美苏加大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D.苏联对战后秩序的乐观预期
15.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便不再担忧发生黄金流失、黄金挤兑的糟糕情形,只要美元印钞机一开动,便可以更加随意且巨量地攫取到“国际铸币税”收益。这表明( )
A.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转型 B.金融领域的国际协调加强
C.美元霸权在强化中潜藏危机 D.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瓦解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熙宗“自幼喜文辞”,“所与游处,尽文墨之士”。他仿照唐宋旧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上施行路府、州、县三级体制。海陵王上台后,改变了熙宗时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加策论为考试科目的状况,无论南北,专以词赋取士,同时在“乡试”“府试”“会试”之外,增加“殿试”,使进士成为皇帝的门生。世宗支持汉人和女真人通婚,整顿吏治,选贤任能,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生产等措施稳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金章宗参考《唐律疏议》等创制《泰和律》,改变了制律混淆的状况,直至元初仍为蒙古统治者所沿用。金朝中期以后,常以“中国”自居,用中原王朝的面貌与南宋、西夏和蒙古诸部进行交涉。而金朝统治下,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缔造进程持续加快。至元代,女真、契丹人已经普遍被视作广义的“汉人”,便是明证。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新编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金朝全方位汉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全方位汉化的重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陕甘宁边区地处偏僻,民众文化水平不高,“官本位”“草民”意识等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对选举既陌生又缺乏参与意识。故每次选举前及期间,宣传队利用各种群众大会、香火会、庙会等场合讲演,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与民众谈话,开展说服教育;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大家来选举》《选举秧歌》等通俗歌曲,强调选举重要性。边区政府印发《选举通讯》《陕甘宁边区选举须知》等选举文件,利用黑板、墙壁张贴标语口号、选举漫画等广而告之。陕甘宁边区选举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运用了“投票法”“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竞选法”“烧洞法”等选举办法,确保广大民众最大限度地参加基层选举。
——摘编自卫东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特征》
(1)根据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陕甘宁边区基层民主选举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线建设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开发工程。
阶段 主要内容
奠基阶段(1964—1966年) 工业建设项目的建设选址与调查研究;一、二线企业搬迁过程中国防工业的选址与布局;各级领导机构的搭建。
停滞、缓建期(1967—1969年) /
第二次建设高潮期(1970—1971年) 项目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主,新建民用工业为辅,还有前期停滞的陆续配套工程。
配套、收尾阶段(1972—1979年) 包括化肥、石油化工等行业能源设备的引进;工业建设由内陆地区开始转向沿海地区。
调整改造期(1980—1990年) 针对三线企业的发展问题,创新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产品技术改造升级,以此来适应国民经济的宏观规划。
——摘编自张林栋《“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与思考》
(1)用斜线“//////”在地图上标示出“三线”的基本区域,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布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80年代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的原因,简述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大事记(部分)
阶段 时间 大事
①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 现代化 建设新 时期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199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材料二 二战后至7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把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制造业生产当作经济发展的阳光大道。在短短二十多年内,韩国和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倍,墨西哥工业生产增长4倍,巴西增长8倍。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使跨国经济时代加速到来,这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触角已深入到发展中国家内部,使得西方列强无须通过殖民统治进行强制性积累。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控制的上游市场输入半成品、初级产品或者生产资料,进行低附加值的开采加工后,再输送到高购买力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经济血管“两头在外”:掐住上游就是血液枯竭,堵住下游就是血管内爆。
——摘编自田文林《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困境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①处属于哪一历史阶段,简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C
6.A
7.B
8.D
9.B
10.A
11.C
12.C
13.A
14.D
15.C
16.(1)文化方面:皇帝与文人交往密切,崇尚儒学;选官方面:采取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增加“殿试”;政治方面:仿照唐宋旧制,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体制;皇帝支持汉人、女真人通婚,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法律方面:金章宗参考《唐律疏议》等制定《泰和律》,改变了制律混乱的状况; 思想方面:金朝中期以后,以“中国”自居,以中原王朝的面貌与南宋等交往。
(2)对金朝自身:稳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促进了金朝的发展与稳定;对文化传承: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对民族关系:加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缔造进程,为后来女真人、契丹人等被视作广义的“汉人”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
17.(1)主要特征:注重宣传动员,采用多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如利用群众大会等场合讲演、创作通俗歌曲、印发选举文件和张贴广告等;选举制度具有普遍性、直接性、平等性和无记名性;采用多样化且简便易行的选举办法,以保障广大民众参与。
形成原因:陕甘宁边区地处偏僻,民众文化水平不高,“官本位”“草民”意识等落后思想根深蒂固,对选举缺乏参与意识,所以需要大力宣传动员;为了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广泛的民主基础,团结各阶层民众共同抗日,所以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选举制度以及多样化的选举办法。
(2)意义:提高了边区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使广大民众能够真正参与到基层选举中来,感受到民主的权利;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各阶层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后来的民主制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8.(1)标示:主要在中国地图上的中西部地区用线“//////”做标识即可。
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需要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腹地,四周有山脉作为天然屏障,战略位置优越;中国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
(2)原因:国际局势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改善;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三线企业需通过机制创新、技术改造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三线企业原有的工业体系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线企业需通过调整与沿海工业形成互补以平衡工业布局。
意义:为保障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均衡;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提升了中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后续中西部开发积累了经验。
19.(1)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成就:1949年政协会议召开、新中国成立,开启中国历史新纪元;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特点:以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制造业生产为发展路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受发达国家影响大,经济结构“两头在外”,易受外部制约。
(3)经验:坚持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重视制度建设与规划;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同时防范外部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