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shú)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犁”)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摇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祭“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下列对原文中《耕织图》及相关题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元代程棨临摹时,在空白处题写楼璹的五言律诗,首次实现了图形与文字的结合。
B.楼璹《浸种》诗“只鸡祭句芒”一句,补充了画面未涉及的农俗内容,与《礼记·月令》中句芒为孟春之神的记载相印证,体现诗画互补性。
C.乾隆和诗中“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将谷种比作人心,对比楼璹原诗多了对农耕活动道德价值的阐释。
D.“耕图二十一”的画面中,祖孙三代配合浸种,老者拄拐叮嘱,溪水畔竹篮浸种且压有石块,完整呈现了楼璹诗中“只鸡祭句芒”的场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浸种”使用特制的竹篮,既保证种子不漏出,又能让水进入并保持透气性,体现了古代先民根据实际制作合适农具的巧思。
B.文中对“浸种”的科学原理进行了解释,如种子吸水后的酶活化、胚乳物质转化等,体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科学性。
C.文本将传统浸种与现代农业机械化浸种对比,突出了《耕织图》记录的古代技术的先进性,也隐含作者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珍视。
D.文本引用陆游“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的诗句,既佐证了“宋代浸种在立春前后”的农时特点,也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与史料可信度。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① ;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② 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③ 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文本中楼璹《浸种》诗与乾隆和诗对“浸种”的阐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与文本分析,简要概括二者的不同侧重点。
5.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
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呜呜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钐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
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和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和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羔认为马头琴的琴声与哈扎布的长调“内涵”相通,是因为二者音色相似,都能传递草原牧民深沉的情感。
B.羊羔“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是因为傍晚的琴声过于欢快,与羊羔沉静的性格相悖,引发其对黑夜的恐惧。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传递出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将自身两根琴弦比作“草原上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暗示马头琴在草原文化中处于孤立无援的传承困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马”“黑河”“红枫”“青草”“蓝莓”“黄百合”等多种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富有诗意的精神家园。
B.在描写马头琴音乐时,作者用“冰河在大雪里奔流”“风沙打在树叶上”等具象场景比喻抽象的声音,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可感可知。
C.写给羊羔的信侧重“自述”,写给马头琴的信侧重“感受”,文章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物的视角,使文章更具有情、理、趣融合的艺术特色。
D.文本采用“书信体”展开对话,以羊羔和马头琴为叙事主体,赋予非人类事物以情感与思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8.文本中“马头琴的琴声”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其包含的意义。
9.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观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节选自《列子·汤问》)
材料二:
鲍叔卒,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①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材料三: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后豫让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四: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②而去,未尝不怪其恕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节选自刘开《知己说》)
【注】①负贩:担货贩卖。②醴: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准备甜酒了。③揖客:指只行揖礼而不下拜的客人,意为与主人平等。
10.材料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悲夫A士以遇知己B而名著C亦有得D知己E而遂至行F亏名辱者G可不惧哉!
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突然,与《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的“卒”意思不同。
B.之,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之”用法和意思均相同。
C.下,落下,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下”用法和意思均不相同。
D.希,迎合,与《陈情表》中“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子期对于音乐的感受完全符合伯牙的内心,因此伯牙非常赞赏他的音乐欣赏力。
B.管仲列举自己在与鲍叔交往过程中得其理解的旧事,解释为鲍叔之死哀痛的原因。
C.豫让在智伯逃亡后行刺赵襄子,以图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却认为他是个贤德的人。
D.穆生因楚王戊渐渐忘记给自己准备甜酒而离开楚国,刘开不理解穆生的这一行为。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4.孟子认为“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请结合四则材料,概括知己之交中的“知心”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①
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②,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③是弟梅是兄④。
坐对真成⑤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注:①黄庭坚因卷入新旧党争被贬谪,冬天,当时在荆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给作者送来水仙花,于是作者写了四首有关水仙花的诗,这是其中一首。②该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③山矾,一种春天开的极香的白花。④钱锺书评价道:“为卉植叙彝伦,乃古修词中一法。”⑤真成:真个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欣然会心”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在诗句中,但内容上有所暗示。
B.诗人从姿态、香气、颜色等方面鉴赏水仙,水仙的气质也契合友人的形象。
C.水仙、山矾和梅花开放顺序有先后,品格却很相似,诗人无意比较高下。
D.整首诗情感一气贯注,前后意境一致,这与《登快阁》有异曲同工之妙。
16.尾联中诗人先“恼”后“笑”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李老师指出治学要尊重客观事实,须亲身参与,不可主观猜测。他引用苏轼《石钟山记》的典故,批评了那种“ , ”的轻率做法。
(2)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舍身为国、视死如归的人,如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描写了一群浴血奋战、不为功名只为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和朋友线上聊天时,一个“哈哈”好像有点冷漠,要一长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复“OK”生怕显得不够友善热情,要膨胀到“OKKKKK”——“文字讨好症”是数字时代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它的出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①人与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②我们的语气、表情乃至肢体动作都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③可以精准而直观地向对方传递情感。④到了数字时代,⑤不论是和朋友还是素未谋面的网友,⑥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产生。在无法得知对方表情和语气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成了表达友善的关键方式,于是人们常常给文字加上各种“外挂”。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语气夸张只是为了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表情语言的欠缺,说“讨好”就( )了。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除了字与词之外,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工具。其实,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夸夸其谈 B.莫名其妙 C.过犹不及 D.夸大其词
19.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
引号的作用 举例
一 ① “文字讨好”
二 表示特定称谓 ②
三 表示特殊含义 ③
四 ④ “哈哈”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也属于蔷薇科这个被人类训化,为人类奉献花果最多的大家族。梨花当然也有这个科的共同特征:五出的花瓣,但比樱、比桃、比梅的花朵都大出许多,高原上的雪梨花更是如此,花瓣质地厚实,便有了如象牙或玉石般的肥闰感。梨树都很高大,不像在内她看过的梨园。这些梨树几乎没有修剪。树干粗大苍老,分枝道劲,生机勃勃,每一条枝上,都辍满繁密的花朵。
深入研究过植物演化的科学家说,人工诱导了进化的植物,当它们开出比野生原种更多的花朵时,也有损失,那就是香气不再那么浓烈。我没见过野梨树,却知道,梨花香也是淡的。但现在,因为树大花繁,加上强烈的日光下,气温上升蒸腾,梨花香也变得浓烈,仿佛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这花香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
2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2.文中画线句对梨花香的描写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 充分浸泡在水中 祭祀句芒祈丰收 适宜的温度和氧气 4.楼璹《浸种》:首联、颔联直接陈述画面中的“溪水涨”“竹篮浸种”场景,颈联补充“西畴有事、耒耜随晨兴”的农时要求,尾联点明“只鸡祭句芒”的农俗,完整呈现浸种的“技术+文化”背景。
乾隆和诗:前三联侧重解读浸种的深层意义,尾联以白描强调“筠筐浸春水,次第列成”的画面核心,未涉及农俗,更侧重对农耕活动的抽象解读。 5.①两者均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②文中“浸种选在立春前后,依赖夜雨昼晴”,体现农耕需顺应季节、气候等自然时序;《齐桓晋文之事》中“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主张养殖与耕种需遵循生物生长规律与农时。
③二者都反映了古代先民“天人合一”的生产智慧,认为顺应自然节奏是保障生计、实现丰收的前提。
6.C 7.C 8.①牧民的情感载体:琴声既能传递委屈、沉郁的悲伤,也能表达新生的喜悦,承载着草原人的悲欢。
②草原的生命回响:琴声蕴含草原万物的声音,是草原生命活动的听觉呈现。
③文化的传承纽带:琴声与草原文化深度绑定,琴声将祖祖辈辈的记忆与精神传递下去,成为草原文化的象征。 9.①敏于观察,指对人、事、物观察细致。作者能捕捉到“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等瞬间,细腻敏锐,有强烈的镜头感;
②敏于剖析,指能对事物进行深刻的分析思考。如“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体现了作者对马头琴与蒙古族人民密切联系的深刻思考。
③敏于文字,指善于用词,语言表现力强:如“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中“飞”字体现了琴声悠远,音域广阔。
10.ACG 11.B 12.C 13.(1)鲍叔曾和我一起向君王进言,多次不被采纳,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是没有遇到明君。
(2)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不被许可:我进退两难。臣进退两难,实在艰难窘迫。 14.①伯牙与钟子期,体现于对音乐的理解与共鸣。
②管仲与鲍叔,体现于对彼此才能与境遇的理解。
③豫让与智伯,体现于智伯对豫让的尊宠及豫让以死报知遇。
④穆生因楚王戊忘备甜酒离楚,体现于对知遇之恩的坚守与对道义的秉持。
15.A 16.①“恼”:诗人恼的是自己独坐对花,欣赏太久而感到寂寞哀愁,将政治失意寄托于方寸天地,既有对水仙花的喜爱,也有仕途不得志的惆怅。
②“笑”:由室内到室外,大江浩瀚横亘于诗人眼前,诗人从狭小天地中醒悟,境界豁然开朗,借大江映照出个人荣辱的渺小。诗人的大笑,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坎坷和仕途不顺的看淡与释然。
17.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借问蓬莱山上月,停杯还记故人不)
18.D 19. 表示着重强调 “文字讨好症” “外挂” 表示直接引用 20.序号⑤,修改为“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
序号⑥,修改为“许多交流都以文字形式在线上进行”。
21.(1)“训”改为“驯”(2)“闰”改为“润”(3)“辍”改为“缀” 22.①运用通感修辞,将嗅觉的“花香”转化为视觉的“白光”“光雾”,使无形香气具象化,表现高原梨树花香的浓烈。
②运用“逸出”“飘荡”等动词,化静为动,生动地描绘了花香弥漫、升腾的动态过程,营造出一种迷离朦胧、无处不在的香氛氛围。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