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区2025一2026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测
高三语文
2025.09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
识价值。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
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
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晚唐李肇《唐国史
补》、郑处海《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
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
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
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者只
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
“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
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
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
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诗史是诗而不是史,
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
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
是忠君的典范。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
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第1页共10页
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
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
“服务”于政教。
其实,杜甫只是以其仁者心观察社会、思考社会、再现社会,忠君爱民自然是其诗
史之作的重要内涵,但其诗史之作又不是忠君爱民所能概括的。
(取材于孙明君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清人对于诗史研究多有贡献。吴伟业提出了“传心之史”的说法,认为诗史并非只
是写现实中存在的事实,而是还要写出现实在人心灵中的反映,通过“写心”来实现“写
史”的目的。
不过,“诗史”概念亦曾受到质疑。王夫之认为诗与历史是两种不同的书写体裁,如
同嘴巴与眼晴不同一样,二者不能相混。他强调“以诗解诗”,或如今人所说,“诗歌如
果沦为记载历史的工具,就会牺牲诗歌自己的特质”。这是用文学审美论来观察与评价诗
的特性,有忽略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之嫌。
当代学者钱锺书也指出,或许史料里把一件事情记述得比较详细,但是诗歌里经过
一番提炼和剪裁,就把它表现得更集中、更具体、更鲜明。反之,要是诗歌缺乏这种艺
术特性,只是枯燥粗糙的平铺直叙,那么,即使它在内容上有史实的根据,或者竟可以
补历史记录的缺漏,它也只是押韵的文件。他倡导把握作品的审美特性,反对只重视作
品与历史现实关系的探究。钱锺书将文学与历史加以区别是对的,却没有相应地建立相
互关联的认识方法。
事实上,文学的审美性与其他社会特性是有交流、对话和融合的。有意或无意地孤
立审美论,就很难把握文学史的全貌。正确地认识“诗史”,是要在充分尊重文学审美特
性的基础上来认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即历史融入到诗中,而非诗成为历史的一种表达
方式。
王国维着力区分文学与历史,以建立文学独立论,与王夫之的思路相近。但他更具
有“通观意识”,看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通透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他还指出:
“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文学中的情感,不再是个
人化的,而是人类化的:不再是一时的体验,而成为永久的沉思。基于此,后人可以从
“实录”角度理解“诗史”。但若仅仅将“诗史”理解成是对事实的记录,就会造成对“诗
史”的限制与误解。只有看到“诗史”的“实录”中体现了“通观意识”,才能更加完整
地理解“诗史”内涵。
(取材于刘锋杰的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第2项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