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返、苔、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ì”,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柴 返景 复照 青苔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介绍一下他 (学生介绍李白,教师补充)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 (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
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板书诗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 孤帆(左边是“孑”)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教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
2.小组讨论:前两句诗中“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 (“断”“开”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回”字则描绘出了长江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的情境,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的特点。)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说“出”“来”二字妙在哪里 (动态美,喜悦之情)
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磅礴气势。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结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和美好的图景啊!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西湖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书上或电视上看见过西湖 有没有亲身去过西湖 西湖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诗题,教师范读)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潋滟(liàn yàn) 雨亦奇(yì) 相宜(yí) 初(左部是“衤”)
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教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教师推荐自学方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注释、字典、资料等理解字意、词意,讲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5)熟读成诵。
2.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学习小组交流,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引导学生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再讲解诗意。(水面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茫缥缈,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雅的妆饰和浓艳的打扮,总是很合适。)
四、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学习了这首古诗,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这还远远不够。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呢
2.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4.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根据教师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押i韵)
(2)学生汇报想象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欣赏到了怎样的西湖 指导学生围绕景物充分想象画面。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课件展示美女西施,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导学生积极联想,体会诗人用“西子”淡妆、浓妆的两种美貌来比喻西湖的晴、雨时表现出的不同美景,妙不可言。(明朗之美 迷蒙之美)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迷茫缥缈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的细雨,共同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意境呢
(5)结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6)学生自由背诵。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歌。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 诗 三 首
《望天门山》——山水相映 热爱祖国山河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子晴雨皆美
【教学反思】
1.图文并用,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象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学习古诗词,应反复吟咏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21.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10个生字,读准“呢、量、哩”等3个多音字,会写“妙、演”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能找到第2~4各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性。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看到花、草、蝴蝶、小鸟等植物和动物,那么在大自然里能听到什么呢 你们可要听仔细啦!(播放大自然的声音)
2.大自然里除了刚才听到的声音外,还有哪些声音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进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课件出示会认字。会读拟声词“喳”。在词语的语境中感受和认识生字,如“妙”“喃”“伟”等字。注意多音字“呢”,在“呢喃”中读ní,用作句末语气词时读ne,如“为什么呢 ”。
(1)指名读,注意正音。
(2)开火车练读,齐读。
3.课件出示会写字,重点指导易错字。“奏”“琴”“柔”注意撇和捺要写舒展。“激”和“器”分别是左右结构和上中下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和笔画的穿插。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检查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大自然中哪些美妙的声音。找出相关句子并画出来。
2.学生交流,师总结。(板书:风 水 动物)
3.文中写了大自然里的风、水、动物都能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其实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概括了全文内容,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有很多美妙的声音。请同学们课下仔细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风、水、动物的声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能熟练地读好“演奏、温柔、合奏、乐曲、乐器”等词语。
(1)分小组开火车读。
(2)指名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大自然中到底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吧。
二、精读课文,感悟风声。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能找到大自然中的哪些美妙的声音 边读边思考,在书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你们听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2)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呢”。
(3)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指导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4)同学们喜欢风声吗 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悟水声。
1.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在课文中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2.预设:水。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
3.课件出示:“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指名学生读。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 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无数雨滴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海洋,大海哗哗,就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无法做到。)
(2)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从小溪到河流再到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3)出示填空:当小雨滴 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 ;河流 ;大海 。从 ,唱到 。(指名填空)
(4)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读“小溪……”,2组读“河流……”,3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体会“淙淙”“潺潺”“哗哗”,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4.水既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随着水的伴奏一起歌唱吧!(全班配乐读第3自然段)
5.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 试着背一背吧!
6.学生试背——指名当堂背诵。
四、自主探究,感悟动物的声音。
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1.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
2.指名读,同桌轮读,小组赛读。
3.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全班齐读第4自然段。
五、赏读全文,归纳提升。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许许多多的天然音乐家,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天籁吧。(配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中那些美妙的声音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试着用“总—分”的结构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音乐家、歌手声音美妙
赞美自然
【教学反思】
22.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目标】
1.认识“麻、旋、序”等11个生字,会写“虾、愉、悦”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找出课文中描写大自然好玩的内容,能体会生动的语言。
4.说说在大自然这本“读不完的大书”中,自己读到了什么,写下来。
【教学重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大自然好玩的内容,能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2.出示有关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间,常到花丛去上班,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穿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
多媒体展示谜底图片。
3.同学们猜得真不错,大自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有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有人说它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让我们读读课文,去看看这部“读不完的大书”中更多好玩的东西。(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有感情地读。
(2)批画圈点,圈出生字、新词,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导字音、字形和词语。
字音:盘旋(xuán) 竹笋(sǔn) 一副(fù) “爽”是后鼻音
字形:温柔(“柔”上部是“矛”)
词语:重点理解井然有序、千姿百态、超凡脱俗、奥秘等词语的意思。
3.找出课文中写得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短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盘旋 展翅 滑翔 猛扑 浮云飞鸟 走兽昆虫 花草树木 虾蟹游鱼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高远的天空 广阔的大地 温柔的细语 沙沙的竹叶声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写得怎么样 (“读不完的大书”好看好玩,奥秘无穷,乐趣无尽。)
2.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
(比喻。因为大自然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所以作者把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
3.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 (第2~5自然段)
4.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小麻雀、老鹰、蚂蚁、花儿、草叶、果树、竹子、棕榈、小鱼等。)
5.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怎样的感情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检查字音、字形。
2.指名读词语:遐想 愉悦 雄健 勇猛 井然有序 忠贞 敬佩 千姿百态 雨后春笋 超凡脱俗 秋高气爽 奥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乐趣无尽。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品读课文,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吧。
二、突破重点,感悟赏析。
1.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中的“好玩的东西”。其中第2、5自然段是重点。我们先来看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了哪些“好玩的东西”。(小麻雀、老鹰、蚂蚁)
(2)播放小麻雀、老鹰和蚂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飞鸟和昆虫的特点。(小麻雀淘气可爱,老鹰雄健勇猛,蚂蚁有严密的组织性和勇敢忠贞的精神。)
(3)感受作者生动的语言。
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叠词 声音 动作)
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等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
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当两军对垒时,那番勇敢忠贞的精神,真叫人敬佩。(拟人)
(4)作者的描写富有情趣,读上述动物的情景时,分别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喜爱、赞叹、敬佩。)
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接下来我们来看第5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详写了“我”家屋后的两丛竹子和一株棕榈。
(1)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2)出示竹子和棕榈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特点。
(3)围绕丛竹和棕榈,作者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写丛竹,突出了竹子生长快,以及竹叶在风中声小而撩动人心的特点;写棕榈,不仅写了棕榈高大的外形、叶子的形状和超凡脱俗的神韵,还描绘了棕榈和小鱼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4)感受作者生动的语言。
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拟声词 比喻)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它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小鱼在倒影间游玩,又是另一种境界。(画面唯美,富有情趣,画面感很强。)
3.作者还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1)小组合作交流,反复朗读品味第3、4自然段。
(2)小结,小组交流花儿、草叶和果树的“好玩”并感受作者生动的语言。
4.指名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 (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大自然好看好玩,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有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2)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你在这部“读不完的大书”中读到了什么内容。(联系生活,充分思考。示例: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清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那是清风的低吟。)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生动的语言。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象,将段落中描绘的情景用彩笔绘成画,配上文字,做成小画册。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乐趣。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正如作者所言——(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地看一看这本大画册,读一读这部大书,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读不完的大书
奥秘无穷
乐趣无尽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有一些是令人感到温暖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些是不文明的,需要大家去改正和防范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身边的“小事”。(板书课题)
二、观察插图,谈论感受。
(一)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
1.用简要的话描述图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
2.先小组内交流,再由组长汇总,汇总时尽量涵盖每个人的意思。
(二)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一幅图片。
(1)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走在前面的叔叔,打开门后,让后边的人先行。)
(2)谈谈你的感受。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二幅图片(右上)。
(1)说说图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出门遛狗时,主人自觉把小狗的粪便收拾干净,维护了公共环境卫生。)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教师可以举例。
②课件出示: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板书: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3)教师小结: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也会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和爱,“小事”同样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三)不文明的行为。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三幅图片(左下)。
(1)图上表现了什么行为 (一个戴红帽子的人插队,抢先上公交车。)
(2)说说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2.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第四幅图片(右下)。
(1)说说图上的内容。(旅游时攀爬树木,在景点乱写乱画。)
(2)谈谈你的看法。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小组长做好记录。
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身边不文明的行为。
(1)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其他同学适时补充,教师可以举例。
(2)课件出示:身边不文明的行为。(板书:不文明的行为)
(3)小结: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展现的是那些人道德修养的低下。这种行为是被大家厌恶的行为,轻则受到谴责,重则给他人甚至社会造成危害,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三、谈谈自己的打算。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应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说说自己今后应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个讲文明、守规矩的人。注意表达清楚,通过描述具体的“小事”,充分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布置作业。
出示课外实践作业,选做其中一项:
(1)回家对家人描述自己看到的身边某件“小事”,并说清楚自己的看法。
(2)汇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同学的发言,说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身边的“小事”
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不文明的行为
【教学反思】
习作:写日记
【教学目标】
1.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2.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日记本)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2.谁写过日记 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①记录生活;②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③表达想法和感情;④有助于发挥想象,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读读教科书第24页的日记,同桌交流讨论,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第一行:×月×日 星期× 天气情况
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4.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 弄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5.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
(不,应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有意义的事情。)
6.总结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请同学们选择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一件事来写日记。
2.怎样写好一则日记呢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例文吧。
3.学生阅读思考。
(1)在这则日记中,小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呢 (日记写的是小作者自己拔牙的事,选取的是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2)日记中写了关于拔牙的哪些内容呢 (先写“我”松动的牙齿更松了;再写“我”左摇右摇,牙齿就是不掉;最后写牙齿终于掉了。)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例文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三、展示范文,引导选材。
1.展示几篇优秀日记,看看日记中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思考总结写出优秀日记的方法。
(1)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2)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感情真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从这几篇优秀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 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4.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5.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
(3)按什么顺序写
6.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修改,美文展示。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1.回顾日记内容和格式。
2.倡导每天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写 日 记
第一行:×月×日 星期× 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顶真的修辞手法,并尝试用这种修辞手法续说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难点】
能初步了解顶真的修辞手法,并尝试用这种修辞手法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跟随着课文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领略了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感情。今天,我们将走进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继续学习探讨。(板书课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同学们,根据老师的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读课外书。平时你们都读什么课外书呢 (学生自由交流)
读课外书的时候,做阅读摘抄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习作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交流平台”,看看如何做阅读摘抄。(课件出示摘抄笔记示例,板书:摘抄)
2.学生交流。
3.教师评议,总结方法。
(1)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记在摘抄本上。
(2)学会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
(3)摘抄时写下感受。
(4)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板书:归类摘抄、写下感受、注明出处)
4.出示优秀摘抄范例,并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摘抄的基本方法。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第一题。
(1)出示课本上的句子。
(2)指名读前三个句子,齐读。
(3)小组交流,看看这些句子的相同点。把后两个句子补充完整。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讲解“得”字的用法:“得”字后面的词语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怎么样。(板书:“得”字的用法)
(5)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句子。
2.第二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上的相关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谈感受。
(3)小组交流,说说发现了什么。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这些句子都有用前面结尾的词语作为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也就是都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板书:修辞手法→顶真)
顶真,又称“顶针”“联珠”,修辞手法之一。它用前文的结尾作为下文的开头,使语句连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5)学生课下搜集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的名句。
四、学习“书写提示”
课件出示汉字。
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和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板书:书写→撇、捺舒展)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和捺的特点。如“翅”的平捺要向右舒展,托住被包围部分“羽”。
4.学生进行字形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课件,学习古诗《采莲曲》中的生字。(板书:采莲曲)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情境。
4.出示重点字词含义。
5.讲解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直到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6.背诵并默写《采莲曲》。
【板书设计】
摘抄→归类摘抄、写下感受、注明出处
“得”字的用法
修辞手法→顶真
书写→撇、捺舒展
采莲曲→意境优美,引人遐想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