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D )
A.溶质多的溶液
B.溶质少的溶液
C.含100 g水的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与含溶质多少没有必然联系,也不能利用100 g水的溶液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室温下,小明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②③
3.20 ℃,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D )
选项 A B C D
加入氯化钾 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 质量/g 110 120 130 134
由表中数据可知,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氯化钾,形成溶液的质量为134 g,则说明该溶液中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钾,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4.从冰箱中取出发现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的溶液(标注为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标注为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D.等量水中,温度越高硝酸钾溶解的越多
乙溶液可能恰好是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底部有少量固体的溶液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则乙中溶解的溶质质量大,甲中溶质的质量较小,B正确;溶液甲变化到液体乙,整个过程中水的质量一直不变,C正确;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的溶液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说明温度升高,相同质量的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D正确。
知识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5.能将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该温度下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A )
A.加水
B.倒出部分溶液
C.加硝酸钾固体
D.加热蒸发水,再降温至该温度
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加溶质不行;溶液具有均一性,倒出部分溶液不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6.有关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增加溶质可以使某不饱和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
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其不饱和溶液
D.增加溶剂可以使某饱和溶液变为其不饱和溶液
温度升高时,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对于熟石灰而言,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不能变成其不饱和溶液。
7.在20 ℃时,向质量均为50 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 钾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55 60 65 67 M
(1)在上表中M的值为__67__。
(2)在20 ℃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__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__的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保持该温度不变)。
(1)从第4次开始,加入氯化钾的质量大于溶解的质量,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因此第5次实验加入的氯化钾一点都没有溶解,所以M=67。(2)在20 ℃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恒温蒸发或加入氯化钾的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8.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表示均一、稳定;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b表示溶剂;饱和溶液,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C符合题意。
9.已知20 ℃时,在100 g水中所溶解的物质M和N的质量分别为36 g和88 g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下列关于表中①~④所得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固体种类 M M N N
固体的质量/g 15 45 15 45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A.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和③
B.溶质质量:①=②
C.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②=③
D.溶液质量:②=④
已知2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M和N的质量分别为36 g和88 g,所以50 g水中最多溶解物质M和N的质量分别为18 g和44 g,所以①③中的固体能完全溶解,且为不饱和溶液,②④中的固体不能完全溶解,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溶液①中溶质的质量为15 g,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为18 g,故B错误;溶液②是在50 g水中溶解了18 g物质M,所以溶液②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8 g∶50 g=9∶25,溶液③是在50 g水中溶解了15 g物质N,所以溶液③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g∶50 g=3∶10,故C错误;溶液②是50 g水中溶解了18 g物质M,溶液质量为68 g;溶液④是50 g水中溶解了44 g物质N,溶液质量为94 g,所以溶液②④质量不相等,故D错误。
10.(创新实验)小灵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图)自制了一根“棒棒糖”。下列对制作流程的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 A )
A.此过程中,丙中溶质最多
B.向丙溶液中加入方糖一定可以继续溶解
C.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能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乙溶液中烧杯底部为方糖中的杂质
此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变,丙中溶解的方糖最多,溶质最多,A正确;丙溶液可能是方糖的饱和溶液,此时加入更多的方糖不一定会继续溶解,B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乙、丁溶液均为饱和溶液,但两溶液的温度不同,丁析出晶体更多,因此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为乙>丁,C错误;丙烧杯内没有固体剩余,因此方糖中没有不溶性杂质存在,乙溶液中烧杯底部为还没有溶解的方糖,D错误。
11.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水,试管中盛有一定量的有少量固体存在的硝酸钾溶液,在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小球。请回答下面问题:
(1)原硝酸钾溶液是_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试管底有少量固体存在__。
(2)若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试管中硝酸钾晶体溶解,塑料小球上浮__,得到的溶液__可能是__(填“是”“可能是”或“不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用于确定的方法是__继续加入硝酸钾固体,观察硝酸钾固体是否溶解__。
(1)因为试管中盛有一定量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的硝酸钾溶液,说明固体不再溶解,所以试管中的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烧杯中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钾继续溶解,使溶液的密度增大,塑料小球上浮,固体溶解完时,溶液可能刚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可用于确定的方法:继续加入硝酸钾固体,观察硝酸钾固体是否溶解。
12.(科学探究与实践)在接近饱和的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溶质是否溶解很难观察。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钙和食盐等物质的水溶液导电性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即电导率变大,于是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检测溶质是否溶解。
实验过程:①配制一份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②如图甲,把电导率传感器插入烧杯中适当位置,同时“数据采集及处理器”工作;③往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钙固体,并用搅拌器不断搅拌。
根据处理器信息绘制出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乙。
(1)根据图甲,步骤②中的“适当位置”可以是__b__(填字母)。
(2)实验中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__溶液的电导率不再改变__。
(3)假如步骤③中不用搅拌器进行搅拌,请在图乙中画出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时,应将传感器放在烧杯的中间,即b点;(2)当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的电导率也达到了最大值,则实验中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溶液的电导率不再改变;(3)若不搅拌则氢氧化钙溶解的速率减慢,则溶液的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率减慢,但最大电导率是不变的,则可画出图示。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知识点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溶质多的溶液
B.溶质少的溶液
C.含100 g水的溶液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2.室温下,小明同学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所得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③
3.20 ℃,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钾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钾固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 A B C D
加入氯化钾 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 质量/g 110 120 130 134
4.从冰箱中取出发现底部有少量硝酸钾固体的溶液(标注为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标注为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D.等量水中,温度越高硝酸钾溶解的越多
知识点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5.能将饱和硝酸钾溶液变为该温度下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加水
B.倒出部分溶液
C.加硝酸钾固体
D.加热蒸发水,再降温至该温度
6.有关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溶质可以使某不饱和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
B.改变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C.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成其不饱和溶液
D.增加溶剂可以使某饱和溶液变为其不饱和溶液
7.在20 ℃时,向质量均为50 g的5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固体,然后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溶液(如有不溶解的氯化钾,则过滤除去)。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见下表。
实验编号 1 2 3 4 5
加入氯化 钾质量/g 5 10 15 20 25
溶液质量/g 55 60 65 67 M
(1)在上表中M的值为__ __。
(2)在20 ℃时,实验1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__ __的方法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保持该温度不变)。
8.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9.已知20 ℃时,在100 g水中所溶解的物质M和N的质量分别为36 g和88 g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下列关于表中①~④所得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固体种类 M M N N
固体的质量/g 15 45 15 45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A.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和③
B.溶质质量:①=②
C.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②=③
D.溶液质量:②=④
10.(创新实验)小灵学习了溶液的相关知识后,在家里按一定的流程(如图)自制了一根“棒棒糖”。下列对制作流程的分析中,说法正确的是(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 )
A.此过程中,丙中溶质最多
B.向丙溶液中加入方糖一定可以继续溶解
C.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能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乙溶液中烧杯底部为方糖中的杂质
11.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水,试管中盛有一定量的有少量固体存在的硝酸钾溶液,在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小球。请回答下面问题:
(1)原硝酸钾溶液是_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 __。
(2)若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 __,得到的溶液__ __(填“是”“可能是”或“不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可用于确定的方法是__ __。
12.(科学探究与实践)在接近饱和的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溶质是否溶解很难观察。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钙和食盐等物质的水溶液导电性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即电导率变大,于是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检测溶质是否溶解。
实验过程:①配制一份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②如图甲,把电导率传感器插入烧杯中适当位置,同时“数据采集及处理器”工作;③往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钙固体,并用搅拌器不断搅拌。
根据处理器信息绘制出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乙。
(1)根据图甲,步骤②中的“适当位置”可以是__ __(填字母)。
(2)实验中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__ __。
(3)假如步骤③中不用搅拌器进行搅拌,请在图乙中画出电导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