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小结 第八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1.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2.小明用pH试纸测得某酸溶液的pH=4.5。( )
3.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时,不能先湿润,否则,测得的数值会偏小。( )
4.某地降雨pH=5.6,则降雨为酸雨。( )
5.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易潮解,都可以作气体干燥剂,干燥所有气体。( )
6.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变小。( )
7.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液长期敞口放置,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液质量都变大。( )
8.石蕊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镁,石蕊溶液变蓝。( )
9.酸的溶液中都含氢离子,所有的酸化学性质都一样;所以碱的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所有碱化学性质都一样。( )
10.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
11.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
12.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
13.烧碱、纯碱、火碱都属于碱。( )
14.任何化学反应都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
15.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化合价改变,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
考点1 溶液的酸碱性
1.下列生活中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水
C.食醋 D.可乐饮料
2.(广西桂林模拟)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洁厕灵(1~2) B.柠檬汁(2~3)
C.西瓜汁(5~6) D.肥皂水(9~10)
考点2 中和反应
3.(广西模拟)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烧瓶中的溶液在a点时滴加酚酞溶液显无色
B.在b点时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在c点时溶液加入碳酸钠粉末,无明显现象
D.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Na+、Cl-逐渐减少
考点3 酸、碱、盐的性质
4.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
B.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
C.熟石灰呈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于制造电光源
考点4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5.(广西南宁模拟)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无色溶液中:Mg2+、Na+、Fe2+、SO
B.酸性溶液中:K+、Na+、Cl-、CO
C.pH=10溶液中:Cu2+、Ba2+、NO、SO
D.含有Ag+的溶液中:Ca2+、Ba2+、NO、Na+
6.甲、乙、丙三种物质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若甲、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乙是最常见的溶剂,则丙为单质
B.若甲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有毒气体,则将丙转化为乙的过程放热
C.若甲是碳酸盐,乙俗称烧碱,则丙为硫酸钠
D.若乙中含有两种元素且溶液为蓝色,丙是蓝色沉淀,则甲可以配制波尔多液
7.(广西模拟)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B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加入适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溶剂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
D 鉴别四种溶液NaCl、AgNO3、CaCl2、HNO3 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
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体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且其酸碱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但CO2扩散到血液中时会引起血浆pH略有改变。
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任务,胃液pH为0.9~1.5。20世纪初科学家在人体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它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人体胃酸,导致人体胃内酸碱失衡,胃液分泌异常。
如图是一组胃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24 h胃液pH的定化曲线,科学家发现人体胃液的pH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
(1)脲酶分解尿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X+2NH3↑,则X的化学式为__ __。
(2)分析上图,患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时,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__ 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__(填字母)。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
C.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弱
9.(广西贵港四模)盐湖卤水(主要含Na+、Mg2+、Li+、Cl-、SO等)是锂盐的重要来源。一种以高镁卤水为原料除镁制备Li2CO3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精制Ⅱ中通过调节碳酸根离子浓度仅除去钙离子;常温下,相关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精制Ⅰ、Ⅱ中分离出沉淀的实验操作是__ __。
(2)滤渣Ⅰ中沉淀a的成分是__ __;进行操作X时应选择的试剂是__ __。
(3)写出沉锂环节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4)沉锂后,为了获得较纯净的Li2CO3,过滤后应选用__ __(填字母)对Li2CO3进行洗涤。
a.冰水 b.常温水 c.95 ℃的热水
10.向100 g B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测得产生沉淀的质量及烧杯中溶液导电性(沉淀及水不导电)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表和图所示。
加入稀硫 酸质量/g 10 25 50 75
生成沉 淀质量/g 2.33 A 11.65 B
回答下列问题:
(1)B=__ __。
(2)计算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单元小结 第八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1.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
2.小明用pH试纸测得某酸溶液的pH=4.5。( × )
3.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时,不能先湿润,否则,测得的数值会偏小。( × )
4.某地降雨pH=5.6,则降雨为酸雨。( × )
5.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易潮解,都可以作气体干燥剂,干燥所有气体。( × )
6.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变小。( √ )
7.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液长期敞口放置,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液质量都变大。( × )
8.石蕊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镁,石蕊溶液变蓝。( × )
9.酸的溶液中都含氢离子,所有的酸化学性质都一样;所以碱的溶液中都含氢氧根离子,所有碱化学性质都一样。( × )
10.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 )
11.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 )
12.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 × )
13.烧碱、纯碱、火碱都属于碱。( × )
14.任何化学反应都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 )
15.置换反应前后一定有化合价改变,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 )
考点1 溶液的酸碱性
1.下列生活中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A )
A.熟石灰 B.食盐水
C.食醋 D.可乐饮料
2.(广西桂林模拟)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 D )
A.洁厕灵(1~2) B.柠檬汁(2~3)
C.西瓜汁(5~6) D.肥皂水(9~10)
洁厕灵的pH为1~2,小于7,显酸性,A错误。柠檬汁的pH为2~3,小于7,显酸性,B错误。西瓜汁的pH为5~6,小于7,显酸性,C错误。肥皂水的pH为9~10,大于7,显碱性,D正确。
考点2 中和反应
3.(广西模拟)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pH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烧瓶中的溶液在a点时滴加酚酞溶液显无色
B.在b点时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在c点时溶液加入碳酸钠粉末,无明显现象
D.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Na+、Cl-逐渐减少
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烧杯中的溶液在a点时滴加酚酞溶液显红色,A错误。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显中性,在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B正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在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酸性,稀盐酸过量,在c点时加入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C错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里Na+数目不变,Cl-的数目逐渐增加,D错误。
考点3 酸、碱、盐的性质
4.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D )
A.干冰升华吸热——用于食品的冷藏保鲜
B.浓硫酸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可用作干燥剂
C.熟石灰呈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用于制造电光源
考点4 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5.(广西南宁模拟)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D )
A.无色溶液中:Mg2+、Na+、Fe2+、SO
B.酸性溶液中:K+、Na+、Cl-、CO
C.pH=10溶液中:Cu2+、Ba2+、NO、SO
D.含有Ag+的溶液中:Ca2+、Ba2+、NO、Na+
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Fe2+的水溶液显浅绿色,A错误。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H+、CO两种离子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pH=10的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Cu2+和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Ba2+、SO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C错误。五种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D正确。
6.甲、乙、丙三种物质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B )
A.若甲、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乙是最常见的溶剂,则丙为单质
B.若甲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有毒气体,则将丙转化为乙的过程放热
C.若甲是碳酸盐,乙俗称烧碱,则丙为硫酸钠
D.若乙中含有两种元素且溶液为蓝色,丙是蓝色沉淀,则甲可以配制波尔多液
若甲、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乙是最常见的溶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和氧气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甲是过氧化氢,乙是水,丙是氧气,丙为单质,A正确;若甲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乙是一种有毒气体,所以乙是一氧化碳,甲会转化成一氧化碳,所以甲是碳,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将丙转化为乙的过程吸热,B错误;若甲是碳酸盐,乙俗称烧碱,所以乙是氢氧化钠,甲是碳酸钠,碳酸钠会转化成氢氧化钠、硫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丙为硫酸钠,C正确;若乙中含有两种元素且溶液为蓝色,所以乙是氯化铜,丙是蓝色沉淀,所以丙是氢氧化铜,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铜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甲是硫酸铜,可以配制波尔多液,D正确。
7.(广西模拟)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C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B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加入适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溶剂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
D 鉴别四种溶液NaCl、AgNO3、CaCl2、HNO3 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
氢氧化钠的变质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所以用无色酚酞溶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A错误;加入适量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不能达到分离的目的,B错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C正确;硝酸银和硝酸不反应,硝酸银与氯化钙、氯化钠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因此两两混合,能与两种物质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与硝酸银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因此可以鉴别硝酸银、硝酸,但是无法鉴别氯化钠和氯化钙,D错误。
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人体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性,且其酸碱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常人体血浆pH为7.35~7.45,但CO2扩散到血液中时会引起血浆pH略有改变。
人体胃液担负着食物的消化任务,胃液pH为0.9~1.5。20世纪初科学家在人体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能引起慢性胃炎,它主要是通过其产生的脲酶分解尿素产生氨而中和人体胃酸,导致人体胃内酸碱失衡,胃液分泌异常。
如图是一组胃病患者在空腹状态下24 h胃液pH的定化曲线,科学家发现人体胃液的pH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胃液pH低时,胃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相对多;胃液pH高时,有利于弱碱性类药物的吸收。
(1)脲酶分解尿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NH2)2+H2O===X+2NH3↑,则X的化学式为__CO2__。
(2)分析上图,患者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胃药时,最适宜的用药时间约为__09:00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Al(OH)3+3HCl===AlCl3+3H2O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C__(填字母)。
A.胃酸能帮助消化食物,胃酸分泌越多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B.患者的用药时间也会影响到药效
C.胃液的酸性比血浆的酸性弱
9.(广西贵港四模)盐湖卤水(主要含Na+、Mg2+、Li+、Cl-、SO等)是锂盐的重要来源。一种以高镁卤水为原料除镁制备Li2CO3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精制Ⅱ中通过调节碳酸根离子浓度仅除去钙离子;常温下,相关化合物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精制Ⅰ、Ⅱ中分离出沉淀的实验操作是__过滤__。
(2)滤渣Ⅰ中沉淀a的成分是__氢氧化镁__;进行操作X时应选择的试剂是__稀盐酸__。
(3)写出沉锂环节涉及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LiCl===2NaCl+Li2CO3↓__。
(4)沉锂后,为了获得较纯净的Li2CO3,过滤后应选用__c__(填字母)对Li2CO3进行洗涤。
a.冰水 b.常温水 c.95 ℃的热水
(1)精制Ⅰ、Ⅱ中分离出沉淀的实验操作是过滤。(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滤渣Ⅰ中沉淀a的成分是氢氧化镁;进行操作X时应选择的试剂是稀盐酸,因为纯碱中的碳酸根离子能和锂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锂沉淀,稀盐酸能和碳酸锂反应生成氯化锂、水和二氧化碳。(3)沉锂环节中,碳酸钠和氯化锂反应生成碳酸锂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LiCl===2NaCl+Li2CO3↓。(4)沉锂后,为了获得较纯净的Li2CO3,过滤后应选用95 ℃的热水对Li2CO3进行洗涤,因为该温度下碳酸锂溶解度较小,能够减少流失。
10.向100 g B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测得产生沉淀的质量及烧杯中溶液导电性(沉淀及水不导电)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表和图所示。
加入稀硫 酸质量/g 10 25 50 75
生成沉 淀质量/g 2.33 A 11.65 B
回答下列问题:
(1)B=__17.475__。
(2)计算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设生成2.33 g沉淀时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H2SO4===BaSO4↓+2H2O
98 233
x 2.33 g
= x=0.98 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1)由图像知,当滴加75 g稀硫酸时,导电性为0,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知,滴加50 g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11.65 g沉淀,则滴加75 g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1.65 g×=17.47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