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检测 第七单元溶液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科粤版(2024)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过关检测 第七单元溶液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化学科粤版(2024)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11 19:46:07

文档简介

过关检测 第七单元 溶液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Fe—56 Cu—64 Zn—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油、盐、酱、醋、糖”是家庭常用的厨房用品,其中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
A.植物油 B.食盐
C.米醋 D.白砂糖
2.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下列物质在水中能配成浅绿色溶液的是( B )
A.硫酸铜 B.氯化亚铁
C.面粉 D.铁粉
3.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下列质量比关系不正确的是( D )
A.溶质∶溶剂=1∶4 B.溶质∶溶液=1∶5
C.溶剂∶溶液=4∶5 D.溶质∶溶剂=1∶5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0%,=,则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4∶5。
4.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5.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溶液中的各种粒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A错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不一定能形成溶液,如植物油难溶于水,分散到水里不能形成溶液,B错误。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不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其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C错误。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正确。
6.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D )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仍为饱和溶液,A错误。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B错误。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减少,C错误。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正确。
7.如图所示,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均盛有未溶解溶质的该溶液),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增加,乙试管中晶体减少,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C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生石灰
8.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D )
A.A>B B.AC.A=B D.无法比较
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20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30 ℃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35 g。由于温度不同,所以对溶解性无法做出大小判断。
9.常温下,向一未知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经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溶解。则原溶液是( B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各部分性质不相同的液体 D.无法确定
因为原溶液还能溶解一部分硝酸钾,证明原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10.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 6%的氯化钠溶液,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C )
   
在取用氯化钠时,应将瓶塞倒放在桌面上,用药匙取用氯化钠,A正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B正确。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C错误。溶解氯化钠可在烧杯中进行,为了加速氯化钠的溶解,可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正确。
11.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硝酸钾溶液
3.0%
 A.用50 mL量筒量水
B.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将固体直接投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100.0 g×3.0%=3.0 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0 g-3.0 g=97.0 g(合97.0 mL),应选用100 mL的量筒,A错误。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B错误。应将固体直接投入烧杯中溶解,不能在量筒中溶解,C错误。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的试剂瓶中,标签的名称为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D正确。
12.将100 g 98%的浓硫酸注入900 g水中,所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
A.9.8% B.10.0%
C.10.9% D.11.1%
设所得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 g×98%=(900 g+100 g)×x,x=9.8%。
13.取四份20 ℃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D )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饱和硝酸钾溶液减少溶剂,会析出晶体,仍为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A不正确;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B不正确;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与溶剂的多少无关,C不正确;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降低至10 ℃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D正确。
14.一定温度下,向图Ⅰ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Ⅱ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C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A错误;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果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不变,如果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那么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没有变大的可能,B错误;向图1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氯化钾晶体溶解,所以溶质的质量增加,C正确;溶质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D错误。
15.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加入10 g食盐
B.加入50 g水
C.蒸发掉50 g水
D.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
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可以增加溶质,也可以蒸发溶剂,设加入氯化钠质量为x,蒸发水的质量为y,根据题意有×100%=20%,×100%=20%,x=12.5 g,y=50 g,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10%的食盐溶液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然是10%。
16.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100 g分别作如下处理: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经四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 )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溶液变浓,溶质质量分数=×100%=11.1%;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10%;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100%=18.2%;④加入10 g水,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①>②>④。
17.20 ℃时,将20 g硝酸钾固体投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随着时间推移,所得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所得溶液降低一定温度,一定有硝酸钾析出
B.如果用水量是50 g,最终只能得到60 g溶液
C.所得溶液中继续投入硝酸钾固体,溶液质量一定还是120 g
D.100 g20 ℃时,将20 g硝酸钾固体投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完全溶解形成120 g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降低一定温度,可能还是不饱和溶液,不会有硝酸钾析出,A错误。只有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用水量是50 g,最终能得到60 g溶液;若是不饱和溶液,最终得到溶液的质量大于60 g,B错误。若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则继续投入硝酸钾固体,不再继续溶解,溶液质量还是120 g;若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继续投入硝酸钾固体,会继续溶解,溶液质量大于120 g,C错误。因为最终完全溶解形成120 g溶液,此时形成的可能恰好是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则100 g18.如下图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都保持不变,
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A正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B正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中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B中温度降低,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C正确。两个烧杯中均有固体析出,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都减小,D错误。
19.下表表示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D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
C.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100 g水中最多溶解的质量,不是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A错误;40 ℃时,163.9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B错误;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不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因为没有说明水的质量,C错误;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因此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D正确。
20.利用20 ℃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Ⅰ)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Ⅱ;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Ⅲ。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图Ⅰ、图Ⅱ对比可知,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吸收热量,A选项正确;图Ⅰ、图Ⅲ对比可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了,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选项正确;图Ⅰ、图Ⅱ中都有未溶解的KNO3存在,说明KNO3溶液都是饱和溶液,C选项正确;图Ⅲ中硝酸钾固体全部溶解了,所得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选项错误。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
21.(7分)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图1
(1)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实验室用氯化钠溶液模拟该过程(如图1)。
已知B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的溶液是__A__(填字母,下同),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__CD__。
图2
(2)氯化钠、硝酸钾、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__硝酸钾__,t ℃时,溶解度最小的是__氯化钠__。
②t ℃时,将25 g硒酸镉加入__50__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__降低温度并加入硒酸镉__。
③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__降温结晶法(或冷却热饱和溶液)__。
(1)根据A溶液变化为B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所以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的溶液是A;B、C、D都是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C、D;(2)①根据三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可知,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硝酸钾;t ℃时,溶解度最小的是氯化钠;②t ℃时,硒酸镉的溶解度为50 g,所以t ℃时,将25 g硒酸镉加入50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降低温度并加入硒酸镉。③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氧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22.(7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水__。
(2)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31.6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加水或升温__。
(4)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ACD__(填字母)。
A.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干冰 E.氢氧化钠 F.氧化钙
(5)向一定量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原温度,产生的现象是__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其中改变的量是__ABC__。[提示:CaO+H2O===Ca(OH)2]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6)通过__过滤__操作可将上述(4)中析出的硝酸钾晶体与硝酸钾溶液分离。
(1)通过表中数据可发现,当温度不断升高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不断增大,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从表格还可以得到几种温度下的溶解度及溶解度的大小关系等;(2)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即此时100 g水溶解31.6 g硝酸钾恰好成为饱和溶液;(3)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即此时100 g水溶解硝酸钾达饱和时只能溶解31.6 g;而温度达到40 ℃时,100 g水能溶解硝酸钾63.9 g;因此,要使100 g水完全溶解40 g硝酸钾,可采取把溶液温度升高到40 ℃,或继续加入一定量的水的方法;(4)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只要能使小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的就可以使固体析出.即只要加到大烧杯中的物质能够吸热即可。冰溶于水要吸热;浓硫酸溶于水要放热;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干冰气化要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氧化钙溶于水要放热。(5)向一定量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生石灰会跟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当降至原温度时,溶液中溶剂与生石灰反应,溶剂减少,所以溶质析出,溶液变浑浊。(6)过滤可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所以通过过滤操作可将上述(4)中析出硝酸钾晶体与硝酸钾溶液分离。
23.(7分)(1)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中的元素含量如表所示。据表能从海洋中获取的一种物质是__NaCl(合理即可)__(填化学式)。
元素 含量
O 85.8%
H 10.7%
Cl 2.0%
Na、Mg等 1.5%
,
(2)谢和平院士团队开创了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水可导电,其原因是海水中存在__C__(填字母)。
A.分子           B.原子           
C.自由移动的离子
(3)45 ℃时,恒温蒸发某氯化钠溶液来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恒温蒸发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水的质量关系如图。
①恒温蒸发前的氯化钠溶液为__不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已知:45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8 g。由图中数据分析计算,x=__9.2__。
(4)从海带中提取碘(I2)过程中涉及的反应之一:碘化钠(NaI)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NaI+Cl2===2NaCl+I2__,属于__置换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4.(5分)如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图。
(1)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_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KCl的溶解度。
(2)40 ℃时,KCl的溶解度是__40__g,向100 g水中加入40 g 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2∶7__。
(3)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从中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__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氯化钾物质受温度影响较小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BC__。
A.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30 ℃时,分别将10 g KCl和10 g 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
D.分别将40 ℃时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时,后者析出的晶体较多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小于KCl的溶解度;(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即在40 ℃100 g水中溶解40 g氯化钾达到饱和,所以4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 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 g∶140 g=2∶7;(3)曲线越陡受温度影响就大,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氯化钾物质受温度影响较小;(4)不知温度,无法比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浓稀,A错误;在同一温度下,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如蒸发溶剂等,B正确;30 ℃时,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低,因此分别将10 g KCl和10 g 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C正确;不知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关系,无法比较析出的晶体的多少,D错误。
25.(6分)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因素中,写出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一:__温度__。你的预测:__温度越高,溶解越快__。
因素二:__搅拌__。你的预测:__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__。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验证搅拌的影响,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相同温度的50_mL水,分别称取2_g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烧杯中,在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__(2分)。
(1)根据图表中信息可知,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食盐颗粒大小和搅拌也能影响溶解速度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水分子运动速度,也就能加快食盐与水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了食盐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也能改变溶解速率;所以温度升高(或降低),食盐溶解速率加快(或减慢);食盐颗粒越小,溶解得越快;(2)实验设计时要注意:①控制变量,该实验设计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如搅拌),其余变量(如水的体积、食盐的质量、颗粒的大小、放入的时间、温度等)都应始终保持相同;②测量变量,实验设计要说清楚变量如何测量(通过观察食盐全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溶解快慢)。这里食盐用量在保证能最终完全溶解的速率,在烧杯中搅拌,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所以验证搅拌的影响,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相同温度的50 mL水,分别称取2 g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同时放进烧杯中,在一个烧杯中搅拌,观察并记录两个烧杯中的食盐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26.(6分)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暖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千米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 mm,为1901—1990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__海鲜(合理即可)__(举1例,下同),能源有__潮汐能(合理即可)__。
(2)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H2O===H2CO3__,海洋溶解了二氧化碳后,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是__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__。
(3)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使用清洁能源(合理即可)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6分)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玻璃棒__(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密度为1 g/cm3)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其质量是__B__(填字母)。
A.0.2 g B.1.2 g C.2.8 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__加热__,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__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__。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__86.8%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__混合物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粗盐提纯实验步骤及所需玻璃仪器: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溶解(烧杯、玻璃棒)、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酒精灯、玻璃棒)。故还缺少玻璃棒;(2)由图可知,称量的粗盐的质量为1.2 g;(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4)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100%≈86.8%;(6)实验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28.(10分)星辰大海 探索无边 科学发展 薪火相传。
(1)跨越廿载春秋,飞天步履不停。2023年10月15日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二十周年纪念日。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应用特别广泛。金属镁主要从海水中制得。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a.卤水中本来就含有氯化镁,①②的作用是__富集提纯氯化镁__。
b.过程③电解氯化镁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__化学__能。
c.金属镁是一种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难溶性碱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Mg+2H2OMg(OH)2+H2__。
d.人们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未来能源”——可燃冰,它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有望在未来航天发射中成为主流燃料。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CH4+2O2CO2+2H2O__。
(2)海洋中蕴含丰富的水资源,膜分离技术是淡化海水的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__CD__。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溶剂质量不变 D.Na+的数目增多
(3)某同学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实践活动中制得了NaCl、MgCl2、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a.40 ℃时,把60 g MgCl2加入100 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饱和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37.5%__。
b.将70 ℃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40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不确定__(填“NaCl”“MgCl2”“MgSO4”或“不确定”)。
四、计算题(6分)
29. (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取12.5 g的大理石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CO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CO2的质量是__4.4__g。
(2)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设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00 g×x 4.4 g
= x=7.3%
答: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过关检测 第七单元 溶液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Fe—56 Cu—64 Zn—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油、盐、酱、醋、糖”是家庭常用的厨房用品,其中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 B.食盐
C.米醋 D.白砂糖
2.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下列物质在水中能配成浅绿色溶液的是( )
A.硫酸铜 B.氯化亚铁
C.面粉 D.铁粉
3.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下列质量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溶质∶溶剂=1∶4 B.溶质∶溶液=1∶5
C.溶剂∶溶液=4∶5 D.溶质∶溶剂=1∶5
4.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5.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6.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7.如图所示,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放入甲、乙两支试管(试管中均盛有未溶解溶质的该溶液),若使甲试管中晶体增加,乙试管中晶体减少,需向烧杯中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钠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 D.生石灰
8.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0 g A物质,30 ℃时,100 g水中溶解35 g B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则A与B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
A.A>B B.AC.A=B D.无法比较
9.常温下,向一未知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经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溶解。则原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各部分性质不相同的液体 D.无法确定
10.某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 6%的氯化钠溶液,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
11.实验室用硝酸钾固体配制10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硝酸钾溶液
3.0%
 A.用50 mL量筒量水
B.将固体放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称取
C.将固体直接投入量筒中溶解
D.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贴有标签(如图)的试剂瓶中,塞好瓶塞
12.将100 g 98%的浓硫酸注入900 g水中,所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9.8% B.10.0%
C.10.9% D.11.1%
13.取四份20 ℃时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分别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 g硝酸钾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 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14.一定温度下,向图Ⅰ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如图Ⅱ所示。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C.溶质的质量增加 D.溶质的溶解度变大
15.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入10 g食盐
B.加入50 g水
C.蒸发掉50 g水
D.加入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
16.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100 g分别作如下处理:①蒸发掉10 g水且无晶体析出;②加入10 g同样的溶液;③加入10 g同种溶质,使之全部溶解;④加入10 g水,搅拌使其混合均匀。经四种方法处理过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④>③>②>①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7.20 ℃时,将20 g硝酸钾固体投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随着时间推移,所得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降低一定温度,一定有硝酸钾析出
B.如果用水量是50 g,最终只能得到60 g溶液
C.所得溶液中继续投入硝酸钾固体,溶液质量一定还是120 g
D.100 g18.如下图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都保持不变,
19.下表表示不同温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A.20 ℃时,100 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 ℃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
C.10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 ℃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20.利用20 ℃时KNO3溶液(有少量未溶解的KNO3晶体,见图Ⅰ)进行下面实验:①加入NH4NO3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Ⅱ;②加入NaOH固体后,实验结果见图Ⅲ。分析实验过程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B.随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C.图Ⅰ、图Ⅱ中,硝酸钾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图Ⅲ中,硝酸钾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38分)
21.(7分)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图1
(1)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实验室用氯化钠溶液模拟该过程(如图1)。
已知B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的溶液是__ __(填字母,下同),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__ __。
图2
(2)氯化钠、硝酸钾、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①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__ __,t ℃时,溶解度最小的是__ __。
②t ℃时,将25 g硒酸镉加入__ __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__ __。
③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__ __。
22.(7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 __。
(2)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31.6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 __。
(4)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 __(填字母)。
A.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干冰 E.氢氧化钠 F.氧化钙
(5)向一定量饱和的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原温度,产生的现象是__ __;其中改变的量是__ __。[提示:CaO+H2O===Ca(OH)2]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6)通过__ __操作可将上述(4)中析出的硝酸钾晶体与硝酸钾溶液分离。
23.(7分)(1)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中的元素含量如表所示。据表能从海洋中获取的一种物质是__ __(填化学式)。
元素 含量
O 85.8%
H 10.7%
Cl 2.0%
Na、Mg等 1.5%
,
(2)谢和平院士团队开创了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水可导电,其原因是海水中存在__ __(填字母)。
A.分子           B.原子           
C.自由移动的离子
(3)45 ℃时,恒温蒸发某氯化钠溶液来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恒温蒸发过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蒸发水的质量关系如图。
①恒温蒸发前的氯化钠溶液为_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已知:45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8 g。由图中数据分析计算,x=__ __。
(4)从海带中提取碘(I2)过程中涉及的反应之一:碘化钠(NaI)与氯气(Cl2)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属于__ 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24.(5分)如图是氯化钾和硝酸钾两种固体溶解度曲线图。
(1)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__ 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KCl的溶解度。
(2)40 ℃时,KCl的溶解度是__ __g,向100 g水中加入40 g KCl,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__ __。
(3)比较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从中你可以获得的信息有__ 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__。
A.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B.饱和KCl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C.30 ℃时,分别将10 g KCl和10 g KNO3配制成饱和溶液,前者需要水的质量较多
D.分别将40 ℃时的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时,后者析出的晶体较多
25.(6分)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
(1)从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因素中,写出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一:__ __。你的预测:__ __。
因素二:__ __。你的预测:__ __。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_ _ _ __(2分)。
26.(6分)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栖息地,有超过25万种生物生活在其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能源和交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忠实“朋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系统热量不断增加。海洋吸收了绝大部分全球变暖的热量,还“消化”了2~3倍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化速度及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变暖的速度增加了1倍。在过去的20年里,所有大洋盆地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到数月的极端海洋高温天气。即“海洋高温热浪”,它可以延伸数千千米的范围,深达数百米。热浪频发,易引起更强烈的热带气旋、厄尔尼诺现象等。2006—2015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6 mm,为1901—1990年上升速度的25倍。海洋在溶解了二氧化碳后,酸性增强,会影响牡蛎、蛤蜊等贝类的外壳或骨骼的形成。
(1)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有__ __(举1例,下同),能源有__ __。
(2)海洋“消化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海洋溶解了二氧化碳后,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是__ __。
(3)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类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__ 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7.(6分)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等,可以蒸发除去水分,得到粗盐。这样得到的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Na2SO4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
【查阅资料】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交流与表达】
(1)本实验除了使用下列玻璃仪器,还缺少一种多次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 __(填仪器名称)。
        
(2)用托盘天平称取5.0 g粗盐,用药匙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密度为1 g/cm3)的烧杯里,边加边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用托盘天平称量剩余粗盐的质量,读数如下图所示,其质量是__ __(填字母)。
A.0.2 g B.1.2 g C.2.8 g
(3)在进行蒸发操作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__ __,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实验中是通过蒸发所得溶液中溶剂的方法而不是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获取食盐晶体,其理由是__ __。
【反思与评价】
(5)如果最后得到精盐的质量为3.3 g,则其产率为__ 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实验得到的精盐是__ 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8.(10分)星辰大海 探索无边 科学发展 薪火相传。
(1)跨越廿载春秋,飞天步履不停。2023年10月15日是我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成功二十周年纪念日。镁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应用特别广泛。金属镁主要从海水中制得。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如图所示。
a.卤水中本来就含有氯化镁,①②的作用是__ __。
b.过程③电解氯化镁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为电能转化为__ __能。
c.金属镁是一种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与水反应生成一种难溶性碱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__。
d.人们在海底发现了一种“未来能源”——可燃冰,它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有望在未来航天发射中成为主流燃料。请写出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 __。
(2)海洋中蕴含丰富的水资源,膜分离技术是淡化海水的一种方法。
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__ __。
A.溶质质量不变 B.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C.溶剂质量不变 D.Na+的数目增多
(3)某同学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实践活动中制得了NaCl、MgCl2、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a.40 ℃时,把60 g MgCl2加入100 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 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 __。
b.将70 ℃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40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 __(填“NaCl”“MgCl2”“MgSO4”或“不确定”)。
四、计算题(6分)
29. (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取12.5 g的大理石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产生CO2的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生成CO2的质量是__ __g。
(2)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