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9分)
回眸往事,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①对鲁迅而言,是身处异国他乡时正直热忱、②没有狭ài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对朱德而言,是出身佃农但不chuò劳作、宽厚仁慈并竭尽所能支持他的母亲;③对玛丽·居里而言,是陪伴她在夏天燥热、冬天严寒的旧棚屋中一同dān精竭虑追寻“镭”的丈夫比埃尔·居里;对列夫·托尔斯泰而言,或许穷其一生探索和审视的自我才是他最重要的灵魂伴侣。④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狭ài( 隘 ) 不chuò( 辍 )
dān( 殚 )精竭虑
2.下列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mú chén dìnɡ zào
B.móu chén diàn zào
C.mú chén diàn zào
D.móu zhěn diàn zào
3.文段中①②③④处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①处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的解释说明,故第①处应用冒号。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在学校运动会的长跑比赛中,他虽已累得筋疲力尽,但还是坚持跑到了终点。
B.朗诵比赛中,选手们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用激昂洪亮的声音表达出新时代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C.老师的评语虽只寥寥数语,却是入木三分。
D.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沙区这片区域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附近原有的那些楼房显得鹤立鸡群。
解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不能用来形容楼房。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 )
A.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
B.扫黑除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C.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之所以被称为“快递小哥”的原因,是因为它只运货不运人。
D.国内领先、全国第一、全球首位……山东新型储能“成绩单”分量十足,为全国贡献了“山东力量”。
解析:句式杂糅,应把“的原因”删掉。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A.《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B.《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作者回忆了母亲的主要事迹,展示了母亲的美德,表达了对母亲的赞颂、感谢与怀念。
C.《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妇的女儿所著的《居里夫人传》,赞扬了居里夫人对科学忘我献身、执着追求的精神。
解析: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7.(2025·广东阳江期末)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问题。(5分)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狙击手向着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
(1)以上内容出自美国作者 埃德加·斯诺 (人名)所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意思是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2分)
(2)根据上面选段内容,分析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哪一场重要战役。请简要说说这些红军战士具有哪些精神。(3分)
战役:飞夺泸定桥。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忠诚爱国等。
8.班内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7分)
(1)请写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名称,并简单概述。(3分)
(示例)立木为信。商鞅变法时,为了树立威信,下令在城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重赏。后来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重赏了他。
(2)据报载:一名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个被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4分)
(示例一)司机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诬陷好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司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依然心存善念,救助老人,是值得肯定的。
(示例二)司机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人要常存善念,司机在救助他人之前,不应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以救人为先,急人之所急。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接着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她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转过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当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⑦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⑧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⑨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⑩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改动)
9.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 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母亲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1) 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
第三盏 女同学 (2) 真正的美与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10.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①城市迷人的灯光与下文柔弱的小油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油灯对“我”的影响之大、启迪之深。②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作者在第②段写了城市夜晚的灯光,触景生情,由城市灯光联想到童年、少年时用过的小油灯并形成对比,突出小油灯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内容上,引出对小油灯的回忆,突出了往事的难忘和对自己的影响,同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1.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忍品格。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搂住”即抱住,突出了“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1)“攥住”的意思是握住,母亲纳鞋底时被针扎了手,但她没有喊叫,而是通过“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的方法来止痛,可见母亲的坚忍。(2)“搂住”的意思是抱住,“我”看到母亲的手被针扎伤,心里非常难过,想抱住母亲,给她以安慰,通过“搂住”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12.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什么妙处?(3分)
①“灯如红豆”化用诗句,使题目富有诗意。②“灯”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灯”组织材料,结构清晰,叙事集中。③“红豆”寄托相思,“灯如红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往事的深深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从出处角度分析:“灯如红豆”化用了诗句,增加了题目的诗意。从结构角度分析:文章围绕“灯”把童年、少年时期的三件事串联在一起,层次分明。从主题或情感角度分析:作者借用“红豆”这一相思果,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3分)
端午时节“粽”是情
刘 平
①那年六月,中考的大幕即将拉开,端午的粽子也开始飘香,不过,这粽香飘不到我们这里。九年级的学生成天埋头在书山题海里,忙得早已忘了季节的变换,哪里还记得端五、端六?
②那天中午,下课铃声刚响,我就跑向食堂,挤在喧闹的人流中,打到了饭菜:四两米饭,一小份土豆丝。我端着饭盒,小心翼翼地穿过汹涌人潮,低头走出饭堂。没料到在门口竟被一串粽子撞了个满怀!
③我惊讶地抬起头,见到了粽子的主人——常青哥。他笑眯眯地看着我,递给我一个清香扑鼻的大粽子。
④我疑惑地看着他,支支吾吾地说:“这……怎么可以……”
⑤“拿着!”常青哥眨了眨眼镜片后面的小眼睛,又冲我一笑,转身离开。
⑥常青哥姓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年,他不到四十岁,中等个,偏瘦,为人随和。因为常年穿一身青色衣服,我们戏称他为“常青哥”。
⑦常青哥上课很滑稽,讲课语速不急不缓。不过有时讲到得意处,他的眼睛会闪光,语调提高八度,语速加快,并且双腿会有节奏地抖动,带动上半身也跟着上下起伏,整个人如同跳跃的琴键。
⑧虽然常青哥跟同学们很亲近,但我怎能随便要老师的粽子?虽说常青哥月月有工资,但是他家境一般,爱人在家务农。有一次放假回家,我亲眼见过他挑一担禾草行走在田间路上。
⑨呆立片刻,我终于回过神来,看到许多老师从饭堂里走出来,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几串粽子。哦,端午节到了,是学校给老师们发的粽子。也许常青哥已经吃饱了,就随意送给他所见到的某一个同学。
⑩我不再纠结,意外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我快步走进教室。教室里已经坐下了七八个同学,奇怪,他们怎么也是人手一个大粽子?
因急于要吃美食,我也懒得打听。坐下来,便开始拆粽子。“咦?这是什么?”一张极细的纸条从缠粽子的线头下露了出来。我疑惑地打开纸条,上面有几个用蓝色墨水写的字:“一举高粽!”这字体,行云流水,是常青哥写的!
“快看,我的粽子!”一个同学大喊起来,“定粽头名!”
“粽情粽意!”“负粽前行!”“粽任在肩!”惊喜的喊声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的教室热闹起来了。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你们的粽子是哪儿来的?”我疑惑地问。“常青哥给的,刚刚碰到他。”大家含笑回答。
原来常青哥不只送了我一个人,还送给了大家。他不光送给大家粽子,还悄悄地在粽子里塞进了他的祝愿。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那一刻,我们拿着粽子的手竟有点儿发抖。在这个遇上端午节的中考前夕,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甜甜的,酸酸的,暖暖的……
那年中考,也许是陈老师的粽子祝福得好,我们班大获全胜!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也成为一名教师。
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此时此刻,我很想跟陈老师说一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选自《南国今报》2022年5月26日,有改动)
13.本文所写的两个故事都发生在端午节,请你分别概括其内容。(4分)
(1)那年端午节, 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 。
(2)今年端午节, “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本文所写的发生在端午节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文章的第①~ 段,从第③段和第 段可提炼出主要内容为:常青哥(陈老师)给“我们”送(代表祝福的)粽子。第二个故事是文章的第 段,从“今年的端午节,我也拎着一大包粽子,站在毕业班教室门口,我的学生们也将吃到附带着字条的香甜粽子”中可提炼出主要内容为:“我”也给毕业班学生送(带着祝福的)粽子。
14.常青哥写在细纸条上的那些词语妙在何处?传达出他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示例一)那些词语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通过“粽”与“中”“重”等字的谐音(双关),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祝福(关怀、期待、厚望),祝福他们励志前行,中考成功。
(示例二)老师运用化用(借字、仿词)的手法,把“一举高中”“定中头名”“重情重意”“负重前行”“重任在肩”等替换成带“粽”字的词语,巧妙地向学生送出关爱与祝福,既应景,又有趣。
15.请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称谓,为什么会从“常青哥”变成了“陈老师”?(4分)
我们的心被常青哥,不,被陈老师的粽子砸中了。
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提升),之前叫“常青哥”,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或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亲可近的形象),之后改称为正式而庄重的“陈老师”,表现出“我”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或表明老师在“我”心目中是可尊可敬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常青哥”是平辈之间的称呼,联系第⑥段和第⑧段可知,叫“常青哥”,既写出了陈老师的平易近人、可亲可近,同时表现出“我”对老师的亲近、喜爱之情;“陈老师”是对师长的尊称,联系第 段和第 段可知,叫“陈老师”既表现出他是一个让人钦佩的老师形象,也表现出“我”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之情。所以,这里的称谓改变体现出“我”对老师的感情有了变化(提升)。
16.文章第⑦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5分)
(示例)本段不可以删去。因为它描写(插叙)了老师上课时生动滑稽、倾注深情的特点,体现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下文写老师送粽写字、祝福学生的情节作了必要的铺垫。若删去,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突出,文章略显单调平直,缺少波澜和意蕴。
17.品味文末“我”的内心独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具体谈一谈。(6分)
(示例)我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人要有感恩与回报之心。当年陈老师通过粽子关爱学生,今天的“我”成了老师,也用粽子去关爱学生。生活中,妈妈照顾我很辛苦,在每年母亲节时,我会为她烹饪几道菜,表达我的感恩之心。我们不仅要接受爱,更要懂得回报爱,让世界充满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的内心独白,因为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自己现在也成为当年的陈老师,不仅职业上相同,关心学生的精神品质也是一致的。这既有对陈老师当年通过粽子关爱学生行为的感恩与回报之心,也体现了当年陈老师对“我”“言传身教”之功,是他当年关爱学生、以粽传情,给“我”树立了榜样,所以多年以后“我”就成了陈老师的接班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感悟即可。
三、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被誉为“沙漠英雄树”的胡杨树,具有惊人的抗干旱、抵御风沙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根系极其发达。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成长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请你根据阅读后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