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15 白杨礼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婆娑(suō) 主宰(zǎi)
潜滋暗长(qiǎn) 堆积(duī)
B.参天(cān) 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 刹那(chà)
C.锤炼(chuí) 秀颀(qí)
倔强挺立(juè) 耸立(sǒnɡ)
D.晕圈(yūn) 单调(diào)
坦荡如砥(dǐ) 靠拢(lǒnɡ)
解析:A项,“潜”应读“qián”;C项,“倔”应读“jué”;D项,“晕”应读“y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傲然 伟岸 雄壮 恹恹欲睡
B.视野 开垦 挺拔 无边无银
C.哨兵 错综 宛然 不折不绕
D.倦殆 鄙视 丫枝 纵横决荡
解析:B项,“银”应为“垠”;C项,“绕”应为“挠”;D项,“殆”应为“怠”。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B.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C.他胸怀坦荡如砥,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D.小李一直想买一套心仪的集邮册,这次逛街终于买到了,真是妙手偶得啊!
解析:B项,“潜滋暗长”指暗暗地生长。此处表示家风不知不觉地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该成语与“影响”不搭配,可用“潜移默化”。C项,“坦荡如砥”指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不符合语境。D项,“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使用对象错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白杨礼赞》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C.散文的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线索。
D.《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多次赞美白杨树,赋予白杨树丰富的象征意义。
解析:《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
5.默写。
(1)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2)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茅盾《白杨礼赞》)
(3)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茅盾《白杨礼赞》)
(4)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 压迫不倒 ,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茅盾《白杨礼赞》)
(5)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 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 、 坚强 、 力求上进 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一)(滨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傲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有改动)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6.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
第一次: 激动、震撼 。
第二次: 赞美、尊崇 。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②段中“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可知,“我”第一次见到白杨内心激动,深受震撼。根据第③段中“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可知,第二次“我”见到白杨的感受是“赞美、尊崇”。
7.作者两次见到白杨,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侧面描写,借老教师的言语与《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展现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姿态。第二次: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白杨树的树干、身姿、丫枝,展现了白杨树的勃勃生机及其不畏艰苦、倔强挺立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角度。根据第②段可知,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同行的一位老教师的言语与《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侧面展现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姿态;根据第③段可知,运用细节描写、直接描写,通过写冬日白杨树的树干、身姿、丫枝,展现了白杨树的勃勃生机及其不畏艰苦、倔强挺立的特点。
8.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这三段丰富了文章内容,与后文作者提出的自己的想法相照应;作者两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切实感受到了文章《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的精神,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作者的感受与文章《白杨礼赞》联系起来,立意深远,引人深思,若删去第④~⑥段,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④段可知,作者两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切实地感受到文章《白杨礼赞》中白杨树象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将其精神传承下去;作者的感受与文章《白杨礼赞》联系起来,立意深远,引人深思;根据第⑤段、第⑥段可知,文章展现了《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其中白杨树身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根据“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联系结尾段“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可知,与后文提出的自己的想法相照应;第④~⑥段的内容不仅能够丰富文章内容,还能够激发读者去了解白杨树,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将其精神传承下去,立意深远,深化主题。据此综合表述原因即可。
9.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
(1)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次次”“一遍遍”为叠词,脑中不断地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不断地默诵其中的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白杨礼赞》的熟悉;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被眼前所见的白杨震撼,内心激动,切实感受到了白杨树的傲然挺立与坚强不屈。
(2)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从修辞角度赏析)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白杨树英姿飒爽、坚强不屈、挺拔伟岸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一次次”“一遍遍”为叠词,体现次数之多;脑海中能够不断地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不断地默诵其中的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白杨礼赞》的熟悉,文章对白杨树的描写真实;联系第②段可知,作者之所以回忆起《白杨礼赞》中的内容,根本原因是自己被眼前所见的白杨震撼,内心激动,感受到了真正傲然挺立的不屈的白杨树。(2)“英姿飒爽的白杨”赋予白杨树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将白杨树比作号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杨树英姿飒爽、坚强不屈、挺拔伟岸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10.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①题目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②题目点明文章的线索“白杨”,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③题目暗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白杨树精神的赞美;④题目点明作者想法,希望在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根据题目《又见白杨》,联系第②段、第③段、第⑧段可知,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多次看到西北的白杨树,并着重写了第二次看到白杨树的感受;点明文章的对象、线索“白杨”,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联系第⑧段、第⑨段可知,题目暗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等精神的赞美;点明作者想法,“又见白杨”还可以理解为作者想在教科书中再次看到《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二)整本书阅读。
11.(2024·大连普兰店区期末)下面是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卡片,请你将它补充完整。
人物 名著中的相关内容 性格特点
毛泽东 (1) (示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背有些驼,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精明、博学
(2) 周恩来 第一次见面时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陪着斯诺在乡间散步 平易近人、细心热情
朱德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从来不叫苦 (3) (示例)平易近人、吃苦耐劳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