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9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孟子》三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起)
D.寡助之至(极点)
解析:“举”应解释为“选拔、任用”。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
A.人恒过
B.劳其筋骨
C.必先苦其心志
D.饿其体肤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D )
A.妾妇之道也
三里之城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此之谓大丈夫
C.百里奚举于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
D.独行其道
得道多助
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均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C项,均为介词,从;D项,道路/仁政、正道。
4.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C.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富贵不能淫》中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能行仁政的君主。
解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了中心论点。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合称为“四书”。
D.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解析: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7.默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是在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让我们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B.行拂乱其所为(扰乱)
C.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D.征于色,发于声(征服)
解析:“征”应解释为“征验、表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译文: 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10.孟子论辩善用排比句式,请从课文中任选一组,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开篇举出六个事例形成排比,由君王到臣子,论证有力,气势磅礴,增强了说服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 兵器 )
(2)委而去之 ( 离开 )
(3)足兵 ( 军备 )
(4)民信之矣 ( 信任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3.【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甲】文的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民无信不立。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甲】文开篇就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甲】文重点强调的是“人和”,因此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回答也可。【乙】文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最后得出观点“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
【乙】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三)综合性学习。
14.学校举行以“家国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以下三则材料,从中提炼出关于“家国情怀”的信息。
材料一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材料二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示例)拥有家国情怀就是拥有仁爱之心,有责任与担当,有为民族为国家无私忘我的大胸怀。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