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丈夫之冠也(ɡuàn)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B.惩山北之塞(chénɡ)
汝心之固(nǚ)
C.彀弓弩(ɡòu)
不闻天子之诏(zhào)
D.曩者霸上(nǎng)
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
解析:“汝”应读“r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生于忧患 告之于帝
B.妾妇之道也 已而之细柳军
C.而后作 聚室而谋曰
D.以君之力 请以军礼见
解析:A项,在/向;B项,的/到,往;C项,两个“而”都表示顺承;D项,凭借/依照,按照。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始龀”指七八岁。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净沙·秋思》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
D.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柳泉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解析:“柳泉居士”是蒲松龄,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5.默写。(8分)
(1)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5)《赤壁》中作者通过所见之物来评价赤壁之战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6)晏殊在《浣溪沙》中,运用对偶,将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的词句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6.整本书阅读。(6分)
(1)读《昆虫记》,我们会发现原来科学探索并不枯燥,科学世界是那样多彩迷人。在法布尔笔下, 蟹蛛 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并且横着走路; 小甲虫 “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螳螂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3分)
(2)下列对《昆虫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情趣盎然。
B.《昆虫记》中的蝉要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歌唱五个多星期;蜜蜂因为惦念着小宝贝和蜂蜜,可以凭借一种不可解释的本能飞回巢中,而这种本能正是我们人类所缺少的。
C.《昆虫记》是德国昆虫学家的作品,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解析:《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
7.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等,都彰显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某校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4分)
(1)【我设计】为使本次活动内容丰富,请仿照示例,帮忙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示例:举行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辩论会
形式一: (示例)举办以“我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形式二: 召开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为主题的班会
(2)【我解说】同学们找到一组老物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参考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解说词。(要求:体现物件特征,运用修辞手法,句式不限)(2分)
老物件:木梳、灯笼、折扇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示例一)木梳——在你发间轻轻掠过,如妈妈温柔的手指。
(示例二)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
(示例三)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都沦陷、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
B.首联写望中所见,写草木茂盛的初春时节,国都沦陷,长安城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C.写“花”“鸟”的两句诗对仗工整,“溅泪”和“惊心”外在形象叠加内在心态,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很充分。
D.结尾两句使题目中“望”的主体形象更加具体了,就是这样一个白发稀疏、身怀家国之悲的人在“望”,诗人本身的形象使全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解析:首联写望中所见,从“草木深”可以看出不是“初春时节”;国都沦陷,草木丛生,长安城呈现出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杂然相许(赞同)
B.始一反焉(开始)
C.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解析:“始”应解释为“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本在冀州之南 B.惩山北之塞
C.汝之不惠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解析: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愚公敢想敢做。苦于太行、王屋山的阻塞,他召集家人商议,提出搬走两座大山。
B.愚公谋划周到。面对如何处置土石的问题,他成竹在胸,提出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C.愚公信念坚定。面对智叟的阻止,他回答,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山终有被铲平的一天。
D.愚公感动天地。天帝也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他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大山。
解析:由文中“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如何处置土石问题,不是愚公解决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①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②;折节③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苦:使……劳累。②重(chóng)采:衣服的颜色有多种。③折节:降低自己的身份屈从于人。
1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田地)
B.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C.越王勾践反国(反抗)
D.女忘会稽之耻邪(同“汝”,你)
解析:“反”应解释为“同‘返’,返回”。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乃苦身焦思
B.重于泰山/置胆于坐
C.舜发于畎亩之中/出入之迂也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A项,都为“于是,就”;B项,比/在;C项,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表示承接的连词/表示并列的连词。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甲】文开头列举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B.【乙】文写越王勾践为了不忘记以前所受的耻辱,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将来报仇雪恨,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东山再起,一举灭吴,这恰恰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C.【甲】文第2段先谈人成就大业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然后由个人谈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并由此自然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灭吴”的故事不能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解析:【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灭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译文: 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16.阅读以上两段文字后,说说你得到的启示。(3分)
(示例)我们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要经受磨难才能成功。
【参考译文】
【乙】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于是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吃饭也尝尝苦胆。(他经常对自己)说:“你忘了在会稽山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丽衣服;降低自己的身份礼贤下士,招待宾客热情诚恳;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灭掉了吴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有改动)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为蒲亭长( 担任 )
(2)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 栖息,停留 )
18.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吾 近 日 过 元 舍 庐 落 整 顿 耕 耘 以 时
答案: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译文: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0.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4分)
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参考译文】
仇香,是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他)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拜访仇香控告陈元不孝顺,仇香吃惊地说:“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这不是一个恶人,应该是受到教化还不够的原因。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呢!”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仇香于是亲自来到陈元家里,陈述教导伦理孝道。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考城的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荆棘之林不是鸾凤的栖身之所,百里之路不是大贤才该走的道路。”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使居家闲暇无事,(仇香)也一定整理好衣着服装,终日看不到他有喜怒声色的不同。(他)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去做官),后来在家中去世。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样年华,青春飞扬,每一个瞬间,每一番经历,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言,一笑……都在为精彩的人生助力,都在为伟岸的人格奠基。正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遇到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略。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