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翰墨书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翰墨书香》是桂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金石书画》的开篇课时,作为单元导入与书法文化启蒙课,承担着引导学生初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建立文化认知的重要作用。教材以 “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为核心,通过四大板块构建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 “书法溯源”,呈现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字体演变脉络,搭配典型拓片与书法作品图片(如甲骨文拓片、《兰亭序》局部、《多宝塔碑》片段),标注字体特点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书法发展的时间轴认知。
第二板块 “笔墨之美”,聚焦书法的形式要素,通过示意图讲解毛笔的“尖、齐、圆、健”四德,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五色变化,以及章法布局的 “疏密、虚实、欹正”原则,同时插入教材编者撰写的 “书法审美小贴士”,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概念。
第三板块 “名家与名作”,选取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经典作品,配以简短生平与作品风格分析,如“王羲之《兰亭序》笔法飘逸,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书家的艺术个性。
第四板块 “实践体验”,设计 “毛笔握笔练习”“简单笔画书写”两个基础实践任务,附步骤示意图与常见错误提示,降低入门难度。
本课时在单元中起到奠基作用:既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形式美,又通过基础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金石趣味》《书画同源》等课时的学习铺垫文化与技能基础,同时契合七年级学生文化认知启蒙的需求,具有较强的人文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多在 12-13岁,处于文化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好奇,但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多停留在 “写字”层面,缺乏对其历史、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系统认知。
从技能基础来看,学生此前较少接触毛笔书写,握笔姿势、运笔方法均需从零学起,可能因 “写不好”产生畏难情绪;从认知特点来看,他们对直观、生动的视觉案例接受度高,能快速捕捉书法作品的色彩、线条差异,但对 “笔法”“章法”等抽象概念理解较难;从学习心理来看,该阶段学生渴望展现自我,喜欢动手实践与互动交流,适合通过趣味体验、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教学。
此外,部分学生受现代数字文化影响,对传统书法的价值认知不足,需通过
生活化、场景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如书法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学习主动性。
三、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 “文化传承与审美启蒙”为核心,遵循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结合七年级学情特点,构建 “认知 -体验-感悟”的教学路径:
1.文化浸润优先:通过历史脉络梳理、名家名作赏析,让学生在文化语境中理解书法艺术,而非单纯学习书写技巧,培养文化认同感。
2.直观体验为主:借助实物展示(毛笔、宣纸、墨锭)、动态演示(运笔视频)、动手实践,将抽象的书法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降低认知难度。
3.趣味互动融合:融入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互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缓解毛笔书写的畏难情绪,让课堂更具活力。
4.生活联结延伸:结合现代生活中的书法元素(如书法字体海报、文创产品),让学生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实现 “传统与现代”的联结。
四、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能识别不同字体(楷书、行书、草书)的视觉特点,理解毛笔、墨色、章法对书法审美的影响,提升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掌握毛笔正确握笔姿势与基本运笔方法,能书写简单笔画(横、竖、撇、捺),初步展现书法的线条美感。
3.创意实践:在笔画练习基础上,尝试用书法元素设计简单作品(如书签、标语),融入个人审美趣味,培养创新思维。
4.文化理解: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认识书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字体特点,掌握毛笔握笔与基本运笔方法,完成简单笔画书写。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书法 “笔法”“墨色”的审美内涵,在书写中初步体现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活动:展示两组图片 ————一组是教材中 “书法元素现代应用”案例
(如书法字体的奶茶包装、书法风格的电影海报),一组是传统书法作品(如《多宝塔碑》局部、行书手札)。提问:“大家在生活中见过这些书法元素吗 对比传统书法与现代应用,你们觉得书法艺术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翰墨书香’的世界,探索书法的奥秘。”
2.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发言,如“我见过奶茶杯上有毛笔写的字,很有特色”“传统书法看起来很有气势,和平时写的钢笔字不一样”,初步建立书法与生活的关联认知。
3.设计意图:通过现代生活中的书法元素导入,拉近传统艺术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程主题。
(二)新授
1.书法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字体特点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 “书法溯源”板块内容,用时间轴图表展示书法字体演变:
甲骨文:展示教材中甲骨文拓片图片,讲解其为商代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线条纤细、字形简约,多用于占卜记录。
小篆:展示秦代小篆作品图,分析其特点 ——线条均匀、字形规整,呈长方形,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文字字体。
隶书:展示汉代隶书碑刻(如《曹全碑》局部),说明其突破小篆圆转线条,出现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画特征,更便于书写。
楷书:展示教材中颜真卿《多宝塔碑》片段,讲解楷书字形方正、笔画清晰,是现代汉字书写的基础字体,适合初学者学习。
行书与草书:对比展示王羲之《兰亭序》(行书)与怀素《自叙帖》(草书)局部,说明行书兼具楷书规整与草书流畅,草书则笔画简练、动感强烈,更具艺术表现力。
提问:“大家最喜欢哪种字体 为什么 如果让你写一幅送给朋友的祝福,选哪种字体更合适 ”
学生活动:观察教材图片,倾听讲解,结合字体特点回答问题,如“我喜欢楷书,因为它很工整,看得清楚,写祝福用楷书合适”“我喜欢行书,看起来很流畅,有活力”。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时间轴与案例,帮助学生系统梳理书法历史脉络,直观感受不同字体的视觉差异,为后续审美与实践奠定基础。
2.书法的形式要素:笔墨与章法
教师活动:
笔墨之美:结合教材 “笔墨之美”板块示意图,开展实物展示与体验:
①毛笔:展示不同型号的毛笔(大楷、中楷、小楷),讲解“尖、齐、圆、健”四德 ————笔尖尖锐、笔毛整齐、笔肚圆润、笔毛有弹性,让学生上台触摸感受。
②墨色:用墨汁在宣纸上演示 “焦、浓、重、淡、清”五色变化(如浓墨直接书写、淡墨加水调和),展示教材中墨色对比图,提问:“不同墨色给你们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 ”
章法布局:展示教材中楷书作品(如《多宝塔碑》整页)与行书作品(如《兰亭序》)的章法示意图,分析:楷书章法讲究 “横成行、竖成列”,工整有序;行书章法注重 “疏密相间、虚实结合”,更具灵动性。以教材中 “书法审美小贴士”为例,讲解 “字距小于行距”“主次分明”等布局原则。
学生活动:触摸毛笔感受材质特点,观察墨色变化并回答感受(如“浓墨很厚重,淡墨很轻盈”),对比分析教材中不同作品的章法差异,初步理解布局美感。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体验与教材示意图分析,将抽象的“笔墨”“章法”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书法的形式美要素。
3.毛笔握笔与基本运笔方法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 “实践体验”板块的握笔示意图,开展分步教学:
握笔姿势:讲解 “五指执笔法”(按、压、钩、格、抵),用口诀辅助记忆(“按指压笔杆,钩指弯如钩,格指挡笔杆,抵指托笔底”),教师示范后,邀请学生上台模仿,逐一纠正错误姿势(如手指过于紧绷、笔杆倾斜角度不当)。
运笔方法:以教材中 “横画书写步骤”为例,讲解 “起笔(逆锋入纸)、行笔(中锋行笔,保持线条均匀)、收笔(回锋收笔)”三步骤,用慢动作演示运笔过程,强调 “提按”变化 (起笔与收笔稍重,行笔稍轻)。展示教材中 “常见错误示例”(如线条歪斜、起收笔无变化),让学生辨析问题。
提问:“握笔时手指为什么不能太用力 行笔时如何保持线条平稳 ”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练习握笔,观察运笔示范,辨析教材中的错误示例,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手指太用力会僵硬,写不出灵活的线条”“行笔时手臂要平稳移动”)。
设计意图:依托教材示意图与步骤讲解,让学生掌握基础书写技能,通过错误辨析强化正确方法,为后续实践打下技能基础。
(三)实践体验
1.教师活动:布置分层实践任务,发放 “实践材料包”(内含毛笔、宣纸、墨汁、练习字帖,字帖选用教材中 “简单笔画”示例):
基础任务:练习握笔姿势与横、竖、撇、捺四种基本笔画,参照教材步骤
图,做到起笔、行笔、收笔清晰,线条平稳。
提升任务:在笔画练习基础上,书写简单汉字(如“一、二、三、人、入”),尝试运用不同墨色(浓墨、淡墨)书写,感受墨色变化的美感。
创意任务:用所学笔画或汉字,设计一张简单的书法书签(如书写“静”“勤”等字,搭配简单线条装饰),参考教材中 “书法元素设计”案例。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握笔姿势与运笔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对完成较好的学生鼓励尝试创意设计。
1.学生活动: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实践任务,基础薄弱的学生先专注练习握笔与笔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汉字书写与书签设计。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如“撇画总是写歪怎么办”“怎么调出淡墨”,根据教师指导调整书写方法,完成实践后在小组内展示初步成果。
2.设计意图: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降低入门难度,同时融入创意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书法的乐趣,提升艺术表现能力。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1.教师活动:
作品展示:设置 “翰墨小展台”,将学生的笔画练习、汉字书写、书签设计作品分类展示,邀请每位学生选择 1件最满意的作品贴在展台上,并标注自己的姓名与作品说明(如“我写的‘人’字,用了浓墨,尝试了中锋行笔”)。
师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 “技能掌握(握笔、运笔)”“审美表现(线条、墨色)”“创意设计(书签装饰)”三个维度评价,先开展小组内互评(每组推选 1件优秀作品),再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优秀案例,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如“这位同学的横画起收笔很规范,线条很平稳”“书签设计将书法与装饰结合,很有创意”),指出改进方向(如“撇画可以再舒展一些,墨色变化可以更丰富”)。
2.学生活动:参与作品展示,在小组内认真评价同伴作品,分享自己的看法(如“你写的竖画很直,但收笔可以再轻一点”),倾听全班优秀作品分享,记录教师的点评建议,思考自己的改进方向。
3.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多维度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让学生在互评中提升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点评强化技能与审美认知。
七、小结
1.教师活动: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书法艺术的历史脉络与字体特点、笔墨章法的审美要素、毛笔握笔与运笔方法、实践创作的收获。结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强调 “书法不仅是写字,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鼓励学生在课后:①观察生活中的书法元素(如公园匾额、书法文创),记录自己的
发现;②每天坚持 10分钟毛笔笔画练习,巩固握笔与运笔技能;③与家人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尝试教家人握笔姿势,共同感受书法的魅力。最后提问:“下节课我们将学习‘金石趣味’,了解印章与书法的结合,大家可以提前思考:印章在书法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文化认知与技能记忆,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培养长期学习书法的习惯,同时激发对后续课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