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四)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颈联中“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C.尾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故乡水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D.此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解析: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出了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不远万里相送诗人乘坐的行舟。明明是诗人自己不舍故乡,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诗人远行,越发显出诗人思乡情深。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选项中“直抒胸臆”表述有误。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请你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3分)
(示例)起伏的山峦逐渐消失,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展现于眼前;汹涌的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着,辽阔的江面上,一艘小船正扬帆远航。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作答此类题目要理解诗句大意,然后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本句中描绘了长江流出峡谷山地,奔向荆门原野的情景,其中主要景物有“山”“平野”“江”“大荒”等,抓住不同的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首联写望中所见,此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颔联以花、鸟寄托感时伤世之情。
C.尾联转入沉思,刻画了一位苍颜白发、愁绪满怀、为国为民而忧心忡忡的诗人形象。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近景的山河城郭,到远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苍老如此之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念家乡所致。
解析:全诗中的意象众多,“国破山河在”写的是山河城郭的远景,“城春草木深”写的是荒草残木的中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是写春花飞鸟的近景。一直写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4.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2分)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诗句中的“破”指国都破败,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人看到便心生凄凉之感;“深”则是指春天到了,在这断壁残垣之间,杂草丛生,树木也愈发茂盛。“破败的国都”与“茂盛的草木”,一衰败,一兴盛,形成强烈反差,更令人满目凄然、忧国伤时。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5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烦闷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意思是“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词人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未表现出“心惊酒醒,倍感烦闷的情景”。
6.词中“争渡”的“争”,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有“争夺,竞争”和“怎,怎么”的义项。教材把“争渡”解释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而有人认为“争渡”应解释为“怎渡”,即“怎么把船渡过去呢”。你倾向哪种理解?试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3分)
(示例一)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奋力把船划出去”。词人“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而奋力划船,杂乱的划船声,自然“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动作,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符合全词轻松欢快的基调。
(示例二)我倾向于把“争渡”理解为“怎渡”。词人“误入藕花深处”,急于找到出路,“怎渡?怎渡?”,慌张地自问和杂乱地划船,于是“惊起一滩鸥鹭”。这种解释侧重于人物心理,使上下文衔接紧密,也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②。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溪口:溪流的入河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A.诗人在首联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新晴野望”的感受真切地再现出来。
B.颔联和颈联四句的景色,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俨然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C.颈联传神地表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的变化。
D.诗人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解析:“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赏析有误。“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先写出家乡的远景“郭门”,再写眼前溪口之景,这是由远及近。“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先从近处水田写起,再到远处山峰景色,这是由近及远。所以这两联的描写顺序先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了诗人喜悦、闲适、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解析:“角声满天”的意思是“响亮的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江水又东迳①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黄牛滩》)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注】①迳:经过。②信宿:连宿两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名曰黄牛滩( 叫 )
(2)色如人负刀牵牛( 背 )
(3)每至晴初霜旦( 早晨 )
(4)属引凄异( 连接 )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
A.莫得究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色如人负刀牵牛
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
C.既人迹所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D.故渔者歌曰
黄牛如故
解析:A项,句末语气词/往哪里、在哪里;B项,都是“像”的意思;C项,动词,隔绝/形容词,绝妙;D项,连词,所以/形容词,原来的。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一处)(1分)
犹 望 见 此 物
答案:犹/望见此物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译文: 说的是水路曲折绵长,回头望去(还是)跟原来一样。
14.两段文字的结尾处都引用了歌谣,分别有何作用?(3分)
【甲】文突出了长江水中岩石高耸,江水回环曲折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惊奇之情。【乙】文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气势雄伟的赞叹之情(或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侧面烘托渔民的悲惨命运,流露出对渔民艰苦生活的悲悯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对比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引用歌谣的原因都是为了说明内容,表达作者的情感。结合两文的内容可知,【甲】文的歌谣是为了说明黄牛滩水道绵长、迂回曲折的特点,又从侧面表现了长江水中岩石的奇特高耸;“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表达了作者的惊奇之情。【乙】文的歌谣说明三峡山高水长,表达了作者对三峡山水雄奇壮观的赞美,又借猿鸣渲染了秋天凄凉萧索的气氛,烘托了渔民艰辛悲惨的命运。
【参考译文】
【甲】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立着,最外面高峻的山上有一块岩石,样子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非常清楚,已经是人迹断绝(的地方),没有办法能探究它(的实际情况)。这块岩石已经很高,再加上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行程经过两夜,还能看到这块岩石。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三天三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说的是水路曲折绵长,回头望去(还是)跟原来一样。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晏子聘于吴,吴王曰:“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对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①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②,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强退人之君,不以众强兼人之地。其用法为时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为众屏③患,故民不疾其劳。此长保威强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暴:损害。②进:进用,任用。③屏(bǐng):排除,消除。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故曰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B.寡助之至
每至晴初霜旦(《三峡》)
C.晏子对曰
对子骂父(《陈太丘与友期行》)
D.故世不逆其志
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
解析:A项,所以/学过的知识;B项,极点/到;C项,回答/面对;D项,都译为“志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敢问长保威强勿失之道若何?
译文: 请问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威严强大而不丧失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怎样的?
17.【乙】文中晏子的话可以证明【甲】文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
可以。【甲】文强调的是“人和”的重要性。【乙】文中晏子告诫吴王,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先为民众后为自身,民和政平,体现了【甲】文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分析。【甲】文孟子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乙】文晏子告诉吴王“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诛。强不暴弱,贵不凌贱,富不傲贫。百姓并进,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同样也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所以可以证明【甲】文的观点。
【参考译文】
【乙】晏子出访吴国,吴王说:“请问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威严强大而不丧失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怎样的?”
晏子回答说:“把人民的事情放在前边,把自己的事情放在后边;把赏赐的事情放在前边,把惩罚的事情放在后边。强大的不损害弱小的,尊贵的不欺凌卑贱的,富裕的不傲视贫困的。百姓(有才能)也一样任用,官吏不侵夺人民(的利益),人民和谐且政治太平。不依仗威严强大逼迫别国的君主,不依仗人多势众兼并别国的土地。实施法律是为了禁止国内发生暴乱的事,所以世人不违背他的意志。用兵作战是为了替众人消除祸患,所以人民不怨恨征伐的劳苦。这就是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威严强大而不丧失这种局面的方法。不这样做的国家就危险了。”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帝①置酒洛阳南宫。上②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仁而敬人,项羽慢而侮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③;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帝:文中指汉高祖刘邦。②上:文中指刘邦。③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1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三处)(3分)
项 羽 不 然 有 功 者 害 之 贤 者 疑 之 此 其 所 以 失 天 下 也
答案: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帝置酒洛阳南宫 ( 陈设,摆 )
(2)项羽不然 ( 这样 )
(3)不绝粮道 ( 断绝 )
(4)群臣说服 ( 心悦诚服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译文: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译文: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21.结合选文,请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刘邦是个怎样的人。(3分)
①为人仁慈,爱护部下:高起、王陵评价刘邦“仁而敬人”,刘邦派人攻城略地,成功后就把利益分享给他们。_②知人善任,有领导力:刘邦善于用人,能领导三位杰出的人才帮他打天下。_③广纳良言,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刘邦让部下如实地分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_④心胸宽广,能容纳贤才:项羽妒忌有功者和贤者,刘邦可以容纳贤才。(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可知,刘邦让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向他说出实情,让部下如实地分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可见他是一个广纳良言,善于听取别人建议的人。结合“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仁而敬人,项羽慢而侮人……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可知,高起、王陵评价刘邦“仁而敬人”,可见刘邦是一个为人仁慈,爱护部下的人;项羽妒忌有功者和贤者,刘邦可以容纳贤才,可见他还是一个心胸宽广,能容纳贤才的人。结合“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知,刘备能够做到善于用人,能领导三位杰出的人才帮他打天下,可见他是一个知人善任,有领导力的人。
【参考译文】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刘邦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待人仁义而且尊敬别人,项羽待人傲慢而且侮辱别人,陛下派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于是把它(所攻取的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却不这样,(他)杀害有功劳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们只知道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外一个方面。在军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夺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5分)
范蠡①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②。……于是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①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人。②陶:地名。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乃归相印 ( 于是,就 )
(2)间行以去 ( 偷偷地 )
2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1分)
居 家 则 致 千 金 居 官 则 至 卿 相 此 布 衣 之 极 也
答案: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2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范蠡乘船到齐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B.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子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C.范蠡辞相的原因是他认为位高权重、久负盛名是不祥之兆。
D.从“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可以看出范蠡是一个不重名利的人。
解析:结合“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可知时间不久,题干“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错误。
【参考译文】
范蠡乘船通过海路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就获得财产数千万。齐国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深有感慨而叹息道:“居处家里能够挣得千金财产,做官能够位居卿相,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散尽他的财产,送给知音好友和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偷偷地离去,到陶地住下来。……于是自称为陶朱公。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