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五)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到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副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欲扬先抑,先写最爱秋季,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不够“酷”,然后话锋一转,写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欣赏春天。
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对蜜蜂、小虫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美好、甜蜜、生机勃勃的景象。
C.在古典诗词意象中,梨花通常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但本文却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梨花一种崭新的诠释。
D.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虽然三百多岁了,却老当益壮,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作者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独特意义。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跳舞”把蜜蜂拟人化,“探头探脑”把小虫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章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系”指打结,扣;“蘸”指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点”指触到物体立刻离开。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良梨村果农点梨花技艺的娴熟和繁忙的劳动场景,体现了他们的勤劳品质,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果农点梨花时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点梨花的过程,表现出他们动作的娴熟与繁忙。联系后句“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可知,体现出他们的勤劳品质。联系“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知,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
3.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作者从“一朵花”中理解到了什么?(5分)
①体会到梨花的美好、甜蜜、盛大;②看到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与经济效益;③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与生命的尊严和力量;④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和期许;⑤理解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②段中“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知,体会到梨花的美好、甜蜜、盛大。根据第②段中“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和第③段中“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可知,看到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与经济效益。根据第②段中“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和末段中“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可知,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与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根据第③段中“她张大眼睛……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与期许。根据第③段中“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可知,理解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4.第③段描绘了一幅“农民画”,有人认为,这幅画与主旨无关,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5分)
不能删去。内容上,全文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主要的描绘对象也是梨花。画中描绘了一位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的老农妇,怀抱母鸡望向梨花花海,寓意梨花给本村农民带来生活的富足、希望,以及生命的尊严与力量,表达了对梨花的喜爱、感激之情。对“农民画”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结构上,全文以梨花为线索展开行文,本段承上启下,上承梨花带给农民的丰收,下启由梨花带来的对生命的感悟,为下文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从内容上,联系本段中的“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全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那位老妇人凝望的也是梨花。“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远方是一片蓬勃的梨树林,这些梨树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让作者“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所以对梨花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从结构上,本段承接上文梨花给农民带来丰收,带活了当地的经济,引出末段作者对于梨花精神的感悟,让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所以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行走速度与步数哪个更重要
周思同
①快步行走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体育锻炼方式,这种方式介于散步和跑步之间,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有氧健身运动。那么,在行走锻炼时,速度与步数哪个更重要呢?
②随着各种步数统计软件的普及,人们通常会用自己走了多少步来衡量锻炼的效果。但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如果想通过走路来健身锻炼,那么除了步数以外,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比如起身倒杯水、丢个垃圾之类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步数,实际上都属于“无效步数”,因为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人们的行走速度较慢,运动强度往往是不达标的。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
③如何判断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便是行走时的心率。一般而言,人的最大心率数值为220减去年龄,比如一个20岁的人,最大心率数值便是200。而运动的时候我们需要达到的心率,应当为最大心率数值的60%~75%。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运动时佩戴监测手环等工具,随时监测自己的心率;若没有相关工具,也可以以行走时的状态为参照。在行走10到15分钟后,能够达到微微出汗而又说话自如的状态,可以证明本次锻炼有效。
④快步走时,重力和肌肉收缩的双重刺激能帮助人体维持骨量、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稳定性、预防骨质疏松。同时,快走还可以明显减少罹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如果经常快走,可以显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长期快走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锻炼肺功能,还有助于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
⑤ 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再加上姿势不对,则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同时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研究显示,随着每天行走步数的增加,死亡风险会逐渐降低,但当每日步数达到一定数量时,死亡风险便不会进一步降低。对于60岁及以下成年人而言,每天走路8 000~10 000步,死亡风险即可达到最低;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每天走路6 000~8 000步,死亡风险即可达到最低。
⑥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如对青少年来说,每天1万步是保证生长发育的基本活动量;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在速度上,中青年人群适合以快速行走提高心率,从而达到消耗多余热量的效果;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应简单通过步数衡量健身效果,而应通过时间把控,行走30~40分钟可达到最佳效果。
⑦明白了这些道理,你觉得行走速度与步数哪个更重要呢?
(选自《科技日报》2023年11月15日,有改动)
5.依据选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步数统计软件显示的步数越多,表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
B.初中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运动中产生的“步数”,有一部分属于“无效步数”。
C.有人为了在朋友圈晒步数时登上榜首,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距离,这种做法值得点赞。
D.快走时的心率应为人体最大心率数值的60%~75%,这是判断强度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
解析:A项,根据第②段中“随着各种步数统计软件的普及,人们通常会用自己走了多少步来衡量锻炼的效果。但步数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可知,步数统计软件显示的步数越多,并不代表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C项,根据第②段中“如果想通过走路来健身锻炼,那么除了步数以外,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可知,走路健身不仅要看步数,还要看强度,只顾步数的走路是不提倡的。D项,根据第③段中“如何判断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便是行走时的心率”“若没有相关工具,也可以以行走时的状态为参照。在行走10到15分钟后,能够达到微微出汗而又说话自如的状态,可以证明本次锻炼有效”可知,判断强度是否达标的标准有心率和行走状态。
6.请结合语境,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写句子。(4分)
(示例)虽然快步走的益处很多,但若是强度过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补写。根据第⑤段中“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再加上姿势不对,则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同时也并不能提升锻炼效果”可知,本段在讲走路过快带来的伤害;联系第④段中“快步走时,重力和肌肉收缩的双重刺激能帮助人体维持骨量、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稳定性、预防骨质疏松”可知,第④段讲的是快走的好处,因此第⑤段横线处填写的内容要与第④段形成转折。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行走速度与步数哪个更重要呢?(4分)
(示例)行走速度与步数两者都重要。因为只有合适的行走速度与合适的步数,才能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还要确保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②段中“如果想通过走路来健身锻炼,那么除了步数以外,行走时的运动强度也是衡量的重要标准”“若是按照这种不达标的强度进行锻炼,就算每天走到一万步,也不会达到很好的运动效果”,根据第⑥段中“人们应按照个人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适当安排行走锻炼的步数和速度”可知,行走速度与步数两者都重要。根据第③段中“只要在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这个范围内,并且运动半小时以上,便能取得比较好的锻炼效果”可知,走路要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能确保运动时让心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才会取得锻炼效果。
8.60多岁的奶奶这段时间迷上了快走。阅读选文后你想给奶奶提出哪些建议?(5分)
(示例)①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②采用中低速行走;③随时监测自己的心率;④走路姿势要正确;⑤需要长期坚持。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提建议。根据第⑥段中“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可概括出: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万步。 根据第⑥段中“老年人群则适合采用中低速行走”可概括出:采用中低速行走。根据第③段中“如何判断行走时的强度是否达标呢?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便是行走时的心率”可概括出:随时监测自己的心率。根据第⑤段中“如果走路过多过快,超过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再加上姿势不对,则容易造成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及腰部的疼痛和损伤”可概括出:走路姿势要正确。根据第④段中“长期快走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锻炼肺功能,还有助于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可概括出:需要长期坚持。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①近年来,诸如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成了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左右。根据我国疾病负担归因危险度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已经占到了58%。
②健康管理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战略投入。针对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三减三健”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包括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六个要素。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实施阶段。
③首先,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我国居民体重超标的趋势已经体现在儿童中。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
④其次,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过大,染上了熬夜、缺乏运动、经常吃快餐、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损害很大。因此,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
⑤再次,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提供优质的社区营养与健康管理服务有很多,如社区营养不良的筛查、老年人肌肉衰减的评估,甚至糖尿病、血脂异常、癌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与管理等。
⑥最后,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等。当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更加警示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有改动)
9.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分)
逻辑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第①段指出我国人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第②段指出我国在健康管理工作中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第③~⑥段具体介绍了我国健康管理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所以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10.我国健康管理工作具体有哪几项实施步骤?(4分)
①预防“靶点”要前移,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②要加大健康宣传力度,促进国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膳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③要加强社区营养工作,织密健康防护网。④要防控危险因素,提高烟草、酒类等产品的税收和价格,减少加工食品含盐量等。
11.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科学准确的数字,具体说明体重超标儿童患病情况严重,有力地说明了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中,根据“30%”“43%”“67%”“16%”一系列数字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科学准确的数字说明体重超标儿童患病情况严重,从而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把健康教育列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
1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左右”可否去掉?为什么?(4分)
不能去掉。“左右”表示估计、推测,说明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素接近或稍高于60%,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左右”表示估计、推测,说明生活方式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将近60%或稍大于60%,去掉后变成生活方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影响因素,占60%,太过绝对,与实际不符,“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四)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便于北上伐齐,开通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邗沟,用来运兵运粮。此后,秦、汉等朝都整治改造过运河。因魏晋时期长期南北对峙,人们在思想、文化上差异极大,粮、煤等物资南北分布也极不均衡。所以,隋统一全国后,为调和南北差异,同时解决调兵速度缓慢的问题,隋炀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长达2 000多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由于各段河道水位、水流等有很大差别,开凿运河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例如水位高度差的问题。大运河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形成了达40米的水位落差,船行进的动力不够,无法直接通过。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工们摒弃了河道直上直下的设计,而将运河修成“之”字形的弯道。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材料二 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隋炀帝对征调的河工极其苛刻。他曾派人将木鹅从上游放下,如若搁浅,就会严惩甚至杀害负责施工的河工。运河通航后隋炀帝每年都要乘龙舟游江南,耗费无度,使沿途百姓倾家荡产。如此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大运河开通后,运河沿岸逐渐兴起了几十座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客商云集、贸易繁盛,成为运河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运河流域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它吸纳了吴越、齐鲁等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具有多样性与包容性统一的特点。大运河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不禁让人感叹:
材料三
13.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可以概括出大运河具有 历史悠久 、里程世界第一、 设计科学 、 开凿进程快 和开通后作用巨大等方面的特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根据题干要求概括大运河的特点。从材料一中“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可概括为“历史悠久”,“这种科学的设计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可概括为“设计科学”;从材料二中“当年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大业,更为了满足他下江南游玩的私欲,不断加快开凿进程”可概括为“开凿进程快”。
14.填入材料二横线上最恰当的诗句是(3分)( C )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D.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综合理解,以及对诗句的解读、分析能力。解答该类题目首先要将材料的上下文意思疏通,再结合诗句进行对应。材料二先叙述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前因后果,其中提及他的私欲和暴政,之后谈到运河开通给沿岸带来的繁荣和福祉,最后落脚到对大运河作用的感叹。材料最后所引用的诗句应该是承接对大运河的作用感叹而来,不应是强调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因此A、D两项不恰当。B项与大运河无关。
15.现代人在修建公路时,遇到山丘,经常采用材料三中环绕式的盘山公路。借助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4分)
(示例)因为弯曲的山道可以拉长车辆行驶的距离,减小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车辆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借助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解释建筑师这样设计的原因”,从材料一末尾中“因为弯曲的河道可以拉长船只航行的距离,减小船只在航行过程中与地平线形成的夹角,从而减小船只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可概括作答。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