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评价(二)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9分)
坦荡如坻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擎着黄花兴高彩烈地绽放,汇聚成浩浩汤汤的花海。它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得羞涩而含蓄。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
萱草在盛开的同时,也在竭力为人们奉献 成为佳肴 成为良药。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园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擎着(qíng) 汇聚 坦荡如坻
B.羞涩(sè) 含蓄 兴高彩烈
C.吹拂 婆娑 浩浩汤汤(shāng)
D.酝酿 弥散(sǎn) 落英缤纷
解析:A项,“坻”应为“砥”;B项,“彩”应为“采”;D项,“散”应读“sàn”。
2.依次填入文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也 风韵 置之不理
解析:“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转折关系,故“却”符合语境。“风韵”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也指妇女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
3.依次在文段中对应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3分)( D )
A.; —— : 、 B.。 : —— 、
C., ; : —— D.; : —— ,
解析:“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与“清淡的暗香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为并列分句,分句中已有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表示提示下文,用冒号;“为人们奉献”指“成为佳肴,成为良药”,故“为人们奉献”后应用破折号,表解释说明;“成为佳肴”与“成为良药”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逗号。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将“重要”改为“必要”)
B.在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删掉“囊括并”或“并包揽”)
C.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将“作为”改为“成为”)
D.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
解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5.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 《列子》一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均出自其中。
B.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代表作《梁甫行》是一首慷慨激愤的诗篇。
C.“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大,这八个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勃、曾巩。
D.《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牧并称“李杜”。
解析:B项,《梁甫行》的作者是曹植;C项,“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家,没有王勃;D项,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不是杜牧。
6.默写。(7分)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三章》)
(2)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3)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绘出苍劲雄浑之意境的千古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5)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 。
7.(扬州中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学作品中哪些人物形象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简要分析。(4分)
《红星照耀中国》 《红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毛泽东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国民党悬赏巨额赏金通缉毛泽东,他毫不在意;在苏区,生活困难,他与百姓一起劳动,吃粗粮,毫无怨言;在长征途中,他与普通士兵一样步行。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所言的“大丈夫”。
(示例二)《红岩》中的许云峰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他果断沉着,有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机智,面对敌人的刑讯威逼宁死不屈,面对金钱利诱毫不动心,以顽强的意志在潮湿阴森的地窖里用手指和半截铁箍挖通了石壁,把越狱的通道留给了同志们,自己则带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从容就义。许云峰的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不畏强权体现出了“大丈夫”的风范。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保尔出身贫苦家庭,辍学后被母亲送到车站食堂做杂役,受尽欺压、凌辱,但他没有屈服,之后投身于苏维埃革命和建设事业。保尔命运多舛,但面对生活的重压依然保持着顽强不屈的性格,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
8.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内容,回答问题。(4分)
为提高2024年济南市初中学段新体育中考科学备考质量,提升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济南市初中学段体育教学质量,8月21日,由济南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济南市新体育中考骨干教师培训会在莲台山开幕。
本次培训旨在引领广大教师对体育中考新政策进行全面深刻理解,破解新政策下如何有效教学,在教学手段、作业布置、专项能力提高等方面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对初中2024年体育中考备考课程设计和考试周期安排进行深入研讨。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分)
(示例)济南市新体育中考骨干教师培训会开幕
(2)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对中考体育改革有更详细的了解,并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为校园小记者的你要去采访本校体育老师李老师,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2分)
(示例)①李老师,您好!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您认为新的体育中考政策相比之前的有哪些显著的变化?②针对新的体育中考政策,您在教学手段和作业布置上有什么特别的计划或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分)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作。
B.词中“归”字饱含词人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解析:《渔家傲》不同于婉约词,风格雄奇,是豪放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崔杼弑庄公
崔杼弑庄公而立景公,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所杀七人。次及晏子,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者,受此不祥!”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①,剑既在心,维②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③吾以利而倍④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⑤矣。”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①脰(dòu):颈。②维:语气词,不译。③回:转变,改变。④倍:同“背”,背弃,背叛。⑤革:改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次及晏子( 到 )
(2)崔杼谓晏子曰( 对……说 )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推 之 婴 不 革 矣
答案: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
译文: 用刀威逼我(使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13.文中的晏子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理由。(3分)
崔杼威胁要杀死晏子,晏子却不屈服,印证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崔杼以共同管理齐国的好处来引诱晏子,晏子却不被诱惑,印证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参考译文】
崔杼杀了齐庄公,立齐景公为君,有胆敢不结盟的,(崔杼)就用戟勾着他的脖子,用剑抵着他的胸口,这样杀害了七个人。下一个轮到晏子,(晏子)抬头看天长叹说:“唉!崔杼做此无道之事,杀了他的君主,不辅佐国家却私结党羽,将会遭遇不祥啊!”崔杼对晏子说:“您(如果)改变您说的话,那么我和您共同掌管齐国;您(如果)不改变您的话,戟已经在您的脖颈上,剑已经在您的胸口了,(希望)您考虑考虑。”晏子说:“用刀威逼我(使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改变我(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用弯曲的利刃钩着我的脖子,用直挺挺的剑推进我的胸口,我也不改变自己的话。”
(三)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①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②一茶一饮,彰显着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 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节庆中。
③袅袅茶香,沁润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经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丰富多样的手工制品。杯小乾坤大,彰显着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创造力和多样性;茶香蕴千年,沁润着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
④一杯一盏,托举起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传播载体、渠道、路径日益多元的当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被“束之高阁”的非遗文化也逐渐渗透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某明星演唱的关于茶文化的经典歌曲吸引粉丝主动了解茶圣陆羽及中国茶文化;某古装剧开篇展示拉花的技艺收获了大批粉丝热议宋朝茶文化;火遍朋友圈的“围炉煮茶”让传统煮茶文化在新时代年轻人生活中得以延续生命,成为当下流行的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借助社交手段和流行因素增强非遗文化传承活力,唤醒社会民众对于茶文化的尊重、热爱和传承。
(选自荆楚网,有改动)
材料二 自18世纪以来,以茶叶和瓷器为代表的中国货物源源不断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被运往欧洲各地,成为当时中国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标志和符号。茶叶传入英国后,经过长久的传播、消费、争论与沉淀后彻底实现了本土化,重塑了英国的消费文化,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文化”即是典型。茶叶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流转的故事,是一个消费品改变国民饮食习惯的故事,是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这充分表明,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文明的脱胎换骨与现代社会转型,离不开对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元素的吸收与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选自《茶与欧洲的文化相遇》,有改动)
14.细读两则材料,分析“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为何能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分)
①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②中国茶学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丰富多样的手工制品;③茶彰显着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创造力和多样性,沁润着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④推动着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15.请你为材料一的新闻评论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4字)(1分)
(示例)“中国茶”彰显民族自信,焕发传承新篇章
16.“科学合理”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指评论要有充分的事实、理论依据,观点要经得住考验,论述过程要合乎逻辑。请你借助材料一第④段的内容,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材料一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3分)
(示例)通过列举某明星演唱的关于茶文化的歌曲吸引粉丝主动了解茶文化,展示拉花的古装剧收获了大批粉丝热议宋朝茶文化,“围炉煮茶”成为当下流行的生活方式的新闻事实,论述了茶文化托举起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观点,所以具有科学合理性。
17.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茶叶传入英国后,重塑了英国的消费文化,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材料二中“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文化’即是典型”,是具体的例子,因此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前一句“茶叶传入英国后……重塑了英国的消费文化”。结合结尾处“这充分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可知,“维多利亚时代的‘下午茶文化’”这个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茶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性,使说明更具体,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18.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请联系两则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提出两条保护措施。(2分)
(示例)①创新文化的传播方式,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将茶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②加强种茶制茶人员的培养,鼓励发展茶产业,大力开发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提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联系生活实际,就如何保护“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提出可行性建议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老屋·父亲
李 翰
①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脱落下来,毕竟有三十多年的房龄了。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我刚上小学。记得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显得破破烂烂。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有一方自家的天地,可以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②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归田计只能从牙缝里省,再有就是亲力亲为。凡自己能做的,绝不额外去花工料钱。建新房需平整地基,得挖平半面小山坡。于是下班后、节假日,父亲就成了移山的愚公。十字镐、镢头与铁锹,再加上一担簸箕。那时的他不知疲倦似的,大半天都不带歇,还哼着小调。开出的地基,起了两层砖混小楼,土方填在北边的洼地,搭建了两间平房。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父亲又种上竹子、蜡梅、桃树等。
③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面,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片片掉下来,青绿润泽。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吱吱作响。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被春天浸润的小院,洋溢在氤氲般的微酣里。
④我读中学时,已过不惑之年的父亲开始学写古诗。他买来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那套书的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被父亲翻得脱胶,用麻线重新装订,里面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每写好一首,父亲都显得很陶醉,他知道我不懂,就读给母亲听。母亲颇不耐烦,借口做饭,躲进厨房,他就追到厨房,靠着门框发表他的大作。
⑤我大学一二年级,经常收到父亲的家书,慰勉学业。那些信文绉绉的,我仿佛能看到他写信时陶醉的神情。读研时,父亲已较少过问我的学业,倒是把他的诗作寄过来,征询我的意见。
⑥我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父亲是第一读者,也是最积极的宣传者。街坊串门,亲朋往来,都是他炫耀儿子的好机会,也不管别人是否乐意听。那时,他已经把身上的自信,悄悄转移到我这里,而我并没有做好准备。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我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
⑦我自离家读书,每次回来都待不了几天,弟弟也住在别处。父母守护着老屋,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变老。由于早年家里建房时劳累过度,营养又跟不上,父亲的身体逐渐衰弱下来,直至一日,母亲来电话说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父亲走了,我的山崩塌了,没有人来分割我的悲伤。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欣慰与骄傲,那才是我获得存在感的根本。
⑧也许有一天,匍匐在南门老街的青石条,会忘却父亲的足印;城东的那条大河,会忘却父亲为了省下一点建材费,在它的怀里挑过砂石。甚至连老屋都会湮灭。但“父亲”作为一个文学的共名,将以近似的形象和温度,在天下儿女的心中永生。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9.请根据第①段内容,解释加点词“陶渊明情结”的含义。(2分)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根据陶渊明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和归居田园的经历,结合第①段中“有一方自家的天地,可以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可知,“陶渊明情结”的含义是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0.根据第②~⑤段内容概括关于“父亲”的几件事。(4分)
(1) 父亲辛劳建房。
(2)父亲认真学写古诗。
(3) 父亲经常给“我”写信。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父亲认真学写古诗”的提示,找到第②段中“建新房需平整地基……父亲又种上竹子、蜡梅、桃树等”,可概括为“父亲辛劳建房”;再根据第⑤段可概括为“父亲经常给‘我’写信”。
21.第③段详写小院的春日生活,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此段加以赏析。(4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笋、香椿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小院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小院生活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小院建造者——父亲的赞美之意和感恩之情。
22.下列对第⑥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C )
A.表现出父亲因“我”的成长而骄傲自豪。
B.写出了父亲炫耀儿子的自得之意。
C.强调了“我”因父亲的关注而倍感压力。
D.暗含了“我”对父亲的依赖与眷恋之情。
解析:根据第⑥段中“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我还是习惯回老家休整,推开老宅厚重的铁皮木门,见到父亲坐在窗前,桌子上的茶升腾着热气,立时觉得笃定、安宁”可知,强调了“我”因父亲的存在而安宁,并非“因父亲的关注而倍感压力”。
2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老屋·父亲》为题的妙处。(4分)
①“老屋·父亲”是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②点明了“老屋”与“父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③老屋凝结了父亲对家庭、对子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付出。④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依赖、眷恋和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从题目本身看,“老屋·父亲”使用了间隔号,既点明了“老屋”与“父亲”的密切联系,又概括了全文叙事和抒情的主要内容,贯串全文,是全文的叙事线索;结合第②段和第⑥段可知,老屋凝结了父亲对家庭、对子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付出;结合最后一段可知,标题还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暗示了文章主题。
三、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冰心说:“青年人啊! 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现在的图画。”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请以《关于青春,我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