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三)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急如流星,又萧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破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翻腾(téng) 旋风(xuàn)
B.转体(zhuàn) 似乎(sì)
C.慷慨(kǎi) 绷直(běng)
D.气泡(pào) 悄然(qiāo)
解析:B项,“转”应读“zhuǎn”;C项, “绷”应读“bēng”;D项,“悄”应读“qiǎo”。
(2)文段中画横线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D )
A.急如流星 B.萧洒自如
C.从容不破 D.反应过来
解析:A项,“急”应为“疾”;B项,“萧”应为“潇”;C项,“破”应为“迫”。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C )
A.跳水运动员凭借惊人的水花消失术勇夺冠军后,体育馆内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B.昨日,江夏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兴冲冲地跑去银行汇钱,看见银行前一条防诈骗横幅后才如梦初醒。
C.奶奶八十多岁了,视力越来越差,看什么都眼花缭乱的。
D.向导是有些乏了,呆呆地望着山坡下的白水,屏息敛声地寂坐着,仿佛是将入定的老僧。
解析:“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2024年2月5日,全红婵首获世锦赛跳水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
B.跳水竞赛规则规定,比赛项目分为有自选动作的难度系数限制和无难度系数限制的自选动作两类。
C.3月24日,2024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柏林站比赛结束。
D.在跳水比赛时,运动员选跳的每一个动作必须一次完成,不能重跳。
解析:语序不当,应调整为“比赛项目分为有难度系数限制的自选动作”。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
B.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
D.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解析: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一)(2025·安庆望江县期中)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 潮涌钱江喜迎盛会,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于23日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
来自亚洲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等出席开幕式。
夜幕下,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华灯璀璨,流光溢彩。这座形如一朵大莲花的建筑,见证着亚运圣火第三次在中国点燃。
材料二
杭州亚运会铭刻文化自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人文盛会、江南情致,杭州亚运会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回千年前;地屏上,在水光潋滟的江南画境中,宋韵女子的清雅身姿和芭蕾舞步相互映衬;全景立体影像构筑的拱宸桥跃然于大运河之上……“中国风”贯串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刷新了体育盛会的审美,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开幕式上,由超过1亿人参与传递汇聚而成的“数字火炬手”高擎火炬,从钱塘江踏浪而来,与主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塔,彰显着传统与现代激荡、科技与文化融合的魅力。各场馆内,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智慧运营赋能赛事活动。可以说,通过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人们既能思接千载,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视通万里,看见中国的时代风采,见证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精神风貌。
亚洲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历史悠久。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武术、藤球、板球、柔术、克柔术等5个项目分别代表了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地域特色。这样的设置,为体育和文化交相辉映提供了舞台,是亚洲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满活力的生动写照。
涓滴成海,奔涌成潮。潮,是钱塘奔涌澎湃的记忆,是体育奋勇争先的跃动,是时代强劲有力的脉搏。潮起钱塘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薪火相传;潮涌新时代,中国在旧邦新命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6日,有改动)
材料三
“水花消失术”
——全红婵斩获女子10米跳台冠军
全红婵缓缓走上十米高的跳水台,不知道她的第四跳会有怎样优秀的表现。
她倒立过来了,这是全场唯一一个倒立的动作。全场异常寂静,全红婵的耳朵里没有嘈杂的声音。她将手紧贴在台面上,双腿打直,双手渐渐向腿靠近,撑在双脚之间,两条腿轻轻地抬起,在空中并拢,完成了倒立,不掀起一丝波澜。忽然,她猛地一抬头,双腿弯曲,手掌瞬间撑起,仅用了一秒左右,身体完全腾空。之后在空中成功转体三周,全程极其流畅,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全红婵笔直得像一根针一样瞬间扎入水中,如此完美而又连贯的动作,没有溅起一丝水花。
最后一跳,全红婵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完成了高难度动作,这一跳让她的总成绩达到了438.20分,夺得冠军。
(选自中新网,有改动)
5.请给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15字左右)
(示例一)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
(示例二)杭州亚运会隆重开幕
(示例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根据材料一导语“潮涌钱江喜迎盛会,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于23日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可提炼为“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
6.材料一中新闻的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它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电头交代了发电通讯社、发电地点、发电时间。它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文体知识的把握。电头是每则新闻正文前依次标明发报通讯社、地点、时间的文字,电头的价值是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从文章开头“新华社杭州9月23日电”可知,“新华社”是交代发电通讯社,“杭州”是交代发电地点,“9月23日”是交代发电时间。发报通讯社、地点的交代表明材料真实,发报的具体时间表明报道及时。
7.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杭州亚运会铭刻文化自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华文化融入亚运会细节,贯串始终;②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③亚运会让亚洲各地域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的地域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④杭州潮文化成为时代脉搏,使中国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8.假如你是亚运会的小记者,你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1)比赛结束后,针对这次比赛,请你对全红婵提出两个采访问题。
(示例)①比赛前,你是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的呢?②比赛前,你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呢?③比赛时,你觉得最应该注意什么呢?④现在能表达一下你的心情吗?(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根据题干可知,采访的对象是跳水冠军全红婵,因此采访问题要围绕“赛事”“跳水比赛”等主题来设计。注意采访问题要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目的突出。
(2)请你整理以上三则材料,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新闻体裁里面的哪一种。(填字母)
①材料一属于 B
②材料二属于 A
③材料三属于 C
A.新闻评论
B.新闻消息
C.新闻特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学常识。材料一主要陈述了“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于23日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的新闻事实,属于新闻消息;材料二阐释了“杭州亚运会铭刻文化自信”的观点,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选取全红婵最精彩的第四跳进行描写,用特写镜头放大最有价值、最富有特征的第四跳,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场景,属于新闻特写。
(二)诗歌鉴赏。
9.(2025·达州达川区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木兰庙
杜 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①拂云堆:古地名。此处有明妃祠。②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出现了两位奇女子,一位是木兰, 一位是王昭君。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在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中的前两句,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相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解析:选项“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的说法错误。根据“梦里曾经与画眉”可知,虽然木兰梦里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但并未提到她不愿继续“替爷征”。从最后一句“拂云堆上祝明妃”也可以看出,木兰希望成为像王昭君那样为国家作贡献的人。
(2)请赏析第一句诗中的“作”字。
这个“作”字很传神,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弯弓征战作男儿”一句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地概括了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作男儿”一词,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女扮男装) , 又生动地描绘出木兰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