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平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06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平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9分)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当”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了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 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 鼓励)那些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阅读《“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雄姿 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阅读《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 ① , ② , ③ ,在同一时刻汇聚: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歼灭(qiān) 锐不可当
B.冠军(ɡuàn) 震耳欲聋
C.一着(zhuó) 心潮彭湃
D.舰载(zǎi)  铭记历史
解析:A 项,“歼”应读“jiān”;C项,“彭”应为“澎”;D项,“载”应读“zài”。
2.文段中括号里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遗嘱  鼓励  英姿
B.遗愿  奖励  雄姿
C.遗愿  奖励  英姿
D.遗嘱  奖励  英姿
解析:“遗嘱”指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遗愿”指死者生前没有实现的愿望。根据语境可知,设立诺贝尔奖是他生前嘱托的,第一处应填“遗嘱”。“奖励”侧重于物质方面;“鼓励”侧重于精神方面,指激发,勉励。根据课文可知,诺贝尔奖是给获奖者颁发荣誉和奖金,第二处应填“奖励”。“雄姿”指威武雄壮的姿态;“英姿”指英俊威武的风姿。根据语境可知,这里形容的是女子跳水的风度和姿态,第三处应填“英姿”。
3.文段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解析:首先要仔细读句子,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追思与缅怀”“光荣与梦想”“决心与信念”三者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只有先追思与缅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体会他们的伟大精神,才能感受光荣和梦想,接着想到自己,下定决心,坚定信念。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年轻的城市,需要青春和活力,需要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断超越的勇气。
B.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殚精竭虑,废寝忘食。
C.鲁迅先生的许多杂文振聋发聩,曾唤醒无数的中国人。
D.很多青年创业者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奋斗干出了一番事业。
解析:“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不能用来形容创造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
A.新质生产力必然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家国情怀不仅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是新时代强国建设。
D.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还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项,成分残缺,应在“强国建设”后面加“的需要”;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6.语文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八年级(1)班开展以“生活处处皆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5分)
(1)【设计活动】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活动环节设计。(3分)
活动:正眼看招牌
环节一: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条街道。
环节二: (示例)发现设计出彩的商店招牌并记录。 
环节三:分享交流,评选“最美招牌”。
(2)【解读店名】王明的爸爸开了一间“晓荷书屋”,请用简洁的文字对这个店名的内容和寓意进行解释说明。(4分)
 (示例)店名化用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晓”指的是早晨,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用于店名,有勉励人们勤勉好学之意。 
(3)【趣谈看法】请你结合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店铺招牌,谈谈你对“生活处处皆语文”这一现象的看法。(5分)
 (示例)我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看到一些写着诸如“别无锁求”“衣衣布舍”“默默无蚊”等字样的招牌。这些招牌的确起到了夺人眼球,让人记住店铺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也存在用语不规范的现象,容易误导人们,特别是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记住这些错误的例子。这种店铺招牌不利于规范语言的学习与普及。 
(4)【仿写句子】请参考示例,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文字。(3分)
语文,就像一缕轻风,拂动着我的心海,使我的天空明净清新;语文,就像 (示例)一阵细雨 , 滋润着我的心田 , 使我的人生润泽丰盈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隆重开幕
①本报杭州9月23日电 潮涌钱江喜迎盛会,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23日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
②来自亚洲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等出席开幕式。
③夜幕下,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华灯璀璨,流光溢彩。这座形如一朵大莲花的建筑,见证着亚运圣火第三次在中国点燃。
④开幕式开始前,来自浙江各地的群众带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将现场气氛烘托得十分热烈。
⑤19时58分,在《和平——命运共同体》的乐曲声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辛格、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等步入主席台,向观众挥手致意。全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⑥9月23日,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20时整,迎宾表演《水润秋辉》在19座“水玉琮”敲击出的激昂鼓声中开始。随着场地中央的倒计时数字,全场观众齐声呼喊。地屏上,玉琮、玉鸟、神徽等印记与古城遗址一一浮现,从碧绿到灿金,展现春耕秋收的自然轨迹,尽显良渚文明之光、金色丰收之美。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24日,有改动)
材料二 相约杭州,“亚运之光”辉映美好未来
①良渚之光,秋分之辉。9月23日晚,万众期盼的杭州亚运会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开幕。体育健儿们齐聚西子湖畔,以体育的名义,奏响“心心相融,爱达未来”的时代乐章。
②正值象征丰收的农历秋分时节,在之江大地上,耀眼的亚运圣火再次在中国上空点燃。这是中国第三次作为东道主举办亚运会,这不仅是一场亚洲体育盛会,更是中国敞开怀抱,喜迎八方宾朋,与世界共享体育荣光与梦想的“东方之约”,必将在亚洲和世界体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科技创新是杭州亚运会的“硬支撑”,也将助力展现现代体育的独特魅力。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从采用数字烟花的形式,展现开幕式高光时刻的热烈氛围,到表演者身着双3D威亚实现在三维空间内任意飞行,再到创造性地采用了“数字点火”的方式,实现超过1亿的“数字火炬手”和线下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不仅为亚运会场馆建设提供了科技保障,更为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沉浸式视觉享受,让人们在运动中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共享科技亚运、智能亚运,见证“中国奇迹”,让世界再次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发、日新月异的科技中国。
④亚洲同呼吸,世界共命运。连接过去与未来,贯通现实与梦想,杭州亚运会展示了一条通向美好明天的发展之路。随着“杭州亚运”时间的开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既要讲好中国筹办杭州亚运会的故事,又要讲好亚洲体育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更要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让杭州亚运会成为不断促进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相会相知的桥梁,全面展现团结、友谊、和平的力量,共同绘制出一幅文明交融、点亮未来的壮美画卷。
⑤钱塘江畔,浪潮澎湃。以杭州亚运会为桥梁,广交天下朋友,展现体育魅力,我们坚信,这场体育盛会,必定情牵亚洲,向世界奉献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亚运盛会!
(选自大江网2023年9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三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谚语
秋分开启了“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也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选自中国气象网,有改动)
7.材料二应该属于哪一种新闻体裁?请从以下选项中进行选择(3分)( D )
A.消息   B.新闻特写
C.通讯 D.新闻评论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章体裁。材料二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立意新颖,论述精当。体裁是新闻评论。
8.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材料一中第③④段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4分)
 (示例)作者运用“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十分热烈”等带有强烈情感态度的词语,突出了亚运会开幕式的隆重盛大,隐含了作者对开幕式的高度赞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次”既客观记述了亚运会在中国举办的次数,又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结合材料一第③④段分析,“华灯璀璨”“流光溢彩”“十分热烈”等带有强烈情感态度的词语,突出亚运会开幕式的隆重盛大,表达了作者对开幕式的高度赞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次”既客观记述了亚运会在中国举办的次数,又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自豪之情。
9.网友留言说:“秋分时节,意蕴丰富!”请结合三则材料,探究亚运会选择在秋分时节开幕的丰富意蕴。(6分)
精选留言
网名:我从远古追梦来
留言:大美杭州,精彩亚运!秋分时节,意蕴丰富!祝杭州亚运会圆满成功!
 (示例)秋分这一天,阴阳相半,昼夜平分,这正如竞技体育精神——公平公正;秋分象征着丰收,预示着运动健儿也将收获成功;秋分种麦正当时,播种的期待,劳作的辛勤,都将化作丰收的喜悦,这饱含着对运动健儿的深深祝福——淋漓的汗水终将会浇灌出累累硕果;秋分时节抢晴耕翻土地,为油菜播种做准备,这也暗含着亚运会既是一场运动赛事,也是运动员们另一场体育之旅的开始。 
10.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铸就“亚运之光”,辉映美好未来。2023年对浙江人民而言,绝对称得上是史诗般的存在。而埃德加·斯诺曾说过:“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说说你对“史诗”的理解。(6分)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翻雪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战士们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堪称“史诗”。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名著内容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宝马雕车香满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陈玉杰 吴婷
①公路成网、高铁飞驰、轻轨穿梭、邮路畅通……十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金东建设蹄疾步稳。
②交通建设大变迁,见证了金东十年的沧海桑田。
火车开进塘雅,葡萄进了杭州市民的菜篮子
③第一次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塘雅这片土地上第一次响起火车的轰鸣。
④“记得小时候,我们塘雅车站满满当当都是人,大伙儿都要从这里坐火车出门。”塘雅镇竹园村党支部书记年轻时曾在车站做过十余年的装卸工。他说,当时节假日列车上人满为患,就连厕所和行李架上都挤满了人。有数据记载,1984年,塘雅火车站旅客流量达6.9万人次,货运量达33 297吨。
⑤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促进了竹园村乃至整个塘雅镇的发展。火车让村里富起来了,也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⑥改革开放以后,头脑活络的塘雅果农便发现了商机——到火车站销售葡萄。“天没亮我们就挑着葡萄去火车站了,车厢里卖不完,我们就到杭州站下车,在街头巷尾叫卖,等葡萄卖完后再坐火车回家。”果农黄根伙回忆。每年7月到9月,一支上百号人的“葡萄大军”穿梭在金华至杭州的列车上,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⑦后来,经塘雅镇政府沟通,葡萄销售旺季列车停靠时间由原来的3分钟延长到6分钟,还专门增挂了两节车厢专供果农卖葡萄,对塘雅葡萄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火车,塘雅葡萄销往各地,尤其受到杭州市民的喜爱。
公路挺起脊梁,铺就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⑧第二次蜕变,是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两条主干线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的脊梁,铺就了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⑨因路而兴,因路致富,越来越多的塘雅人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
⑩七月骄阳下,条条大道犹如银色的玉带,把人流载进“七彩田园”、载进“木版年画基地”、载进“奇石文化村”、载进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景区,同时又让塘雅的火龙果、葡萄、奇石、田园风光插上翅膀,飞出塘雅,飞向外地。
当前,G235金义中央大道正在火热建设中,力争2023年10月底建成通车。这条被誉为“金华第一路”“不收费的高速公路”的明星道路,将给塘雅带来怎样的发展,值得期待!
轻轨飞驰穿梭,开启未来新生活
第三次蝶变,则是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的通车,全市唯一的轨道交通“大本营”——车辆段落户塘雅。
与其他轻轨途经乡镇不同的是,塘雅还承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段,肩负着金华市整个市域轨道交通系统车辆停放、运用整备、定期检修以及日常维修的重担。
独此一家,别无他处,意义和重要性由此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车辆段上方将出现五六十万平方米的上盖物业。从塘雅车辆段鸟瞰效果图来看,高楼林立,繁花似锦,就是一个长条形的现代化都市街区,几乎看不到轨道和车辆。维保、停车等功能都隐藏在了未来之城的下方。
几年后,塘雅将如东京、纽约等国际都市人流如梭的地铁上盖物业一样,崛起一个绿色低碳、智慧共享、舒适宜居的未来社区之城。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体“航母”,在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有改动)
11.快速阅读这篇新闻作品,拟写下面的新闻写作提纲。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新闻写作提纲
三次变化 具体变化 变化结果
第一次 (1) 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  村里富起来,拉近了村庄与城市之间的距离
第二次 2009年金义快速路和2013年曹塘澧公路的建成通车 (2) 挺起了塘雅发展的脊梁,铺就了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 
第三次 (3) 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通车,车辆段落户塘雅  (4) 带来便利生活,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提纲。可参照新闻内容和表格提示进行拟写。第(1)空,从第③段可知,具体变化是“1932年浙赣铁路塘雅段通车”。第(2)空,从第⑧段中“两条主干线路贯穿塘雅,形成‘十’字框架,挺起了塘雅发展的脊梁,铺就了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可知,变化结果是“挺起了塘雅发展的脊梁,铺就了经济腾飞的康庄大道”。第(3)空,从第 段可知,第三次变化是“2022年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通车,车辆段落户塘雅”。第(4)空,从第 段中“在带来轨道交通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将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可知,变化结果是“带来便利生活,让塘雅更具国际都市范”。
12.新闻作品的体裁很多,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请阅读本文,判断它与以下教材中的哪一篇文章体裁最接近,并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6分)
A.《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B.《“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C.《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最接近的是C项。本文和C项都是通讯。本文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新闻事实,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交代得很完整,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金东交通的巨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体裁的识别。A项,消息;B项,新闻特写;C项,通讯;D项,新闻评论。《宝马雕车香满路,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运用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了新闻事实,选择“金东十年的交通建设大变迁”这个纵剖面,从火车到金义快速路和曹塘澧公路,再到轻轨,交代得很完整,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金东交通的巨变。
13.塘雅是金东的一个镇,浓缩了10年来金东交通的巨变。请你以“非凡十年”为话题,采访塘雅的居民。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请拟定两个合适的问题。(4分)
 (示例)①您觉得家乡塘雅这十年有哪些变化?②家乡塘雅这十年的变化带给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采访问题。可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围绕“非凡十年”这一话题,提出相关问题。
14.在新闻作品之后,记者们往往会写下“记者手记”,请你也来当一回小记者,补写这篇新闻作品的“记者手记”。50字以上。(5分)
小贴士:记者手记也称为记者札记,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稿件后对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主要体现记者所思所想的个人意志。
 (示例)一段段铁轨,一条条公路,一列列轻轨,都是发展强劲的见证者。塘雅是金东的一个镇,却浓缩了金东交通的巨变。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多艰。如今,我们乘公交,坐轻轨,开汽车……便捷、快速、舒适、省钱、省心的出行,让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四通八达,就是满满的未来;脚踏实地,就是稳稳的幸福。 
三、写作(50分)
15.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采访”的相关知识。请以“采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你可以叙述某次采访的经历,可以想象采访某个人的情景,也可以谈谈你采访某个人的理由。采访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你熟悉或陌生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英雄人物,也可以是平凡的人……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5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