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
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5.(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7.(2024秋 琼山区校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8.(2024春 龙马潭区期末)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9.(2024春 肥城市校级期末)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10.(2024秋 叙州区校级期末)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11.(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12.(2024秋 朝阳区期末)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13.(2024春 汕头期末)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14.(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16.(2024春 驻马店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B.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
C.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17.(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8.(2025春 毕节市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新中国成立时,新解放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多,在这样广大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与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有很大不同,它是在取得全国政权并且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它的直接任务,也从主要是支持革命战争转变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摘编自张海鹏等《名家史学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
19.(2025春 茂名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23年《人民日报》以“现代化”为标题的报道文本,有以下高度相关的关键词:
时间 与“现代化”高度相关的部分关键词
1949—1956年 工业化 现代战争 苏联 新民主主义 国营农场 社会主义
1956—1978年 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 半自动化 半机械化 工厂化 大型化
1978—2012年 改革 零售业 自动化 数据处理 核力量 城市化
2012—2023年 小康社会 强国富民 创新型 深化改革 人类文明 经济带
——摘编自相德宝、徐雄雄《从“舶来词”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的话语历史变迁》
从材料中选择3个或以上的关键词,围绕“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择的关键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中国现代史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
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内瓦会议,要求学生结合日内瓦会议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目的是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和支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
“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政策的调整,排除A项;
材料是日内瓦会议,而“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排除C项;
1961年埃及、南斯拉夫等国家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内瓦会议,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生可结合材料“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故D正确;
A项错误有二,第一,材料并没有特别强调西方,只是说要和国外联系,国外不一定就是西方;第二,材料强调加强和国外联系,并不一定就是借鉴经验,如材料中的利用国外的市场就和借鉴经验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和国外的联系,并不是强调“自力更生”,排除B;
加强和外国交流,和放弃“一边倒”政策并无直接关联,二者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考生可结合材料“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并没有提到清除国民党势力的信息,排除①;
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②③正确;
1954年人大制度才建立,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要求学生结合万隆会议的背景以及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体现出中国与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国家有共同点,后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就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搞清楚万隆会议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新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征。
5.(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中“另起炉灶”的涵义是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的问题,B符合题干的要求;
ACD选项内容都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解答】根据“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可知女排精神起到了激励国人作用,B项正确;
根据“通过……收音机……收听”可知并不能说明电视机在家庭普及,排除A项;
仅根据女排夺冠和人民群众的反应并不能说明排球运动推广全国和体育强国的梦想实现,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2024秋 琼山区校级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政策,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与周边国家交往,不断提出新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正确;
A项错在“消除”,说法绝对,排除;
B项错在“均衡”,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周边国家,并不能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政策,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龙马潭区期末)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考生可结合材料“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重新兴盛起来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社会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
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
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9.(2024春 肥城市校级期末)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材料中毛泽东的讲话是在中共七大上,当时抗日战争还未胜利。排除A项;
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无关,排除C项;
毛泽东的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憧憬,故选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0.(2024秋 叙州区校级期末)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要求学生结合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1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英国此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1911~1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1927~1949年,美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1960年,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进行援助。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正确;
材料为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未体现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
仅凭各国对华贷款变化,无法得出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可知,政务院、国家体委强调在工作和学习间隙加强锻炼,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D项正确;
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不是目的,排除A项;
材料中的锻炼不是竞技体育,各行业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强调政府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态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朝阳区期末)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考查经济特区的设立。
【解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创是在安徽、四川,故A项错误。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故C项错误。
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故D项错误。
1980年全国人大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故B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由沿海的点到沿海的面,再向中西部推进,即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边境城市开放。
13.(2024春 汕头期末)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1992年中共十四大”可知材料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待业”指的是等待国家安排工作,而“失业”指的是依靠自己能力解决就业问题,体现了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国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正确;
A项错在“引发”,因为失业现象之前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
我国于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C项错在“已经完善”,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国两制,“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核心是“中国统一”,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答】A.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权力分配的形式,A排除。
B.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高于地方自治原则,B排除。
C.主权平等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C排除。
D.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体现了一国两制原则,D正确。
故选:D。
【点评】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的主旨,紧扣近代中国时代背景,即民族危机加深大背景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民族危机,国人逐渐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因此材料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中国落后根源,故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救国,不能说明“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故B项错误;
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思想,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春 驻马店期末)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呈现出“介”字型布局。“撇”指“丝绸之路经济带”,“捺”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竖”分别指“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和“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这反映出当代我国外交( )
A.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B.侧重与西方国家的沟通
C.对不结盟政策有所调整
D.凸显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分析】本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经济走廊”。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介字型布局中的一带一路两廊均以经济词命名,这体现了强烈的经济意味,D项正确;
当代中国外交谋求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地区性和平,排除A项;
根据介字型布局可知,当代中国外交侧重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代中国外交仍然坚持不结盟政策,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分析】本题以清朝末年对科举制度改革为考查背景,综合考查对科举制度的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历史事件时间不正确,故排除;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大实施的,故错误;
C、科举制度的正式废除是在1905年,故错误
D、根据材料的描述: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故该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科举制度的发展状况为考查背景,在解答此题时,要注重利用已知的知识点,运用排除法对相关的选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排除。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8.(2025春 毕节市期末)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新中国成立时,新解放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多,在这样广大的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与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情况有很大不同,它是在取得全国政权并且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它的直接任务,也从主要是支持革命战争转变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摘编自张海鹏等《名家史学精神——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它的直接任务,也从主要是支持革命战争转变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可知,巩固新中国政权的迫切需求,恢复国民经济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可知,新解放区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续;根据材料“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可知,新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财政状况面临困难;根据材料“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可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可知,《共同纲领》的政策延续性。特点:根据材料“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可知,以法律为依据;根据材料“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可知,传承与创新并存;根据材料“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可知,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根据材料“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可知,具有渐进性。
(2)根据材料“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可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根据材料“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可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它的直接任务,也从主要是支持革命战争转变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可知,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巩固了人民政权,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故答案为:
(1)历史背景:巩固新中国政权的迫切需求;恢复国民经济的现实需要;新解放区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续;新解放区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国家财政状况面临困难;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共同纲领》的政策延续性。
特点:以法律为依据;传承与创新并存;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政府主导;渐进性。
(2)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巩固了人民政权;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点评】本题考查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9.(2025春 茂名期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23年《人民日报》以“现代化”为标题的报道文本,有以下高度相关的关键词:
时间 与“现代化”高度相关的部分关键词
1949—1956年 工业化 现代战争 苏联 新民主主义 国营农场 社会主义
1956—1978年 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 半自动化 半机械化 工厂化 大型化
1978—2012年 改革 零售业 自动化 数据处理 核力量 城市化
2012—2023年 小康社会 强国富民 创新型 深化改革 人类文明 经济带
——摘编自相德宝、徐雄雄《从“舶来词”到“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的话语历史变迁》
从材料中选择3个或以上的关键词,围绕“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运用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择的关键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设问信息“从材料中选择3个或以上的关键词,围绕‘现代化’拟定一个论题,可选取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三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1949—1956年的现代化内涵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需求。接下来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展开具体的论述部分。首先,指出现代化的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体现为社会转型与工业奠基,这是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得出的合理结论。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并进一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重大社会变革,同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因此社会转型和工业奠基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为后续论述奠定了基础。其次,说明实现现代化核心任务所采取的重要政策和举措。在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详细说明了这一时期为实现现代化核心任务所采取的重要政策和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这一时期的总方针,“一五”计划聚焦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则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政策和举措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国家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然后,说明现代化的成果与目标。至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同时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阐述了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果。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等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求。
故答案为:
示例: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工业化。
论题:1949—1956年的现代化内涵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需求。
阐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体现为社会转型与工业奠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标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同时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等的现实国情和发展需求。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