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3.(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4.(2024春 隆回县期末)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5.(2024春 哈尔滨期末)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7.(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8.(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9.(2024秋 香坊区校级期末)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10.(2024春 福州期末)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1.(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12.(2024秋 宁河区期末)“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14.(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15.(2024春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昇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B.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C.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D.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17.(2024春 仁寿县校级期末)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的正统观是多元的。羌族首领姚弋仲(后秦政权建立者姚苌之父)认为:“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他还嘱咐其子在其死后“归晋,当竭尽臣节”。石勒(后赵政权的建立者)则斥责“夷狄不足为君”的论调,强调:“国家(后赵)应符拨乱,八表宅心,遗晋(东晋)怖威,远窜扬越。”他认为自己上应天符,拨乱反正,而且获得民众拥戴,完全是正宗的天子,而东晋的统治者则已经远窜扬越,没有资格再做“天子”了。中原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以正统自居的同时也彼此贬损。如田崧以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政权为正统,被氐族的杨氏俘虏后誓死不降,大呼:“吾宁为国家鬼,岂可为汝贼臣?何不速杀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
——摘编自桑东辉《儒家伦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基于对两晋南北朝的考察》
材料二 古代北方民族南下通常是以激烈暴力的形式夺取政权的,尤其入主中原初期文明化程度又不高,被统治的汉民对其多有鄙夷。但不得不强调的是,看待中国历史上某一民族政权时,应分为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不应忽视其文明化以后的善治,如此才能给予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
——摘编自邵磊、孙美子《南北一体:古代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与统一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晋南北朝多元正统观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些正统观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任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对其统治予以评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需要掌握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和注意题干时间解答即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完成南移。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误在“开始”,应排除。
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B项错误。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项正确。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及其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逐项分析选项即可。
【解答】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A;
信息“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体现了清月在魏晋以来逐渐与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B正确;
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D说法明显错误,南北朝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中原文化,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令出台的运作程序,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具有封驳权,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奏章,题干所给材料中皇帝的诏书遭到了给事中的驳回,由此可以推断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此A项正确;
BCD项中的枢密院、内阁和军机处都无权驳回诏书,故BCD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隋唐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进要认识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
4.(2024春 隆回县期末)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政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A.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
B.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
C.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
D.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政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春 哈尔滨期末)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相关内容,重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解答】材料中的“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从中可以得知南北政权都要求文学成就渊博的人,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故选择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南方证券整体实力占优势,故排除A项;
材料中的使臣往来频繁不能直接推出南北政权趋向和好,故排除C项;
材料中“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不能退出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相关内容,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的能力。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去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过程。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进士科,确立科举制。但是由于唐初门阀势力的影响和门荫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一度恢复,到唐太宗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与门阀政治有关,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故A项正确,排除C项;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科举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过程,“仍可延续”说法错误,隋唐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不胜谄事”“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
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
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主旨信息并结合明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针对部分士子为应付考试而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薄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A项正确;
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主要不是针对书商,排除B项;
儒学在明朝仍占统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材料未提到八股文体,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秋 香坊区校级期末)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国家在赋税征收上有了变化。
【解答】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从所学知识知道,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因此官府要求地主交纳银两,即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变化,故D项符合;
材料中既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也没有体现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故ABC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及政府赋税政策上的变化。
10.(2024春 福州期末)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所学知识,唐代中后期北方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因此,“江南”成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重要主题,故选A项;
坊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排除B项;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排除C项;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
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
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2.(2024秋 宁河区期末)“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
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解答】通过分析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可以得知“贞观之治”属于社会秩序稳定,通过所知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属于唐太宗时期臣子敢于直谏,比如魏征,使得政治开明。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说的是盗贼数量少,社会稳定的方面。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的是遥想开元盛世时期,小城市就住进来了万家人口,体现了经济发达的方面。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这里体现的是文化繁荣的方面。所以按照题意①④正确,故选择C;
ABD选项不符合材料,故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13.(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分析】本题考查了唐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枢密使在唐朝并不是专门的办事机构,只有简单的办公地点,职能也主要以写文书为主,不能独立作出决定,处分权由中书门下掌握和实行,由此可见,唐朝枢密使类似皇帝秘书机构,不是法定的政府行政机构,B正确;
根据材料“贮文书而已”可排除A;
根据材料可知,遇到大事,枢密使要呈报中书门下,其为应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
根据材料“初不置司局”可知,枢密院并非是专门的行政机构,更没有下属机构,谈不上完善,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唐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分析】本题考三省六部制知识点。
【解答】唐朝采用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A、D项是它的作用,B、C项是目的,但B项更体现了统治者的主要目的。
故选:B。
【点评】注意对三省六部制实施的目的和影响的理解掌握。
15.(2024春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
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大革命
④已出现火昇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结合所学宋代的历史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是词,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故①正确;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因此②说法中的“开始”错误;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③正确;
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经使用火药箭,北宋时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提高了北宋的军事战斗力,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6.(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B.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C.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D.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解答】从材料中这位北朝士大夫的儿子懂得“书疏”“鲜卑语”“弹琵琶”可以看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化,故A正确。
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7.(2024春 仁寿县校级期末)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解题关键在于对时空观念的把握。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所以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
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都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5春 青山湖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的正统观是多元的。羌族首领姚弋仲(后秦政权建立者姚苌之父)认为:“自古以来未有戎狄作天子者。”他还嘱咐其子在其死后“归晋,当竭尽臣节”。石勒(后赵政权的建立者)则斥责“夷狄不足为君”的论调,强调:“国家(后赵)应符拨乱,八表宅心,遗晋(东晋)怖威,远窜扬越。”他认为自己上应天符,拨乱反正,而且获得民众拥戴,完全是正宗的天子,而东晋的统治者则已经远窜扬越,没有资格再做“天子”了。中原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在以正统自居的同时也彼此贬损。如田崧以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政权为正统,被氐族的杨氏俘虏后誓死不降,大呼:“吾宁为国家鬼,岂可为汝贼臣?何不速杀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
——摘编自桑东辉《儒家伦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基于对两晋南北朝的考察》
材料二 古代北方民族南下通常是以激烈暴力的形式夺取政权的,尤其入主中原初期文明化程度又不高,被统治的汉民对其多有鄙夷。但不得不强调的是,看待中国历史上某一民族政权时,应分为不同阶段进行考察,不应忽视其文明化以后的善治,如此才能给予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
——摘编自邵磊、孙美子《南北一体:古代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与统一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晋南北朝多元正统观的具体表现,并指出这些正统观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任一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对其统治予以评价。
【分析】(1)考查两晋南北朝时期多元正统观的具体表现及本质问题,需结合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自我定位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
(2)要求以具体政权为例进行多阶段评价,需运用材料二的“分阶段考察”原则,结合教材中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等内容展开分析。
【解答】(1)材料一通过羌族姚弋仲“归晋“主张与石勒“上应天符“的宣言,展现了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对正统观的差异化认知。姚弋仲强调晋室正统性,石勒则以天命所归自居,同时材料提到各政权“彼此贬损“,共同构成多元正统观的三个维度:对晋室的认同、以天命与民生为正统依据、对其他政权的排斥。本质层面,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揭示这些看似对立的正统观实则反映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共同认同。
(2)北魏作为典型个案,其统治过程需分阶段分析:初期以军事征服建立统治,实施原始政策导致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后推行汉化措施,推动民族融合与经济发展。材料二强调“分阶段考察“原则,要求避免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单一化评价,需结合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影响进行辩证分析。
故答案为:
(1)具体表现:以晋室为正统;以天命所归和安定黎民为正统依据(认为少数民族首领可以为天子);贬斥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答出两点即可)
本质问题:华夏认同感的增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 政权选择:北魏。
评价: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以战争手段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其统治初期的政策相对原始、粗暴,不利于中原社会秩序的恢复,留在中原的汉族世家对其认同感不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俸禄制,要求官民穿汉服、讲汉话,不久,农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官僚政治逐步规范化,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礼教昌盛,北魏统治中期的改革,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物质、制度和思想基础。(须分阶段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对前秦、北周等政权进行评价,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点评】第(1)问需注意区分正统观的具体表现与本质问题,易混淆两者逻辑关系;第(2)问的难点在于把握“分阶段考察“原则,需避免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区,重点考察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