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3.(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4.(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5.(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秋 吉林期末)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7.(2024春 新余期末)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8.(2024春 张家界期末)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9.(2024秋 盐城期末)“《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10.(2024秋 和平区期末)《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1.(2024秋 清远期末)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12.(2024秋 西昌市期末)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13.(2024秋 源汇区校级期末)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4.(2024秋 和平区期末)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15.(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16.(2024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4秋 枣庄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映像:民国女子职业教育
材料一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表
时间 事项
1913年 教育部公布了《实业学校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1914年 江苏省在无锡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在江宁设女子工艺学校一所;湖北省在武汉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四川省设立了女子工艺传习所和女子蚕业讲习所;山东设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等。
1915年 女子职业学校开始多起来,达到14所,在校生数量为1169人,毕业生为364人,且开始设立了不同的科目。
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年会上通过的《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第四条即为“促进女子职业学校”。
1918年 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又通过《女子中学应附设简易职业科并须扩充女子职业案》,其中提出应借鉴日本高等女学校中附设实科的方法,在中学校中设立简易技艺科、蚕业科、园艺科、商业科等。
——据《教育公报》、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整理
材料二 泰西女学与男子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可效法西方广筹经费,增设女塾。
——郑观应《女教》
吾南通之女子,乡居者大抵能以耕织佐生计,城市则习淤逸而愈贫,昔尝忧之,而未有策也,前清宣统三年江宁开南洋劝业会,意固将以国有一切农工商业与海外殊风异俗之伦相见,而因以通市,求一存百种之利。
——张謇《追悼女工传习所余沈所长演说》
况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
——梁启超《论学校》
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儒家鼓吹“夫为妇纲”,妇女依赖男子生活,完全违背现代生活和社会原则。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映像 女子职业教育”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内阁对总统有很大的制约权力,内阁实际上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体现了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责任内阁制的特征和影响,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将推翻残暴的满清王朝,可以看出当时在湖北武汉地区的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但材料体现不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从材料中,这支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清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目的。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材料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解答】根据材料中“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可知,该认识强调辛亥革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内涵,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取得民族独立,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且“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要求学生结合维新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
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
C项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题干要求“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①②只是明确总统的权力,没有涉及受限制的信息,排除;
③④从不同侧面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6.(2024秋 吉林期末)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实际上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孙中山都赞同共和体制。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是反对由袁世凯组建共和政府,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朝皇帝来委派,所以他们分歧的本质是要求掌握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革命的特点。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是南北议和达成的一致,而不是分歧。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7.(2024春 新余期末)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内容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可以看出孙中山是主张吸取欧美国家贫富差距的教训,要求在中国革命中解决西方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内容,我们可知,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通过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D符合题干的要求;
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主要目的,而是手段,A排除;
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排除;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在1905年提出来的,联合苏俄是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C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2024春 张家界期末)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强调劳动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也就是无产阶级要当家作主,反映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正确;
ABD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秋 盐城期末)“《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部法律规划的政体具有重大的缺陷。
B.材料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的特点。
C.材料没有强调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临时约法》实际上没有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还要搞清楚《临时约法》内容和特点。
10.(2024秋 和平区期末)《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民主与科学思想,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袁世凯统治时期尊孔复古、倒行逆施,因此出现了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斗争,来改造中国现实。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故A项正确。
当时世界历史已向社会主义迈进,故排除B项。
当时的社会需要成为最主要的因素,C项是一个外部因素,应排除。
D项与题干要求无关,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把“民主”与“科学”口号与当时社会的形势联系起来。
11.(2024秋 清远期末)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知识。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发展规律认知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A项不能全面体现学习西方的发展过程,在学习西方之初不存在否定封建制度的问题,到了后期则超出了否定封建制度的范畴。故A项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国学习西方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追求民主等,B项不能体现学习西方的整个过程,应排除。
C项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深化过程以及原因,故C项正确的。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题干以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为情境,要求学生正确认知学习西过程反映的规律。
中国向西方学习:
1、历程:①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器物阶段)
②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阶段)
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阶段)
2、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12.(2024秋 西昌市期末)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不是强调《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属性。
B.材料强调的是用《临时约法》来限制总统的专制权力。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不是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临时约法》的颁布不能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影响。
13.(2024秋 源汇区校级期末)面对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一场吸取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的运动发生了。这场运动是指(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目的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该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批判中国传统儒学,以开民智,结合所学可知,该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
A项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项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是一场各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14.(2024秋 和平区期末)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
【解答】ACD与题干无关,排除。
结合题干“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是作为救国救民道路而提出的。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专制之下无祖国”,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其说明( )
A.近代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民族国家观念古已有之
C.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淡化了祖国观念
D.专制与祖国是对立的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专制之下无祖国。
【解答】依据材料“其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消灭封建专制,以人民主权取代了君主主权,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激发了民族意识”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6.(2024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项正确;
B.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
C.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还要搞清楚资产阶级维护共和的斗争。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4秋 枣庄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映像:民国女子职业教育
材料一 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表
时间 事项
1913年 教育部公布了《实业学校令》,规定“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宜,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这是政府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的开始。
1914年 江苏省在无锡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在江宁设女子工艺学校一所;湖北省在武汉设女子职业学校一所;四川省设立了女子工艺传习所和女子蚕业讲习所;山东设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等。
1915年 女子职业学校开始多起来,达到14所,在校生数量为1169人,毕业生为364人,且开始设立了不同的科目。
1917年 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三届年会上通过的《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第四条即为“促进女子职业学校”。
1918年 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又通过《女子中学应附设简易职业科并须扩充女子职业案》,其中提出应借鉴日本高等女学校中附设实科的方法,在中学校中设立简易技艺科、蚕业科、园艺科、商业科等。
——据《教育公报》、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整理
材料二 泰西女学与男子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可效法西方广筹经费,增设女塾。
——郑观应《女教》
吾南通之女子,乡居者大抵能以耕织佐生计,城市则习淤逸而愈贫,昔尝忧之,而未有策也,前清宣统三年江宁开南洋劝业会,意固将以国有一切农工商业与海外殊风异俗之伦相见,而因以通市,求一存百种之利。
——张謇《追悼女工传习所余沈所长演说》
况女子二万万,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故男子以犬马奴隶畜之,于是妇人极苦。
——梁启超《论学校》
现代生活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儒家鼓吹“夫为妇纲”,妇女依赖男子生活,完全违背现代生活和社会原则。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历史映像 女子职业教育”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概况表”可知,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二郑观应、张謇、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主张可知,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也推动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以“民国女子职业教育”为主题,从背景、发展历程与表现、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如从背景上看,近代以来,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发展,加之西方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这些都为女子职业教育提供契机。从发展历程和表现看,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更有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都推动女子教育发展。早期有郑观应主张效法西方,广筹经费增设女塾,重视女子基础文化教育,为女子职业教育启蒙。张謇关注南通女子生计,成立南洋劝业会为女子职业发展提供展示平台,一定程度推动女子参与工商业相关职业培训。梁启超指出女子不能自养之苦,认识到女子应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经济独立。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批判儒家“夫为妇纲”,强调女子经济独立,女子职业教育受更多关注,学校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技能培养,为女子走向社会职业领域做准备。从影响上看,女子职业教育使更多女性获得知识与技能,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冲击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推动社会风俗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形成总结性表述,女子职业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故答案为:
历史映像 女子职业教育
近代中国,女子职业教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兴起与发展。近代以来,列强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发展,加之西方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这些都为女子职业教育提供契机。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采取系列措施,更有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也推动女子教育发展。早期有郑观应主张效法西方,广筹经费增设女塾,重视女子基础文化教育,为女子职业教育启蒙。张謇关注南通女子生计,成立南洋劝业会为女子职业发展提供展示平台,一定程度推动女子参与工商业相关职业培训。梁启超指出女子不能自养之苦,认识到女子应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经济独立。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批判儒家“夫为妇纲”,强调女子经济独立,女子职业教育受更多关注,学校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技能培养,为女子走向社会职业领域做准备。女子职业教育使更多女性获得知识与技能,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冲击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推动社会风俗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女子职业教育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