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皮山县校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24秋 河北区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4.(2024春 丰台区期末)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5.(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6.(2024春 红桥区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腹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7.(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8.(2024秋 颍上县校级期末)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9.(2024春 长沙期末)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0.(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1.(2024秋 辛集市期末)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2.(2024秋 河北区期末)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13.(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4.(2024春 仁寿县期末)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15.(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6.(2024秋 清远期末)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7.(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春 沧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朝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宋史 食货志》中记载的商品中,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如:茶、谷、麦、菽……其中的粮食、布帛、茶叶等市场流通量很大,更是市场上的大宗商品。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重要农产品产地或交通要道中心的草市不断发展扩张,四乡农民和外地工商业者纷纷迁入,成为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农业人口,许多草市转变为市镇,市镇中有固定的贸易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兼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雇工,“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使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使宋代商品经济在一个更广泛更坚实的基础上迅猛发展。
——摘编自高立迎《试析宋代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原因。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皮山县校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解答】从材料“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更为开放”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空间的限制,“全天候”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时间的限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需要掌握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和注意题干时间解答即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完成南移。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国家统一,但是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因此A项错误在“开始”,应排除。
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故B项错误。
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C项正确。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是在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及其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秋 河北区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进而分析得出这一方式既有利于发展农业,也有利于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C正确。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救灾措施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春 丰台区期末)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对外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
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
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时期对外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以看出是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故C项正确。
官府垄断茶利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货币使用率低,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6.(2024春 红桥区期末)《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腹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关键信息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腹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解答】材料“亦同或有卖洗面水、腹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商业经营活动较为自由,这主要和政府政策放宽有关,B正确;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叶后,A排除;
C与材料无关,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宋朝时期是中国商业发展空前繁荣阶段。
7.(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分析】本题考查元曲,解题的关键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
【解答】“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表明元曲来源于生活,受到欢迎,故A正确;
寄情山水、句式整齐、内容丰富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元曲,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8.(2024秋 颍上县校级期末)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书中记载:“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下列项中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汉昭帝时期盐铁已为官营
B.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
C.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
D.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盐铁官营制度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西汉《盐铁论》是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可知在汉昭帝时期盐铁已经官营,A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可知西汉社会存在丧葬奢靡之风,B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可知指的是西汉政府希望黎民对生者尽其爱敬,C选项排除;
古之圣人认为节制丧葬是不孝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的社会生活。侧重对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查,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9.(2024春 长沙期末)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分析】本题考查了张载的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在分封制下,天下繁杂的事务可以分给地方去治理,那样就会将繁杂的事情简单化,国家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中央或皇帝没有必要事事集权,由此可见,张载主张扩大地方权力,A正确;
材料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而非郡国并行制,排除B;
材料强调扩大地方权力而非健全中央机构,排除C;
材料和“简化官员选任程”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张载的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解答】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从古代地方管理的角度设计题目,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区分地方管理与地方监察的不同及其联系。本题考查的是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联系唐宋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其他有效措施,如宋代的重用文官等,综合分析认识其意义。
11.(2024秋 辛集市期末)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学复兴,要求学生结合儒学复兴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
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
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儒学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2024秋 河北区期末)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知识情况,依据材料“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的说法无关,故排除B;
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的说法无关,故排除C;
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故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2024秋 辛集市期末)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
【解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
传统农业衰退不符合唐宋历史,应该是传统农业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中“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说明茶叶、桑蚕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唐宋时期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与D项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记。
14.(2024春 仁寿县期末)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从宋明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商人认为做买卖并不会妨碍其成为圣贤,这和王阳明的“百姓日用即道”最为贴切,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和“道”,得到“道”即可成为圣贤,并不以从事什么职业作为区分,A正确;
“心外无物”强调遵从本心,从本心出发寻求理,而材料强调商业实践,二者并不贴切,排除B;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一层意思,排除C;
材料只是强调从事商业也可成为圣贤,并没有强调手工业,也没有强调工商业皆是本业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侧重于考查考生宋明思想家的思想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15.(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需要考生掌握辽朝政治统治的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国对汉人和契丹人采取了南北分治的措施,具有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
辽国建立都城和政权,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未体现辽国的强盛国力,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2024秋 清远期末)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红薯玉米粥最早出现在明朝,A排除;
从材料“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和所学知识可知,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是可能的,B正确;
用银元购物最早在明朝,C排除;
黄色棉袍是皇家穿的,市民没资格穿,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东汉世家大族发展及其阶级立场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世家大族崛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强调门第,其本质是为了追求政治上的垄断,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故B项正确;
修家谱并未涉及道德修养,故A项错误;
辨别大小宗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
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涉及的是政治特权,与经济特权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政治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春 沧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朝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宋史 食货志》中记载的商品中,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如:茶、谷、麦、菽……其中的粮食、布帛、茶叶等市场流通量很大,更是市场上的大宗商品。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处于重要农产品产地或交通要道中心的草市不断发展扩张,四乡农民和外地工商业者纷纷迁入,成为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的非农业人口,许多草市转变为市镇,市镇中有固定的贸易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兼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雇工,“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使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使宋代商品经济在一个更广泛更坚实的基础上迅猛发展。
——摘编自高立迎《试析宋代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结合宋代商业的发展、社会新变化的表现及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作答。
【解答】(1)表现:根据材料“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如:茶、谷、麦、菽……其中的粮食、布帛、茶叶等市场流通量很大,更是市场上的大宗商品”可以得出,农副产品在商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草市转变为市镇,市镇中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可以得出,草市、市镇迅速发展;根据“越来越多的农民主要致力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兼做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雇工,‘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人于工商’之类的记载屡见不鲜”可以得出,农民兼业活动日益普遍。
(2)原因:根据材料“宋代经济发展有别于以往朝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农产品的大量商品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使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也使宋代商品经济在一个更广泛更坚实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政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粮食产量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表现:农副产品在商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草市、市镇迅速发展;农民兼业活动日益普遍。(答出其中2点即可)
(2)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致使自耕农丧失土地,自耕小农经济有所衰退;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粮食产量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答出其中4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