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南开区期末)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3.(2024春 福州期末)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4.(2024春 新余期末)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5.(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8.(2024春 哈尔滨期末)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9.(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10.(2024春 拉萨期末)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11.(2024春 鲤城区校级期末)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12.(2024春 温州期末)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13.(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14.(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5.(2024春 广西期末)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16.(2024春 龙马潭区期末)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驻马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嘉靖以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右之家,连阡陌而跨州县”。皇室藩王占田逾百万亩,江南地主“一邑之田,归于富室者十之八九”。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成化年间已达百万之众。财政体系濒临崩溃,太仓银库隆庆元年(1567年)仅存银130万两,万历三十年后更出现“旧饷未完,新饷已匮”的恶性循环。宦官专权与党争加剧政治衰败,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时期,“五虎”“五彪”等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自然灾害频发与小冰期叠加,崇祯年间北方连续七年大旱,“人相食”记载频现方志,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摘自《明史 食货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2)以大臣的身份,针对上述问题向皇帝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南开区期末)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
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2.(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考查内阁的权力。
【解答】通过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申时行只得遵旨”可以看出内阁拥有票据权利,但权力仍然要服从于君权,故D正确;
通过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排除A;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只说明内阁拥有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拥有批红的权力,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内阁权力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2024春 福州期末)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土地租佃关系”“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解答】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2024春 新余期末)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
【解答】清代族谱纂修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故B正确;
科举制、士族家庭、社会结构在材料未涉及,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结合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丞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设立内阁、设置司礼监属于明朝加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①②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侧重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较好地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6.(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材料“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以看出是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故C项正确。
官府垄断茶利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货币使用率低,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蠲免的含义,结合清朝蠲免政策的内容分析其目的。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故C项错误;
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说明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蠲免政策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4春 哈尔滨期末)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分析】本题查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答】A.题干信息未有涉及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信息,故排除A;
B.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社会上存在众多大盐铁商,但到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将资金投入农业,结合所学,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挤压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获取空间,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大商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成为大地主,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故B项正确;
C.开通了丝路贸易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排除C;
D.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不可能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考查了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生可结合明朝对社会治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解答】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
“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
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
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0.(2024春 拉萨期末)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户部官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结合所学可知,南书房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由此可知,材料现象反映出当时君主高度集权,故A项正确;
周兴岱收受贿赂并不能说明官员俸禄入不敷出,故B项错误;
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发告示并不能说明南书房地位提高,故C项错误;
“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4春 鲤城区校级期末)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
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春 温州期末)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解答】材料中“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得知奏折制度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择C;
奏折制度最早出现在雍正时期,不是在乾隆时期,故排除A;
奏折制度主要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不是制衡皇权,是加强皇权,故排除B;
奏折制度是由官员直接呈奏皇帝,公事文书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故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的能力。
13.(2024秋 石景山区期末)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对外贸易,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是明朝,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是一个港口,综上可知,明朝东南地区一个港口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原因是对外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
朝贡贸易并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排除A;
该地是一个港口,应是对外贸易繁荣,农业的发展不可能使得该地短时间内从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发展为“小苏杭”,排除B;
汉朝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兴起,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对外贸易,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明朝大运河航运繁忙,所载货物种类丰富多样的信息及所学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分析作答。
【解答】由材料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繁忙,所载货物种类丰富多样,促进了南北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D项正确;
经济重心在南宋时已完成南移,排除A项;
明朝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材料也未体现大运河航运对该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
大运河航运属于内河运输、漕运,与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2024春 广西期末)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结合题干“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可知,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
材料主旨并非规范文书体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024春 龙马潭区期末)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学生结合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说明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①正确;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指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②;
亚当 斯密强调的是市场的调节作用,没有强调政府,故④正确,排除③,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驻马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嘉靖以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右之家,连阡陌而跨州县”。皇室藩王占田逾百万亩,江南地主“一邑之田,归于富室者十之八九”。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成化年间已达百万之众。财政体系濒临崩溃,太仓银库隆庆元年(1567年)仅存银130万两,万历三十年后更出现“旧饷未完,新饷已匮”的恶性循环。宦官专权与党争加剧政治衰败,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时期,“五虎”“五彪”等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自然灾害频发与小冰期叠加,崇祯年间北方连续七年大旱,“人相食”记载频现方志,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摘自《明史 食货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中后期的社会问题。
(2)以大臣的身份,针对上述问题向皇帝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及应对策略,涉及土地制度、财政制度、政治腐败、自然灾害等核心知识点。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提炼历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案,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答】(1)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线索和具体描述可知:土地兼并问题通过“豪右之家,连阡陌而跨州县”“一邑之田,归于富室者十之八九”等表述体现;流民问题通过“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百万之众”等数据呈现;财政危机通过“太仓银库存银130万两”“旧饷未完,新饷已匮”等数字印证;政治腐败通过“宦官专权与党争”“横征暴敛”等行为表征;自然灾害与社会矛盾则通过“小冰期”“人相食”“农民起义”等现象揭示。
(2)建议一:根据材料“自嘉靖以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右之家,连阡陌而跨州县’。皇室藩王占田逾百万亩,江南地主‘一邑之田,归于富室者十之八九’。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成化年间已达百万之众。财政体系濒临崩溃,太仓银库隆庆元年(1567年)仅存银130万两,万历三十年后更出现“旧饷未完,新饷已匮”的恶性循环”“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可知,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推行赋税改革。理由:根据材料“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可知,减轻农民负担;根据材料“财政体系濒临崩溃,太仓银库隆庆元年(1567年)仅存银130万两,万历三十年后更出现‘旧饷未完,新饷已匮’的恶性循环”可知,增加国库收入;根据材料“大量失地农民沦为流民,成化年间已达百万之众”可知,减少流民,稳定社会秩序。建议二:根据材料“宦官专权与党争加剧政治衰败,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时期,‘五虎’‘五彪’等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可知,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裁撤宦官势力。理由:根据材料“宦官专权与党争加剧政治衰败,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时期,‘五虎’‘五彪’等爪牙横征暴敛,引发民变”可知,重树朝廷威信;平息民怨;扫清改革政治障碍等等。
故答案为:
(1)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财政体系崩溃;政治腐败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2)建议一:清丈田亩,抑制兼并,推行赋税改革。
理由: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库收入;减少流民,稳定社会秩序。
建议二: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裁撤宦官势力。
理由:重树朝廷威信;平息民怨;扫清改革政治障碍。
【点评】易错点在于建议部分易脱离材料实际,如单纯提出“增加税收”而忽视材料中财政危机的特殊性。建议需体现“清丈田亩”与“减轻负担”的辩证关系,同时注意政治改革措施需具体(如“裁撤宦官势力”而非笼统言“整顿吏治”)。材料分析需把握时间线索(嘉靖至崇祯年间)与问题叠加的恶性循环特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