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揭西县期末)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3.(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4.(2024春 福州期末)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5.(2024春 新余期末)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6.(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表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8.(2024秋 辛集市期末)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9.(2024秋 辛集市期末)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0.(2024春 浑源县校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2024秋 福州期末)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12.(2024春 渑池县校级期末)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13.(2024春 哈尔滨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14.(2024春 浑源县校级期末)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16.(2024春 哈尔滨期末)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17.(2024春 仁寿县期末)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8.(2024春 西青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4秋 晋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秦朝制定了众多繁杂而严厉的法律条文,对百姓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极为残酷,例如连坐法,使得许多无辜民众受到牵连。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尽量减少政府对民众的干预,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社会经济得以自然恢复和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谢阳举主编《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治国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与汉武帝时尊崇儒术的作用。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揭西县期末)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无使用之痕”“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解答】从材料中的“无使用之痕”“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可以看出,商代的青铜农具实用性并不强,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C正确。
商代的主要统治区域在河南、山东一带,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青铜农具比较昂贵,使用不广,并不利于精耕细作,故排除B。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2024秋 辛集市期末)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周王称“天子”,受天命君临人间,这说明西周的王权带有神权色彩,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嫡庶和公天下,故BC错误;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分析】本题考查儒学独尊地位的权利,主要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解答】通过材料可知,汉代时期《诗》《书》等教材地位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故C正确;
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排除A;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排除B;
在材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出《诗》《书》在《史记》中地位已经上升,排除D。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之后,儒学地位开始上升,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4.(2024春 福州期末)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土地租佃关系”“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解答】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2024春 新余期末)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
【解答】清代族谱纂修的主要内容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故B正确;
科举制、士族家庭、社会结构在材料未涉及,故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省道府县四级制等地方性质制度、三省六部制。
【解答】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A项不符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表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强化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这只是政治方面的特征之一,并不是最主要的出发点;
B.这是经济手段,并不是最主要的出发点;
C.精简地方机构,削弱地方的官员的俸禄,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利,维护国家统一;
D.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汉朝并没有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8.(2024秋 辛集市期末)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决定迎立刘恒为帝”。
【解答】刘恒并非刘邦嫡出之子,并不能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故A项错误。
由材料“平定‘诸吕之乱’后”“太后家薄氏谨良”可知,众臣推举刘恒为帝,除了对刘恒本人“仁孝宽厚”的考虑之外,还有太后薄氏家世普通、恭谨贤良的考量,结合诸吕之乱外戚干政的前置背景可知,这一做法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B项正确。
封建时代秉承家天下的继承模式,即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仁孝并非主要标准。故C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9.(2024秋 辛集市期末)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法家思想主张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等思想,符合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故C项正确。
A项主张仁、礼,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B项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D项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当时时代和统治者需要,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家思想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0.(2024春 浑源县校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 )
A.“齐物”;“逍遥”
B.“天行有常”;“仁政”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
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D项正确;
A是道家的,排除A;
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
C是法家与墨家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百家争鸣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1.(2024秋 福州期末)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结合两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增强及其影响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名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后期,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这使得东汉末年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随着地方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实力膨胀,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因此材料“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实质上反映了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膨胀,这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
察举制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是地方州郡和豪强势力膨胀的体现,“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现象不仅仅是刺史监察权力的强化,还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两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增强及其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4春 渑池县校级期末)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孟的思想内容,在理解识记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将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和提取信息,予以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故选C项;
休养生息政策一般是在大动乱、大变革之后所采取的减轻惹您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并繁衍生育人口的措施,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盛行,排除A项;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导致井田制度瓦解,排除B项;
战国时期,区域性的商业贸易繁荣,甚至出现大的贸易都市,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侧重于考查孔孟思想学说产生的背景。
13.(2024春 哈尔滨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
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
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春 浑源县校级期末)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华夏族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
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
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
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族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孔子政治主张。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由此可知,孔子重视社会道德的作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孔子政治主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6.(2024春 哈尔滨期末)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分析】本题查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
【解答】A.题干信息未有涉及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信息,故排除A;
B.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社会上存在众多大盐铁商,但到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将资金投入农业,结合所学,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挤压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获取空间,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大商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成为大地主,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故B项正确;
C.开通了丝路贸易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排除C;
D.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不可能对局部地区产生影响,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要掌握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考查了学生依据史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春 仁寿县期末)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荀子、韩非、李斯的思想主张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推崇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用;韩非、李斯等是法家代表,主张依法治国。因此三人相同的治国主张是法治,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治思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材料“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强调的是仁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孟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
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的是德治和礼仪规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强调的是清静无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老子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8.(2024春 西青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统一,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分封制度并未走向终结,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秦朝完成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皇权,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B项正确;
C.战国后期,宗法制度走向湮灭,且宗法制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是文字、城市、阶级的产生等,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的统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4秋 晋城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秦朝制定了众多繁杂而严厉的法律条文,对百姓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极为残酷,例如连坐法,使得许多无辜民众受到牵连。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尽量减少政府对民众的干预,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社会经济得以自然恢复和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谢阳举主编《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治国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初采用黄老无为思想与汉武帝时尊崇儒术的作用。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国家治理,要结合秦朝国家治理的特征来解答。
(2)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治国思想,要结合汉朝治国思想的影响来解答。
【解答】(1)据材料一“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可得,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据材料一“秦朝制定了众多繁杂而严厉的法律条文”可知,治国法律条文繁杂严厉;据材料一“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对百姓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极为残酷,例如连坐法,使得许多无辜民众受到牵连”可得出,治理与惩罚手段残酷。
(2)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二“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可知,从汉初的主张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的尊崇儒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主张无为而治,尽量减少政府对民众的干预,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社会经济得以自然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汉初时代背景可知,汉初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二“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可知,加强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结合所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可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使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一定抑制。
故答案为:
(1)特点: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治国法律条文繁杂严厉;治理与惩罚手段残酷。
(2)转变:从汉初的主张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的尊崇儒术。
简评:汉初的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的需求;汉武帝尊崇儒术,加强了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使得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一定抑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国家治理、汉朝治国思想,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