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5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2024秋 西安期末)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3.(2024春 淇滨区校级期末)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5.(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6.(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8.(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9.(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0.(2024春 温州期末)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11.(2024秋 河北区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2.(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13.(2024春 哈尔滨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14.(2024春 河北区期末)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16.(2024秋 辛集市期末)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17.(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黔西南州期末)文书和奏折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的重要形式,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君臣沟通,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信息网络。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摘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
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分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主要考查内阁的权力。
【解答】通过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申时行只得遵旨”可以看出内阁拥有票据权利,但权力仍然要服从于君权,故D正确;
通过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说明内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排除A;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只说明内阁拥有票拟权,并没有说内阁拥有批红的权力,排除C。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内阁权力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2024秋 西安期末)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分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需要掌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程和选项事件时间的识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过程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揭开序幕;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C项正确。
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现在1930年,故A项错误。
中共“七大”是1945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是1927年;敌后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是1935年;井冈山道路是1927年;《论持久战》是1938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过程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2024春 淇滨区校级期末)美国建国初期,制宪会议的参加者麦迪逊认为,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在第一届国会上,麦迪逊提出宪法修正案: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主张(  )
A.赋予各州主权
B.恢复邦联制度
C.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旨在扩大联邦政府权力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等。
【解答】材料“新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并有明确的规定;各州所保留的权力很多,却没有明确规定”显示建国初期的新宪法的背景下,联邦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有限。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故C正确。
各州只有一定的自治权,排除A。
B明显错误,排除。
D项只涉及题干的一个方面即“制衡”,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干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
【解答】“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干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表明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正确;
贫富之间的对立、文化事业不发达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5.(2024春 鼓楼区校级期末)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省道府县四级制等地方性质制度、三省六部制。
【解答】A项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备是指三省六部制运作,选官用人制度,监察谏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故A项不符合。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上越来越细,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管理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中雅典和罗马司法审判中的特点,注意区分雅典与罗马政治的异同点,进而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A.在雅典审判权由公民陪审团掌握,排除;
B.依据材料可知,雅典司法解释的主体是公民,而罗马是职业法官,二者主体不同,排除;
C.依据材料可知,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体现了主权在民;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这说明在雅典城邦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正确;
D.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外邦人、妇女、奴隶被排斥在民主之外,因此D项中的“所有人”表述有误,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主要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渗透着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7.(2024秋 辛集市期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内阁对总统有很大的制约权力,内阁实际上掌握国家行政大权,体现了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责任内阁制的特征和影响,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
8.(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  )
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
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
【解答】由材料可知,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说明滥用权力,影响了政局稳定,故C正确;
材料中城邦并未瓦解,故A错误;
材料强调权力滥用的影响,并未涉及内部矛盾、轮番而治,故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4春 海淀区校级期末)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政令出台的运作程序,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具有封驳权,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奏章,题干所给材料中皇帝的诏书遭到了给事中的驳回,由此可以推断给事中应隶属于门下省。因此A项正确;
BCD项中的枢密院、内阁和军机处都无权驳回诏书,故BCD项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隋唐三省六部制运作程序的理解,对于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进要认识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
10.(2024春 温州期末)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是弱化了阶级属性,强调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由于日本侵略的加剧,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所以中共进行政策调整,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选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B.结合材料的意思可知是要抗日,不是反抗国民党的意思;
C.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夺取城市为中心目标;
D.材料中的政权并不是民主联合政权。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2024秋 河北区期末)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进而分析得出这一方式既有利于发展农业,也有利于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C正确。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救灾措施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春 固始县校级期末)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一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国王和议会的权力互换了位置”。这一“变化”表现在(  )
A.共和国变成了王国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国王“统而不治”
【分析】试题考查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回答。
【解答】英国在17世纪末以前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不是共和国,A错误;
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18世纪中期内阁制正式形成,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形成,BD错误;
1688年,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C正确。
故选:C。
【点评】试题考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要求学生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
13.(2024春 哈尔滨期末)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
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
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春 河北区期末)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A.英国的光荣革命并没有推翻君主制度,只是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英国的光荣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结束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C.英国并没有在光荣革命以后形成民主共和政体。
D.英国光荣革命并没有确定教会和国家的权利谁高谁低。也就不存在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背景和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5.(2024秋 辛集市期末)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蠲免的含义,结合清朝蠲免政策的内容分析其目的。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
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故C项错误;
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说明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蠲免政策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秋 辛集市期末)在美国1787年宪法的讨论中,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甚至试图在宪法中加入国会有权否决各州立法的条款。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将联邦体制﹣﹣对政府的不同层次、不同部门权力进行特别划分﹣﹣视为防止过多国家集权的保障。它反映(  )
A.大州与小州的利益之争
B.南方与北方的权力之争
C.立法与行政的职权之争
D.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切入,结合美国《1787宪法》进行思考。
【解答】题干“有人主张联邦政府享有最高权威”“有人则要求保护各州的自主权”反映了联邦与各州的权限之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1787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与该题相关的知识点如《1787年宪法》的内容,体现的原则,评价要掌握。
17.(2024春 泸县校级期末)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依据题干要求“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①②只是明确总统的权力,没有涉及受限制的信息,排除;
③④从不同侧面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8.(2024秋 泸县校级期末)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解答】结合所学史实,利用逻辑推理分析,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文→书商概叹将损失惨重一书商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维新思想 (新学)影响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大一书商投资新学书籍又面临亏损一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一切恢复照旧→维新思想(新学)受到打压。社会意识(宣传新旧学书籍销售情况)反映了社会存在(政治变革),故C正确;
A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受到新学影响,但儒学地位没有被颠覆,颠覆那也是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思想后。另外,康梁维新思想(新学)有个特点就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更不存在儒学地位被颠覆的现象,排除;
B项不符合唯物史观,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西学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事,题干材料呈现的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不可能得出西学深入民心的结论,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黔西南州期末)文书和奏折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件的重要形式,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君臣沟通,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信息网络。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摘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
材料二: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朱批奏折需连同奏匣、奏夹、封套一并缴回,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
——摘编自项旋《皇权政治与信息控制——清代朱批奏折缴回制度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代奏折缴回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和清朝的奏折制度,第一问特点根据“留者以律论之”等信息归纳概括;影响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二问变化根据根据材料“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等信息归纳概括;原因根据“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角度分析即可。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具有法律保障,制度化(制度严密);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可知,管理严格。影响:根据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书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以及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根据材料“留者以律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
(2)变化:根据材料“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虽朱批‘览’‘朕安’一二字者亦需缴回,由此逐步形成了严格的朱批奏折缴回制度,并为以后所承继”可知,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根据材料“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可知,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原因:根据材料“朱批奏折缴回之举肇始于清康熙朝,制度确立于雍正朝,乾隆朝又有新的补充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材料“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不得隐匿存留,违者严加惩处”可知,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根据材料“清廷最初规定臣僚所存朱批奏折于下次上奏时趁便奏缴,其后改为按年呈缴,清末又改为年终交由军机处汇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根据材料“在京官员赴衙门,在外官员则赴该省督抚处呈缴,休致或降革官员则呈明该省督抚、该旗都统代缴”可知,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法律保障;制度化(制度严密);管理严格。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巩固发展;有助于规范行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及时传递政府决策,提高行政效率;为历朝文书档案工作奠定了基础。
(2)变化:由非正式到形成严格的朱批文书缴回制度;由大臣趁便奏缴到每年由专门机构汇缴。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出于信息控制,保密的需要;官僚体系监督制度的发展;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和清朝的奏折制度,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