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2.(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3.(2024春 隆回县期末)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5.(2024秋 叙州区校级期末)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6.(2024春 泉州期末)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己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7.(2024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8.(2024春 福州期末)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9.(2024秋 吉林期末)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10.(2024秋 辛集市期末)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1.(2024春 新建区校级期末)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2.(2024春 辽宁期末)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13.(2024秋 广州期末)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14.(2024秋 合肥期末)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15.(2024秋 和平区期末)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16.(2024秋 合肥期末)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17.(2024秋 吉林期末)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秋 西双版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1883年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等多项立法,政党分赃制转变为政治任命公职人员制。但在关键政府官员的委任过程中,党同伐异、裙带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执政党必然要选用自己的人,这是两党竞争的结果;封官许愿是两党吸引支持力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选举政治实际上是金钱政治,选举不仅是候选人政策取向的较量,更是金钱的较量。国会议员、政府高官都是有钱人的代表,保证了国家权力掌控在商界巨贾、资本大鳄手中。比如,特朗普自称代表美国中下阶层的利益,在竞选中也时常抨击华尔街金融巨头,但其在任时政府中的两大重要职务—一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均由华尔街大亨担任。当权者倾向于任用左右逢源、能够摆平各方关系的密友和亲信,而这些人更易出现贪腐问题。
——摘编自李文《美国政治中的“政党分赃”模式及其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赃”难以杜绝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秋 辛集市期末)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门阀政治的演变过程去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过程。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进士科,确立科举制。但是由于唐初门阀势力的影响和门荫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一度恢复,到唐太宗时,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与门阀政治有关,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故A项正确,排除C项;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过程,不能体现出科举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过程,“仍可延续”说法错误,隋唐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秋 合江县校级期末)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不胜谄事”“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
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
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3.(2024春 隆回县期末)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政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A.根据材料“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使用官方颁布的韵书”、“将‘言辞辩正’作为铨选四项标准之一”等信息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A项正确;
B.科举制有利于扩大选官基础,排除B项;
C.材料与吏治现象无关,排除C项;
D.材料中强调使用官方语言,不是推动方言传播,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朝的政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秋 辛集市期末)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考生准确提取材料主旨信息并结合明朝科举制的变化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针对部分士子为应付考试而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薄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A项正确;
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主要不是针对书商,排除B项;
儒学在明朝仍占统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材料未提到八股文体,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秋 叙州区校级期末)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可以看出是对御史的管理,特别注重他们在地方上进行巡视时是否有铺张浪费的现象,防止徇私舞弊,是要保障障监察规范有效,A符合题干的意思;
材料只是对监察御史的行为进行规范,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权力,B排除;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排除;
材料中体现不出拓展了渠道,D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2024春 泉州期末)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己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可知此时是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之后,材料“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己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则体现的是,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传统的仕途之路被阻隔,想要通过留学来达到“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综上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促进了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加快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对留学的态度,排除A;
“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
“中体西用观”与材料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末新政,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2024秋 定远县校级期末)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解答】从材料中的“年终赴京奏事”“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等信息可以看出,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能监督职位比自己高的郡国官员,只对皇帝负责,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宰相负责行政,而刺史负责监察,所以,并不是弥补宰相的才干,故排除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刺史是负责监察,而不是负责地方行政,故排除C;
刺史代表皇帝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而不是代表社会,故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2024春 福州期末)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取得了分封制背景下的“贵族政治”;据此依据材料“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可知C正确。
走出并非传位贤能,排除A。
B正好相反,排除。
中国古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治国,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2024秋 吉林期末)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等等。
【解答】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
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
10.(2024秋 辛集市期末)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贵族传统;
B.从材料中看不出官员地位的下降;
C.英国的文官实行政治中立的原则,材料体现不出党派干预的加强;
D.材料中“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说明英国政府需要各种专业的官员,反映出政府需要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府的职能不断的扩大。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2024春 新建区校级期末)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皇帝用人制度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中“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可以看出,秦到清对地方官员考核的日益严密,这反映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涉及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皇帝用人制度”、“管理水平”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2.(2024春 辽宁期末)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 )
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
【分析】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可知,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
尽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诸如下层平民可以跻身官场这样的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
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科举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秋 广州期末)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科举制的作用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促进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项正确。
A项以血缘为选官标准,不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排除。
B项以官举士,不符合“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排除。
C项是监察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及其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4.(2024秋 合肥期末)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出于平衡南北方的考虑,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D项正确;
“录取比例的一致”与“维持(南北方)取士人数之均衡”相悖,排除A项;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平衡南北方取士人数的均衡,不能得出“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
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对文化水平高的南方士子不利,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和平区期末)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分析】本题以韩非子关于君臣之间关系的论断为切入点,考查了对韩非子思想观点的掌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故错误;
B、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故此项错误;
C、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故正确;
D、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故此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在对课本韩非子观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要结合材料表示的重点意思,进行准确的判别。
16.(2024秋 合肥期末)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材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依据材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
C中的“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7.(2024秋 吉林期末)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分析】本题考查了晚清社会状况,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士子感到惋惜,认为废除科举制后会没有前途,而趋新的外地书商则认为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科举制的废除有着新旧不同观念,体现了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正确;
材料不涉及风俗习惯问题,排除A;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排除B;
士子并不是对新政缺乏信心,而是对废除科举制感到惋惜,且材料不仅仅体现了士子态度,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晚清社会状况,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4秋 西双版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一种贡献,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这或许是文官制度最大的精神意义。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
1883年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等多项立法,政党分赃制转变为政治任命公职人员制。但在关键政府官员的委任过程中,党同伐异、裙带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执政党必然要选用自己的人,这是两党竞争的结果;封官许愿是两党吸引支持力量的重要手段。在美国,选举政治实际上是金钱政治,选举不仅是候选人政策取向的较量,更是金钱的较量。国会议员、政府高官都是有钱人的代表,保证了国家权力掌控在商界巨贾、资本大鳄手中。比如,特朗普自称代表美国中下阶层的利益,在竞选中也时常抨击华尔街金融巨头,但其在任时政府中的两大重要职务—一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均由华尔街大亨担任。当权者倾向于任用左右逢源、能够摆平各方关系的密友和亲信,而这些人更易出现贪腐问题。
——摘编自李文《美国政治中的“政党分赃”模式及其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党分赃”难以杜绝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西方文官制度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第一问结合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和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一“皇权是塑造文官制度最重要的外在力量,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而与皇权的兴衰起伏密切相关”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据材料一“儒家思想是文官士大夫群体的意识形态支柱,更塑造了文官制度的诸多内容”可知,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文官制度因皇权的需要而生......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和所学可知,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一“文官制度贯彻了传统政治的理念与宗旨,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可知,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根据材料一“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可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一“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可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2)本题是原因和认识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和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执政党必然要选用自己的人,这是两党竞争的结果;封官许愿是两党吸引支持力量的重要手段”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党政治下政党竞争激烈;根据材料二“选举政治实际上是金钱政治,选举不仅是候选人政策取向的较量,更是金钱的较量。国会议员、政府高官都是有钱人的代表,保证了国家权力掌控在商界巨贾、资本大鳄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第二小问启示,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从中外文官制度发展的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一“它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材料二“1883年以后,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案》等多项立法,政党分赃制转变为政治任命公职人员制”可得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和所学可得出,注重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完善;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其中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社会变迁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发动机的作用”和所学可得出,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根据材料一“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材料二“当权者倾向于任用左右逢源、能够摆平各方关系的密友和亲信,而这些人更易出现贪腐问题”和所学可得出,注重官员腐败的治理。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服务于专制皇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并促进了社会公平公正;巩固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两党政治下政党竞争激烈;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本质。(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现代公务员制度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注重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完善;需要不断创新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机制;注重官员腐败的治理。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