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培优卷)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测试.培优卷)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6: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霸州市期末)唐代管理户籍有两项重要的制度,一为“貌阅”,“年将入丁、老、疾、应征免课及给侍者,皆令县令貌形状,以为定薄,一定以后,不须更貌。”二是建立邻保组织,四家为邻、五家为保,“递相督察”,督察的主要内容为“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唐代的这些制度(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旨在保障赋役征发以维护统治
C.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D.为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埋下祸根
2.(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D.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
3.(2024秋 皇姑区校级期末)与现代社会把济贫视为穷人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不一样的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对当时流行的“新教工作伦理”感同身受,把贫困归于个人原因,把济贫视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由此可知《济贫法》着力强调了(  )
A.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B.社会救济面前人人平等
C.借助民间救济实现自救
D.教会对救助贫困的作用
4.(2024春 茂名期末)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
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
5.(2024秋 天津期末)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6.(2024秋 沈阳期末)“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
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
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7.(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据《闽书》记载:明清里甲“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要设置里甲相应职务,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这体现了明清基层治理(  )
A.自治权力较大 B.融入儒家思想
C.组织结构严密 D.突出法律作用
8.(2024秋 新余期末)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9.(2024秋 宁河区期末)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治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这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
A.村社自治 B.庄园自治 C.城市自治 D.社区自治
10.(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11.(2024秋 红桥区期末)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12.(2024秋 会宁县校级期末)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B.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
C.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
D.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13.(2024春 大通县期末)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14.(2024秋 丰城市校级期末)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15.(2024春 眉山期末)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
A.两税法已推广到西北地区
B.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D.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16.(2024春 汉中期末)庄志杰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提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政府保障和福利开支的负担越来越重,并且带着巨大惯性向前滚动,使福利国家面临着经济与福利、负担与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会影响国家福利政策
B.西方国家将放弃福利国家政策
C.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整体稳定
D.福利政策调整受经济等因素影响
17.(2024秋 海淀区期末)岳麓书院藏秦简《尉卒律》记载:“里自卅户以上置典、老各一人。不盈卅户以下,便利,令与其旁里共典、老”。岳麓秦简也记“一里过百(户)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里。”由此可知秦朝(  )
①县以下官员由皇帝任命
②用法律方式规范基层治理
③地方已实现了基层自治
④对普通民众实行有效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5春 盐池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防灾、救灾方面,朝廷设置常平仓用于平抑粮价、赈济尖民,还在灾荒时给灾民提供谷物。在对穷人的生、老、病、死等救济方面,国家既实行了“惠养乞丐法”,又对贫民进行各类赈济,还设立居养院收养孤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政府创立了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漏泽园。除窗办的社会救济事业外,宋代还出现了民间互助组织——社仓。此外,佛教也提倡布施和积德行善,鼓励信徒积极参与社会故济活动。
——摘编自谭凤娥《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述评》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个人施舍蔚然成风,富人们大量馈赠教会,定期给穷人发放食物与衣服。教会是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主体,绝大多数教会会固定地将其一部分收入用于慈善救济,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普遍,它承担着救济穷人、照顾病人的责任。此外,兄弟会、行会等社会团体在早期社会救济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大部分兄弟会会章明确规定:该会固定周期性地给穷人提供饮食与衣服,确保其社区的穷人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摘编自郭少琼《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相同点。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7小题)
1.(2024春 霸州市期末)唐代管理户籍有两项重要的制度,一为“貌阅”,“年将入丁、老、疾、应征免课及给侍者,皆令县令貌形状,以为定薄,一定以后,不须更貌。”二是建立邻保组织,四家为邻、五家为保,“递相督察”,督察的主要内容为“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唐代的这些制度(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旨在保障赋役征发以维护统治
C.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D.为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埋下祸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唐朝重视户籍的核实,旨在保障赋役征发以稳定统治,B项正确;当时社会确实存在土地兼并现象,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一举措会加剧这一现象,排除A项;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户籍管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024秋 让胡路区校级期末)二战后,西方各国意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  )
A.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B.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
C.社区参与地方政府决策
D.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C项正确;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是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是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基层管理体制达到“成熟”,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秋 皇姑区校级期末)与现代社会把济贫视为穷人权利和实现社会正义不一样的是,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对当时流行的“新教工作伦理”感同身受,把贫困归于个人原因,把济贫视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由此可知《济贫法》着力强调了(  )
A.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
B.社会救济面前人人平等
C.借助民间救济实现自救
D.教会对救助贫困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根据材料“1601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对当时流行的“新教工作伦理”感同身受,把贫困归于个人原因,把济贫视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一种必要手段。”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教伦理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英国济贫法是欧洲新教伦理的法律化,政府在济贫中需要参与,政府负担起社会救助的责任,故A项正确;
B.材料未涉及社会救济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民间救济的内容,故C项错误;
D.救济的主体是政府,并非教会,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4春 茂名期末)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
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对于民众的户籍变动及户籍登记有严格的管理要求,违反相关规定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王朝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有保证赋税征收和徭役摊派的目的,B项正确;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并不是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秦朝上述政策可以帮助国家掌握人口实况,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
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秋 天津期末)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户籍制度。
【解答】A.户籍制度的实质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护伦理道德,也就是说维护伦理道德仅仅是一个方面,故排除;
B.根据“维护”“教化”“稳定”“限制”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户籍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故正确;
C.“限制人口自由迁徙“而不是限制人口流动,故排除;
D.户籍制度不是局限在保证选官公平,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秋 沈阳期末)“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  )
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
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
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
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答】据本题材料“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可知,这些措施激励民众助赈,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A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救灾,而不是加强君权,排除B项;
材料中的措施激励民众助赈,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项;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矛盾,但“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据《闽书》记载:明清里甲“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根据实际需要要设置里甲相应职务,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这体现了明清基层治理(  )
A.自治权力较大 B.融入儒家思想
C.组织结构严密 D.突出法律作用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解题关键信息是“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
【解答】A.根据材料“祭祀、乡饮等事,皆其措办”与“里长和甲首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提供赋役依据”“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基层治理涉及了基层的经济,法律与基层管理等方面,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基层管理组织自治权力较大,正确;
B.本题主旨“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而“融入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组织结构严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突出法律作用”与材料中的“里甲中的家训族规甚至成为当地律令补充”的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2024秋 新余期末)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基层治理,解题关键信息是“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
【解答】A.“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的说法无法完全概括材料,排除;
B.材料未涉及礼法结合,排除;
C.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具有惩戒措施,“养山合墨文约”直接体现政府的告示和批示,正确;
D.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从明到清乡约的变化,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基层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2024秋 宁河区期末)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治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这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
A.村社自治 B.庄园自治 C.城市自治 D.社区自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地方治理模式发生了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的地方治理模式主要表现为社区自治,D项正确;
村社自治是古希腊的基层治理模式,排除A项;
庄园自治和城市自治均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
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
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4秋 红桥区期末)东晋政府起初登记北方“侨人”户籍为“白籍”,以区别于南方土著居民的“黄籍”,享有免调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东晋“侨人”政策变化(  )
A.满足了东晋王朝的兵源需要
B.解决了东晋王朝的社会矛盾
C.加速了南北人民的交往融合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东晋王朝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黄籍’,取消优待”可知,东晋政府实行“土断”政策,将北方的“侨人”和南方的土著居民,同等对待,有利于促进南北方之间的融合,C项正确;
“满足了”,表述夸大,排除A项;
“解决了”,表述夸大,该政策可以缓解矛盾,但是不能解决,排除B项;
该政策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会宁县校级期末)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B.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
C.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
D.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D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春 大通县期末)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解答】根据“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可知,这一时期四川营山县乡约的职能完备,且与保甲制既有明确分工又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将民间乡约的教化作用与具有基层政府管理性质的保甲制相结合,共同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管控,故选B项,排除A、D两项;
材料只说明州县长官在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作用,而非拥有广泛政治权力,故排除C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丰城市校级期末)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
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C项正确;
重塑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排除A项;
创新礼制形式没有涉及,排除B项;
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活动,D项偷换概念,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春 眉山期末)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
A.两税法已推广到西北地区
B.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D.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并结合所学可知,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属于西域,唐政府在此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社会治理,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与管理,C项正确;
两税法实行于唐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题干史料并未涉及人口跨区域迁移,排除B项;
唐朝时的吐蕃对应今天的西藏,并非吐鲁番地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春 汉中期末)庄志杰在《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提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政府保障和福利开支的负担越来越重,并且带着巨大惯性向前滚动,使福利国家面临着经济与福利、负担与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这表明(  )
A.经济发展会影响国家福利政策
B.西方国家将放弃福利国家政策
C.福利政策不利于社会整体稳定
D.福利政策调整受经济等因素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政府保障和福利开支的负担越来越重”,可以看出社会福利政策严重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当经济疲软时,政府不得不调整福利政策,D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福利政策受到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
“放弃”表述错误,排除B项;
福利政策有利于社会整体稳定,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4秋 海淀区期末)岳麓书院藏秦简《尉卒律》记载:“里自卅户以上置典、老各一人。不盈卅户以下,便利,令与其旁里共典、老”。岳麓秦简也记“一里过百(户)而可隔垣益为门者,分以为里。”由此可知秦朝(  )
①县以下官员由皇帝任命
②用法律方式规范基层治理
③地方已实现了基层自治
④对普通民众实行有效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两级行政机构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的官员则由郡守、县令进行任免,①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通过法律规定了里典、老的设置和一里过百户的分里方法,这反映出秦朝用法律方式规范基层治理,对普通民众实行了有效管理,②④正确;秦朝没有实现地方基层自治,与史实不符,③错误,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8.(2025春 盐池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防灾、救灾方面,朝廷设置常平仓用于平抑粮价、赈济尖民,还在灾荒时给灾民提供谷物。在对穷人的生、老、病、死等救济方面,国家既实行了“惠养乞丐法”,又对贫民进行各类赈济,还设立居养院收养孤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政府创立了掩埋代葬的专门机构——漏泽园。除窗办的社会救济事业外,宋代还出现了民间互助组织——社仓。此外,佛教也提倡布施和积德行善,鼓励信徒积极参与社会故济活动。
——摘编自谭凤娥《宋代的社会救济事业述评》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个人施舍蔚然成风,富人们大量馈赠教会,定期给穷人发放食物与衣服。教会是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主体,绝大多数教会会固定地将其一部分收入用于慈善救济,修道院在欧洲中世纪非常普遍,它承担着救济穷人、照顾病人的责任。此外,兄弟会、行会等社会团体在早期社会救济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大部分兄弟会会章明确规定:该会固定周期性地给穷人提供饮食与衣服,确保其社区的穷人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摘编自郭少琼《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救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和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相同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从政治角度看,宋代虽然在军事上相对较弱,但在政治上实现了局部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社会救济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政府将社会救济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社会救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数量增加,社会结构更加复杂,贫困、灾害等问题也随之增多,客观上需要完善的社会救济体系。思想文化方面,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统治者深受其影响,认识到保障百姓生活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佛教和道教在宋代广泛传播,它们的慈悲、积德等教义鼓励人们参与社会救济活动,促进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社会结构上,宋代士大夫阶层崛起,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和参与社会救济活动,通过创办义仓、义学等方式帮助贫困百姓,对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从个人角度,欧洲中世纪的社会救济直接为穷人提供了食物、衣服等基本生活物资,确保他们在贫困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生存,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救济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矛盾,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同时,社会救济活动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宗教层面,教会作为社会救济的主体,通过慈善救济活动展示了其对信徒的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巩固了自身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了在民众心中的威望。此外,这也推动了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使宗教教义中的慈悲、博爱等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实践。经济方面,社会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避免了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有利于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保障了贫困劳动力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够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3)主体方面:宋代有常平仓等官办救济机构,体现了政府在社会救济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还有社仓等民间互助组织以及佛教信徒参与的救济活动。欧洲中世纪教会是主要的救济力量,同时兄弟会、行会等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说明两者都有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救济。目的方面:无论是宋代还是欧洲中世纪,社会救济的根本目的都是帮助贫困群体,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避免因贫困引发社会动荡。方式方面:材料中明确提到宋代给灾民提供谷物、对贫民进行各类赈济,欧洲给穷人发放食物与衣服等,都采用了提供物质救济的方式。并且,宋代设立漏泽园掩埋尸骸、欧洲确保穷人有基本生活保障等,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怀。思想基础方面:宋代受儒家“仁者爱人”、佛教慈悲为怀等思想影响,欧洲受基督教“爱人如己”等教义影响,这些宗教思想或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观念都为社会救济活动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动力。
故答案为:
(1)政治上:国家局部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为开展社会救济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将其视为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为救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发展,人口增多,社会问题也相应增多,需要社会救济。思想文化上: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响,统治者有救济百姓的责任意识;佛教、道教等宗教宣扬的慈悲、积德等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间救济活动的发展。社会结构上:士大夫阶层积极倡导和参与社会救济,发挥了引领作用。
(2)对个人而言:为穷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了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穷人的生存权利。对社会而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动荡因素;促进了社会互助精神的传播,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对宗教而言:巩固了教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提高了教会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推动了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弘扬了宗教的教义和精神。对经济而言: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财富分配,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3)主体方面:都有政府参与,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都有民间力量参与,如宋代的社仓、欧洲的兄弟会和行会等。目的方面:都是为了救济贫困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方式方面:都采取了提供物质救济的方式,如发放粮食、衣物等;也都注重对弱势群体的长期关怀,如宋代对穷人生老病死的救济、欧洲对穷人基本生活保障的持续关注。思想基础方面:都受到宗教思想或传统文化中慈善观念的影响,宋代受儒家、佛教等思想影响,欧洲受基督教思想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救济,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