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温州期末)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2.(2024春 青冈县校级期末)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社会生产力提升
3.(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1953年,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杭州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这一初稿推动了(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C.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法》的出台
4.(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 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体现“孝文”时的治国思想为( )
A.法家思想 B.独尊儒术 C.黄老思想 D.程朱理学
5.(2024春 南岗区校级期末)“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
C.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D.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
6.(2024春 汕头期末)1949年9月,参加新政协的党派有14个,特邀类以宋庆龄为首席代表,包括清末翰林、老同盟会会员、原北洋政府官员、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国民党军起义将领、老解放区民主人士、教育界、艺术界、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工农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等。这丰富了( )
A.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
B.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实践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
7.(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下面是两首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谣。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
歌名 诗词
赤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迎闯王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A.经世致用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文学创作脱离了现实
C.西方启蒙思想冲击理学权威
D.封建统治暗含着危机
8.(2024秋 合肥期末)1884年,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这说明,罗马法( )
A.拥有完整的体系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D.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立法原则
9.(2024春 炎陵县期末)《法国民法典》在全面系统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同时,做到了文风简略、通俗易懂。它既是法国妇孺皆知、皆懂的法律,也是法学家竞相研读的制度,而且还因为其文字优美,又是文学家鉴赏的文本。它没有总则部分,没有过多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很少有弹性条款,法官裁量的余地不大。这体现了《法国民法典》的突出特点是( )
A.稳定性和适应性 B.妥协性和综合性
C.短暂性和现实性 D.实效性和实用性
10.(2024春 北碚区校级期末)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11.(2024秋 新市区校级期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者?庖羲以来,未闻女帝者也……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司马)迁(班)固,元平二后,欲立为纪,谬亦甚矣。”这反映出,刘勰( )
A.注重了历史文献的运用
B.遵循客观事实的标准
C.继承了司马迁史学精神
D.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12.(2024秋 沈阳期末)1966—1976年,在评定全国劳模时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这反映了( )
A.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B.党完成了德育建设
C.劳模需提升综合素质 D.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13.(2024秋 酒泉期末)如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这些思想( )
思想家 思想
李贽 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听)耳,不足采也
顾炎武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A.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14.(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名
15.(2024秋 河源期末)公元5世纪,罗马政府通过一项决议:“坚持古老的习惯是未来应遵守的准则。因此,当习惯无碍于公共利益时,这些长期得到遵守的习惯仍然有效,”据此制定的罗马法( )
A.直接沿用了罗马的习惯法
B.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发展
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法
D.有助于维护传统贵族的利益
16.(2024春 东坡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7.(2024春 石家庄期末)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B.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C.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D.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18.(2024春 忻府区校级期末)《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丽水期末)法律与教化相辅,传承治理智慧,共筑社会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撑(意为裁减、节省)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 曲礼》
材料二:(吕大防)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法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简述当时社会背景下法家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吕氏乡约》所体现的宋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温州期末)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好孩子’形象”“赵令赫”体现的是儒学向大众和基层的渗透,A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儒家对法律的影响,排除B;
乡约是基层民众约定俗称的不带有强制力的规定,排除C;
儒学向基层渗透,体现了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加强,排除D。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2024春 青冈县校级期末)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则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 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 D.社会生产力提升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思想是从顺应自然发展到参与并帮助自然演化再到驾驭自然,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由此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如此才是当时的思想家在自然观上不断变化,排除D项;
荀子之前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要征服自然,排除A项;
这些思想家提出的是与自然有关的思想,并不能体现成熟宇宙观的形成,排除B项;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自然观,没有体现保民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1953年,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在杭州起草了宪法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这一初稿推动了( )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C.国民经济的恢复 D.《土地改革法》的出台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1953年“西湖稿”围绕的是宪法起草,这一初稿推动了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B项正确;
1949年《共同纲领》颁布,排除A项;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排除C项;
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4.(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 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体现“孝文”时的治国思想为( )
A.法家思想 B.独尊儒术 C.黄老思想 D.程朱理学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和所学可知,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尤其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纳的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用来休养生息,C项正确;
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
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
程朱理学是在宋朝以后,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5.(2024春 南岗区校级期末)“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
C.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D.丰富了市民的体育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投壶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起到强化礼教、治心、修身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倾向,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投壶与崇文抑武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从材料无法看出政府对投壶这一体育活动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说明投壶活动在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及其原因,虽然市民也能参与到这一体育活动中,但丰富了市民体育活动这一说法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汕头期末)1949年9月,参加新政协的党派有14个,特邀类以宋庆龄为首席代表,包括清末翰林、老同盟会会员、原北洋政府官员、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国民党军起义将领、老解放区民主人士、教育界、艺术界、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工农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等。这丰富了( )
A.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
B.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实践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它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广泛的政治联盟。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和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表现为工农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表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1949年9月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此时召开的新政协丰富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C项正确;
参加新政协的党派和代表来源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农阶层,所以不能说是丰富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排除A项;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建立于1924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中,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政协会议,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7.(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下面是两首明清时期的民间歌谣。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
歌名 诗词
赤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迎闯王 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A.经世致用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B.文学创作脱离了现实
C.西方启蒙思想冲击理学权威
D.封建统治暗含着危机
【分析】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赤日炎炎》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迎闯王》则讴歌了“不当差,不纳粮”的反抗精神。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暗含危机,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文学创作恰恰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体现,排除B项;
材料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8.(2024秋 合肥期末)1884年,恩格斯指出:“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这说明,罗马法( )
A.拥有完整的体系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D.冲击了封建社会的立法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可以可出罗马法的相关规定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罗马法的体系,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罗马法的包容性,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对封建社会的冲击,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2024春 炎陵县期末)《法国民法典》在全面系统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同时,做到了文风简略、通俗易懂。它既是法国妇孺皆知、皆懂的法律,也是法学家竞相研读的制度,而且还因为其文字优美,又是文学家鉴赏的文本。它没有总则部分,没有过多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很少有弹性条款,法官裁量的余地不大。这体现了《法国民法典》的突出特点是( )
A.稳定性和适应性 B.妥协性和综合性
C.短暂性和现实性 D.实效性和实用性
【分析】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法国民法典》做到了文风简略、通俗易懂,适用于大部分群体,这体现了《法国民法典》的突出特点是实效性和实用性,D项正确;
《法国民法典》既突出了大革命的影响,又留下了旧制度的烙印,总体上是一部带有新旧法律制度妥协的法典;法典巧妙地综合了成文法与习惯法、世俗法与教会法、旧制度与大革命成果等方面的合理内容,同时,还涵盖了拿破仑本人的思想。上述妥协性和综合性带来了法典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强的适应性,但是材料内容与上述特点不符,排除A、B项;
《法国民法典》影响深远,并没有短暂性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法典》,学生需正确认识《拿破仑法典》。
10.(2024春 北碚区校级期末)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主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主张“节俭”,这说明他们都主张( )
A.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
B.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
C.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
D.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从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节俭”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主张强调道德规范和个人品德,B正确;
材料不是只倡导社会和谐与秩序,A排除;
材料不是只推崇节俭和反对奢侈,C排除;
材料不是只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024秋 新市区校级期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及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何者?庖羲以来,未闻女帝者也……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妇无与国,齐桓著盟;宣后乱秦,吕氏危汉: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而惑同(司马)迁(班)固,元平二后,欲立为纪,谬亦甚矣。”这反映出,刘勰( )
A.注重了历史文献的运用
B.遵循客观事实的标准
C.继承了司马迁史学精神
D.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刘勰评述两汉的史书,强烈反对给女后立纪,这说明刘勰的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当浓厚的,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刘勰对史书内容的评价,未体现其运用,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刘勰强调历史记述要遵循正统,未体现其实事求是,排除B项;
材料中刘勰反对司马迁为女后立纪,未体现其继承,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沈阳期末)1966—1976年,在评定全国劳模时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这反映了( )
A.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B.党完成了德育建设
C.劳模需提升综合素质 D.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1966—1976年,在评定全国劳模时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突出政治品质”和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搞阶级斗争,所以突出政治品质;根据材料“1979年党中央提出……,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因此劳模人物标准的变化反映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D项正确;
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1953﹣157年)的特点,排除A项;
劳模人物标准的变化无法反映党完成了德育建设,排除B项;
材料陈述的是劳模人物标准的变化,和劳模综合素质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3.(2024秋 酒泉期末)如表为明清之际部分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这些思想( )
思想家 思想
李贽 为无私之说者,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只乱聪(听)耳,不足采也
顾炎武 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A.揭开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
B.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
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D.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和顾炎武都强调了“私欲”的合理性,这一思想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C项正确;
李贽和顾炎武的思想都立足于传统儒学,并未揭开近代思想启蒙的序幕,排除A项;
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B项;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2024秋 肇东市校级期末)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代议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名
【分析】本题考查了美国的代议制,解答本题需结合美国政治体制确立的原则和特征进行分析。
【解答】联邦制原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根据材料“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可知,美国防止将权力集中在一个部分,给予各部分主管人抵制其他部分的必要手段,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B项正确;
代议制原则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C项;
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由民众掌握,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美国的代议制,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河源期末)公元5世纪,罗马政府通过一项决议:“坚持古老的习惯是未来应遵守的准则。因此,当习惯无碍于公共利益时,这些长期得到遵守的习惯仍然有效,”据此制定的罗马法( )
A.直接沿用了罗马的习惯法
B.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发展
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法
D.有助于维护传统贵族的利益
【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5世纪罗马制定的法律坚持遵守无碍于公共利益的习惯法,而习惯法维护贵族的利益,因此有助于维护传统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
材料只是强调遵守无碍于公共利益的习惯,并不是直接沿用习惯法,排除A项;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已经衰落,排除B项;
《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5世纪,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6.(2024春 东坡区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属于变法派,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是历史发展趋势。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就积极奔走各国宣传仁义之道;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兼爱非攻,这些都有利于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儒家、墨家和法家都主张选贤与能,AB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4春 石家庄期末)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B.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C.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D.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D项正确;
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A、C两项;
“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春 忻府区校级期末)《韩非子 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 )
A.与时俱进 B.道法自然 C.内儒外法 D.和而不同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知,韩非子认为仁义适用于古代,不适用于今天,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A项正确;
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外儒内法是汉朝的治国思想,不是内儒外法,排除C项;
“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和谐共处,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春 丽水期末)法律与教化相辅,传承治理智慧,共筑社会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撑(意为裁减、节省)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 曲礼》
材料二:(吕大防)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 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法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简述当时社会背景下法家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吕氏乡约》所体现的宋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区别:从材料“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撑(意为裁减、节省)节退让以明礼。”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以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法不阿贵”);儒家以礼治国(“非礼不成”),强调道德教化(主张德治)。
成效:从材料“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撑(意为裁减、节省)节退让以明礼。”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或实现“富国强兵”);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2)特点:从材料“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和所学知识可知,道德教化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强调民间自治;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入基层教化。
影响:从材料“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若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强化了儒家伦理教化;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
故答案为:
(1)区别:法家以法治国,强调法律至上(“法不阿贵”);儒家以礼治国(“非礼不成”),强调道德教化(主张德治)。
成效: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或实现“富国强兵”);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2)特点:道德教化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强调民间自治;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入基层教化。
影响: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强化了儒家伦理教化;维护了基层社会秩序。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