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2019)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田产少者少纳税。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革”。这表明两税法(  )
A.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土地的经营
B.征收办法以丁身为本
C.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
D.简化了赋税征收名目
2.(2024秋 迪庆州期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美国获得了“过分的特权”,因为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无序
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美国经济实力开始崛起
D.美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3.(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4.(2024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下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简化了政府的税收名目
D.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5.(2024春 驻马店期末)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6.(2024春 青羊区校级期末)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7.(2024春 河东区期末)《清史稿》记载,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此举措史称(  )
A.“编户齐民” B.“大索貌阅”
C.“纳庸代役” D.“摊丁入亩”
8.(2024春 河东区期末)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 B.B C.C D.D
9.(2024春 慈溪市期末)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10.(2024春 合江县期末)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1.(2024秋 仁寿县期末)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2.(2024秋 齐齐哈尔期末)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13.(2024秋 滨海新区期末)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1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负元初年(785年) 贞元八年(792年) 负元九年(793年) 长庆四年(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000 1500﹣1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15.(2024春 武汉期末)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  )
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
16.(2024春 晋中期末)安史之乱后,百姓四地“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的自拼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 B.推动了税制改革
C.加剧了农业衰退 D.促进了人口迁徙
17.(2024秋 苏州期末)《明夷待访录 田制》中写到:“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作者旨在说明,赋役征银(  )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造成了银荒谷贱局面
C.加剧了国内市场混乱 D.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18.(2024秋 红桥区期末)夏商周时期以“贝”为流通货币,并将其称为“货贝”。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悄然在各诸侯国之间流行开来。秦朝将圆形方孔铜钱——“半两”推行于全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改变 D.国家统一的要求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 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到明朝纸币盛极一时,但是纸币的发展并没有延续下去。在宋代,生产力、社会分工和商业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就是到了后来的明清,也刚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人有沉淀货币贮藏铜钱的习惯,货币尚没有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的要素,而只是作为一般社会财富的象征,所以贮藏货币就成为普遍的行为……金属货币由盛转衰,后来被钞票取代了统治地位,这是比较正常的。北宋初年贱金属货币——铁钱、铜钱流行,金属货币的发展没有走完它的路程……宋朝发行纸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弥补赤字,解决军政费用的开支,剥夺人民。所以印发纸币经常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完全是开空头支票,谋取暴利。
——摘编自姜丽文《宋代纸币制度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兑换法币。布告还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法币政策实施后,这众多纷乱的货币,一举统统被法币所代替。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比1935年增加了83.2%,农业总产值增加了5.9%。
——摘编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三 2009年,我国启动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试点工作,随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2010年,中国允许外国银行、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人民币结算机构以及从事国际贸易的银行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2015年我国实行了“811汇改”,同年受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放缓,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自201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金融领域对外国投资者的深入开放,中国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货币组织进行合作,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增强人民币流动性等,不断巩固国际合作和多边互信,使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可持续发展时期。
——摘编自伍装等《人民币汇率走势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推进路径》
(1)根据材料一,归纳纸币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延续下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货币发行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两税法是以资产和田亩来征收户税和地税。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田产多者多征税,田产少者少纳税。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所以“户税只是依据土地征税的变革”。这表明两税法(  )
A.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土地的经营
B.征收办法以丁身为本
C.适应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
D.简化了赋税征收名目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地税,根据田亩多寡为依据”“户税依据资产来征税,不过资产与土地联系紧密”可知,两税法下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以土地多寡为依据,户税虽依据资产,但资产还是与土地联系密切,体现了土地在当时作为资产的主要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私有化程度较高,两税法适应了这一趋势,C项正确;
古代中国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对土地经营并未有控制权,排除A项;
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排除B项;
两税法简化了赋税征收名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4秋 迪庆州期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美国获得了“过分的特权”,因为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无序
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美国经济实力开始崛起
D.美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过分的特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可知,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B项正确;
这一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并非“混乱无序”,排除A项;
美国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而非20世纪6排年代开始崛起,除C项;
美国的做法对其它国家不利,不利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2024秋 河西区期末)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税收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税收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可以看出一条鞭法实施以后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符合题干要求;
ABC选项内容材料都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古代税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4.(2024春 武强县校级期末)下表中诗句反应出两税法(  )
白居易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柳宗元 “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
杜荀鹤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
C.简化了政府的税收名目
D.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三位诗人都描述了两税法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反映出两税法制度缺陷,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两税法为百姓带来负担,并不涉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排除A项;
抑制了土地兼并之风说法绝对,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政府的税收明目变化,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4春 驻马店期末)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可知,元朝前期,南方地区纳税较北方轻,这说明元朝前期,政府优容江南经济,B项正确;
元朝政府并未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
材料没有简化赋税名目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南人地位低下,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青羊区校级期末)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后,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英国抱怨美国的行为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和精神“不可饶恕的背叛”。最终,英国停止了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行动。这反映出(  )
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分析】本题考查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美国大量抛售英镑,导致英国外汇储备骤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与英镑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货币,美国的行为造成英国外汇储备骤减,迫使英国停止对埃及的军事干涉,表明美元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地位,故选A;
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在材料中缺乏有力论据,排除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1973年,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4春 河东区期末)《清史稿》记载,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此举措史称(  )
A.“编户齐民” B.“大索貌阅”
C.“纳庸代役” D.“摊丁入亩”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税收制度,需要结合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根据材料“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可知雍正时期,“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D项正确;
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推行严密的编户制度,叫“编户齐民”,排除A项;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排除B项;
“纳庸代役”允许劳动者交纳实物代替劳役,与材料不一致,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税收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河东区期末)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据所学可知,我国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编户制度、租调制和两税法,C项正确;
郡县制,不属于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排除A项;
刀耕火种,体现的是原始农业,并不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排除B项;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并不是监察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2024春 慈溪市期末)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加强统治的措施。关键词是“币同制”。
【解答】“币同制”即统一货币,有利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A正确。
BC均与“主要目的”不符,排除。
依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信息可知D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2024春 合江县期末)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
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
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1.(2024秋 仁寿县期末)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黄金储备遭受损失,且美国已完全丧失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英国制约美国霸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齐齐哈尔期末)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
A.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本题材料“固定税目和税额...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在赋税中占据优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的藩镇割据现象,所以材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C项正确;
两税法是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排除A项;
据本题材料“固定税目和税额”可知是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而非人身控制,排除B项;
两税法是赋税方面的改革,不会对农民的生产时间产生影响,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秋 滨海新区期末)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从材料“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朝政府对地方义仓的管理措施,体现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2024秋 鼓楼区校级期末)如表为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变化表(单位:文)。据此推知(  )
负元初年(785年) 贞元八年(792年) 负元九年(793年) 长庆四年(824年)
米(1斗) 200 70﹣80 40﹣70 50
绢(1匹) 4000 1500﹣1600 800﹣900 800
注:数据为当年各地多数地区大致数值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货币税已获得普及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可知,从785—824年,1斗米的价格逐渐降低,从表面看是物价的降低,而表格的主题确是唐中后期主要纳税物品折钱数量,即农民用同样物资所换取的货币在减少,结合两税法部分赋税收取货币的社会现实,可以推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负担日益加剧,也反映出两税法施行和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的负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松弛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
两税法收取部分赋税,但货币税并未获得普及,排除C项;
材料未呈现地主兼并自耕农土地的内容,也无法推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春 武汉期末)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  )
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将征税标准由人丁转移到资产,这样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
两税法使得政府逐渐放弃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排除B项;
两税法并不能彻底解决正税之外添加苛捐杂税的问题,排除C项;
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春 晋中期末)安史之乱后,百姓四地“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的自拼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 B.推动了税制改革
C.加剧了农业衰退 D.促进了人口迁徙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从材料“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的自拼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和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以后,土地兼并越来越频繁,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人口大量的减少,以前的赋税制度难以执行,所以不得不采用新的赋税制度,B正确;
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7.(2024秋 苏州期末)《明夷待访录 田制》中写到:“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作者旨在说明,赋役征银(  )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造成了银荒谷贱局面
C.加剧了国内市场混乱 D.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有明自漕粮而外,尽数折银……天下之银既竭,凶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丰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为银,则仍不足以上供也,无乃使民岁岁皆凶年乎”可知,材料强调明朝赋役征银,而白银较少,百姓不得不上交白银,导致无论凶年、丰年,百姓生活都很困苦,说明赋役征银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D正确;
材料强调赋役征银对百姓的影响,没有体现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
银荒谷贱局面并非是赋役征银导致的,排除B;
材料不体现市场的混乱,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2024秋 红桥区期末)夏商周时期以“贝”为流通货币,并将其称为“货贝”。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悄然在各诸侯国之间流行开来。秦朝将圆形方孔铜钱——“半两”推行于全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冶铁技术的进步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改变 D.国家统一的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本题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悄然在各诸侯国之间流行开来。秦朝将圆形方孔铜钱——“半两”推行于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出现与使用,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是货币出现的原因,而非冶铁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
因“审美观念的改变”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一致,排除C项;
材料描述的货币的出现和使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而非国家统一,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9.(2025 合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到明朝纸币盛极一时,但是纸币的发展并没有延续下去。在宋代,生产力、社会分工和商业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就是到了后来的明清,也刚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宋人有沉淀货币贮藏铜钱的习惯,货币尚没有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的要素,而只是作为一般社会财富的象征,所以贮藏货币就成为普遍的行为……金属货币由盛转衰,后来被钞票取代了统治地位,这是比较正常的。北宋初年贱金属货币——铁钱、铜钱流行,金属货币的发展没有走完它的路程……宋朝发行纸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弥补赤字,解决军政费用的开支,剥夺人民。所以印发纸币经常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完全是开空头支票,谋取暴利。
——摘编自姜丽文《宋代纸币制度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偷漏”……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兑换法币。布告还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根据中国货币近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价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法币政策实施后,这众多纷乱的货币,一举统统被法币所代替。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比1935年增加了83.2%,农业总产值增加了5.9%。
——摘编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三 2009年,我国启动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试点工作,随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2010年,中国允许外国银行、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人民币结算机构以及从事国际贸易的银行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2015年我国实行了“811汇改”,同年受到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放缓,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自201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金融领域对外国投资者的深入开放,中国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货币组织进行合作,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增强人民币流动性等,不断巩固国际合作和多边互信,使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可持续发展时期。
——摘编自伍装等《人民币汇率走势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推进路径》
(1)根据材料一,归纳纸币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延续下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币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货币发行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在宋代,生产力、社会分工和商业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支撑纸币的发行;根据材料一“宋人有沉淀货币贮藏铜钱的习惯,货币尚没有与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的要素”可知,民众的财富观念制约货币向生产要素的转化;根据材料一“金属货币的发展没有走完它的路程”可知,金属货币的发展历程远未结束;根据材料一“印发纸币经常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可知,违反了经济规律。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1935年至1936年(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二“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可知,明确货币发行权;根据材料二“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可知,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根据材料二“持有银币和银类者,均必须兑换法币”可知,白银国有;根据材料二“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可知,确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影响:根据材料二“众多纷乱的货币,一举统统被法币所代替”可知,稳定金融秩序;根据材料二“工业品总产值比1935年增加了83.2%,农业总产值增加了5.9%”可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知识可知,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结合所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可知,存在掠夺和垄断行为,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2009年至2018年(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三“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试点”“随后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可知,从试点到推行,具有渐进性;根据材料三“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可知,与国际经贸活动发展相适应,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三“在跨境贸易支付结算中广泛使用”“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知,货币职能不断拓展(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具有多样性。关系:根据材料二“国民党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可知,货币发行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三“中国……不断巩固国际合作和多边互信,使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可持续发展时期”可知,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货币机制的完善。
故答案为: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支撑纸币的发行;民众的财富观念制约货币向生产要素的转化;金属货币的发展历程远未结束;违反了经济规律。
(2)措施:明确货币发行权;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影响:稳定金融秩序;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存在掠夺和垄断行为,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
(3)特点:从试点到推行,具有渐进性;与国际经贸活动发展相适应,具有阶段性;货币职能不断拓展(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具有多样性。关系:货币发行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货币机制的完善。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