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4秋 琼山区校级期末)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2.(2024春 黄陂区期末)如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燕国货币) 甘丹刀(邯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 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 圜钱(秦、魏货币)
凌源 √ √ √ √
庄河 √ √ √ √ √
朝阳 √ √ √ √
营口 √ √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3.(2024春 丰泽区校级期末)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4.(2024春 城中区校级期末)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5.(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的主要区域有( )
A.亚洲、欧洲、非洲 B.非洲、亚洲、美洲
C.大洋洲、亚洲、美洲 D.欧洲、非洲、美洲
6.(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全世界人口明显增加。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为5.45亿,1750年达到7.2亿。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
A.工业革命 B.物种交换 C.人口迁移 D.殖民战争
7.(2024春 东坡区期末)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 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8.(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阅读下列表格,有关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影响的描述,表述正确的是( )
区域 新航路开辟对其影响
A 亚洲 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带来种族灭绝的灾难
B 非洲 大量精壮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人口剧减
C 美洲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D 欧洲 造成原居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成为族群混合很高地区
A.A B.B C.C D.D
9.(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10.(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下表是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 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A.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1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事件 观点或论断
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网发展
中共十八庙三中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D.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12.(2024秋 渭滨区期末)有学者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被明确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3.(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包括( )
A.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平等交往交流
B.传播了英国先进的工业文明
C.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4.(2024秋 迪庆州期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美国获得了“过分的特权”,因为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无序
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美国经济实力开始崛起
D.美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15.(2024秋 长安区期末)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16.(2024春 安溪县期末)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7.(2024春 汕头期末)1681年法国政府颁布《海事法典》,对船主进行补贴,这使法国造船数量大增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商船队,海外贸易大为扩展。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B.与英荷的海权之争激烈
C.确立了海上殖民霸主地位
D.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8.(2024春 西城区期末)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艰辛的创举,没有任何其他成就可以超越甚至媲美”。这是因为该船队( )
A.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 B.成功横渡大西洋
C.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D.发现了纽芬兰岛
19.(2024春 太原期末)1929年3月,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给胡佛总统的公开信中说道:“华尔街的银行家依仗手里的美元,趾高气昂……他们为了强迫我们接受贷款,便利用他们亲手扶植的工具,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将我们合法的占为已有。”桑蒂诺的发言( )
A.揭露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
B.掀开拉美国家独立的序幕
C.反映了美国转嫁经济危机
D.宣告美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20.(2024春 晋中期末)如表为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形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 )
时段 贸易形式
初唐、盛唐 贡赐贸易:双边以“上贡”与“赏赐”的方式进行奢侈品的互换。
中唐 绢马贸易:赐“马价绢”,以赏赐的名义将马匹的价格折绢进行交易。
晚唐 茶马贸易:以等价的茶叶与马匹相互交易。
A.唐朝处于贸易优势地位
B.中原政权力量走向衰落
C.贸易双方不平等性加剧
D.经济地域差异逐渐缩小
21.(2024春 西宁期末)殖民者将大量金银源源不断运回欧洲,致使欧洲贵金属增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中得利最多的是( )
A.封建领主 B.商业资产阶级
C.租地农民 D.手工业雇工
22.(2024春 东安区校级期末)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松江府“所由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臬苎,嘉湖之丝纺,皆恃此女红末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
A.专业市镇得到发展 B.纺织业经济地位突出
C.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23.(2024春 江门期末)1753年,利物浦的坎列夫家族装备了4条船从非洲载运奴隶到美洲。这些船每年在大西洋上航行两三次,使该家族获得的利润得以在加勒比海再投入12艘船,船队载运的甜酒、蔗糖卖到英国后也大获其利。坎列夫家族的航行( )
A.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拓宽英国机器产品的销售市场
C.凸显了英国造船技术的先进
D.阻碍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4.(2025春 永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以后,打破了以往的闭塞,各大洲传统的地区性海上贸易变为面向世界市场的全球贸易。交流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可可、中国的茶叶由此成为“世界饮料”,印度、南洋的香料亦普及为大众调料。世界逐步变成“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给西欧带来无限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至今已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但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这次浪潮的特征是以美国实力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为基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何帆《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材料三
全球化是合乎规律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全球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为两次世界大战所冲击,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受重创。尽管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最终还是回到全球化的轨道上,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摘编自张伟娟、陈永森《全球化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特点,并分析世界贸易对亚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这一观点。(要求: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3小题)
1.(2024秋 琼山区校级期末)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A项正确;
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并未放缓,排除B项;
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
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2024春 黄陂区期末)如表为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由此可推知,当时( )
地点 燕明刀(燕国货币) 甘丹刀(邯郸铸造) 平首方足布(三晋货币) 平首尖足布(赵国货币) 圜钱(秦、魏货币)
凌源 √ √ √ √
庄河 √ √ √ √ √
朝阳 √ √ √ √
营口 √ √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民族间相互交融不断加深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货币,需要结合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解答】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辽宁地区出现了秦国和中原诸侯国的货币,反映出当时一些诸侯国间有商业往来,即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商贸联系,D项正确;
材料“辽宁部分城市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货币”强调的并非货币使用状况的混乱,排除A项;
战国时期,东北地区出现不同诸侯国的货币,不能说明民族间交融的加深,排除B项;
材料并未提到齐国和楚国,只能说明区域市场的形成,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货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丰泽区校级期末)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材料中提到阿姆斯特丹设置大量街灯以及雇佣人员巡逻使得夜晚少有犯罪和骚乱,伦敦的夜晚也有类似情况,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西欧海外活动获利的丰厚,为此奠定基础,A项正确;
材料中街灯的燃料主要是蜡烛,从这角度来说,科学对街灯影响不大,且材料不能体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排除B项;
材料中并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排除C项;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春 城中区校级期末)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地圆说在16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A项排除;
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B项排除;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陆路贸易的发展,C项排除;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加大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流,金银等贵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快,货币的作用日益增强,资本主义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因此答案选D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涉及的主要区域有( )
A.亚洲、欧洲、非洲 B.非洲、亚洲、美洲
C.大洋洲、亚洲、美洲 D.欧洲、非洲、美洲
【分析】本题考查三角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涉及的主要区域有欧洲、非洲、美洲,D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亚洲,AB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全世界人口明显增加。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为5.45亿,1750年达到7.2亿。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
A.工业革命 B.物种交换 C.人口迁移 D.殖民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间,全世界人口明显增加。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为5.45亿,1750年达到7.2亿”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物种交换,B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工业革命,A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人口迁移,C排除;
材料体现不出殖民战争,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24春 东坡区期末)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 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
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
【解答】据材料“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可得出,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C项正确;
材料强调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未体现殖民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文化对美洲的入侵,未体现拉美多元文化并存,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殖民扩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阅读下列表格,有关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影响的描述,表述正确的是( )
区域 新航路开辟对其影响
A 亚洲 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带来种族灭绝的灾难
B 非洲 大量精壮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人口剧减
C 美洲 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D 欧洲 造成原居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成为族群混合很高地区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扩张开始,三角贸易兴起,非洲大量精壮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人口剧减,B项正确;
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美洲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带来种族灭绝的灾难,不是亚洲,排除A项;
欧洲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不是美洲,排除C项;
拉丁美洲地区造成原居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成为族群混合很高地区,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9.(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意在强调地理大发现( )
A.导致商业革命发生
B.是王权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经济自由竞争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据材料“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可知,地理大发现的推动因素既有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渴求日益强烈,还有当时的封建民族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等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因此强调地理大发现是王权和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而商业革命是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A项;
重商主义和经济自由相悖,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并未说明地理大发现对时代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下表是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对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 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A.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可知,北宋时期的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税却是减少的,商业税不断增加,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蓬勃发展,D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事件 观点或论断
南方谈话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网发展
中共十八庙三中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D.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南方谈话对计划和市场经济的认识的变化、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所有制的改革再到市场作用更加凸显,说明我国围绕经济建设不断探索,对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完善,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A项正确;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203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未涉及其结果,排除C项;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对国内经济的改革,未涉及对外经济的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12.(2024秋 渭滨区期末)有学者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创举”被明确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分析】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南方谈话的时候提出了理论,在中共十四大把它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项正确;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
中共十二大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
中共十五大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包括( )
A.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平等交往交流
B.传播了英国先进的工业文明
C.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伴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侵略打破了世界多元文明平等交往交流,A错误;
新航路开辟时尚未工业革命,B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C错误;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兴起,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迪庆州期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在20世纪60年代指出:美国获得了“过分的特权”,因为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际货币体系混乱无序
B.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
C.美国经济实力开始崛起
D.美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过分的特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企业,并且可以大量负债而不用担心产生消极的后果”可知,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霸权政策,B项正确;
这一时期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并非“混乱无序”,排除A项;
美国内战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实力大增,而非20世纪6排年代开始崛起,除C项;
美国的做法对其它国家不利,不利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长安区期末)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儿媳,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的首选。蔡襄曾对此有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B.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可知,中国古代唐宋时期,上流社会选择儿媳从世家贵族中选择到首选富家之女,更不重视当下政治出身,反映了门第观念淡化,D项正确;
“选择儿媳标准的变化”并非实现婚姻自主,排除A项;
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选择儿媳标准的变化,宋朝时,社会还是有士农工商的等级差异,社会成员身份并非趋于平等,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春 安溪县期末)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中原的丝和丝织品以及铸铁、凿井等技术通过这条道路西传,D项正确;
西汉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并不需要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
“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当时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开通,排除B项;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2024春 汕头期末)1681年法国政府颁布《海事法典》,对船主进行补贴,这使法国造船数量大增并逐渐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商船队,海外贸易大为扩展。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B.与英荷的海权之争激烈
C.确立了海上殖民霸主地位
D.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英国的殖民扩张。
【解答】结合所学,17世纪英国、法国、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展开激烈竞争,法国政府对船主进行补贴,大力发展海上商船队,目的是发展海上贸易,争夺海上货物运输业务,体现海权之争激烈,B项正确;
商船队主要从事贸易和运输,属于流通领域。材料未提及造船使用机器、出现工厂,不能得出“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排除A项;
17世纪英国、法国、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展开激烈竞争,法国并未在竞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和确立海上殖民霸主地位,排除C项;
通过国家补贴发展造船业,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不相符,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8.(2024春 西城区期末)麦哲伦船队的航行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艰辛的创举,没有任何其他成就可以超越甚至媲美”。这是因为该船队( )
A.到达了非洲的好望角 B.成功横渡大西洋
C.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D.发现了纽芬兰岛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的开辟。
【解答】据材料“麦哲伦船队”和所学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中,航海家麦哲伦船队的贡献是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C项正确;
迪亚士船队到达好望角,排除A项;
哥伦布最早成功横渡大西洋,成为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人,排除B项;
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24春 太原期末)1929年3月,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给胡佛总统的公开信中说道:“华尔街的银行家依仗手里的美元,趾高气昂……他们为了强迫我们接受贷款,便利用他们亲手扶植的工具,签订能够给他们以合法外衣的协定和条约,从而将我们合法的占为已有。”桑蒂诺的发言( )
A.揭露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
B.掀开拉美国家独立的序幕
C.反映了美国转嫁经济危机
D.宣告美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解答】材料表明美国利用经济手段尤其是美元等企图控制拉美的经济,这揭露了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A项正确;
海地独立掀开了拉美国家独立的序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1929年3月美国还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排除C项;
材料中的金元外交是美国控制拉美的一种新方式,不是美国殖民统治的结束,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美国金元外交的实质,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
20.(2024春 晋中期末)如表为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形式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 )
时段 贸易形式
初唐、盛唐 贡赐贸易:双边以“上贡”与“赏赐”的方式进行奢侈品的互换。
中唐 绢马贸易:赐“马价绢”,以赏赐的名义将马匹的价格折绢进行交易。
晚唐 茶马贸易:以等价的茶叶与马匹相互交易。
A.唐朝处于贸易优势地位
B.中原政权力量走向衰落
C.贸易双方不平等性加剧
D.经济地域差异逐渐缩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据材料“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形式的演变过程”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的贸易,由以“赏赐”为特征的贡赐贸易变为折绢交易的绢马贸易再到等价的茶马贸易,说明唐朝在与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贸易中地位逐渐下降,反映了中原政权力量走向衰落,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唐朝贸易的产品,无法说明唐朝占优势,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贸易双方不平等性逐渐变弱,排除C项;
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只是贸易形式发生了变化,贸易产品并未发生变化,无法说明经济地域差异逐渐缩小,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4春 西宁期末)殖民者将大量金银源源不断运回欧洲,致使欧洲贵金属增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中得利最多的是( )
A.封建领主 B.商业资产阶级
C.租地农民 D.手工业雇工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商业资产阶级由于价格上涨,商品销售收入增加,获利丰厚,B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金银大量流入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由于收取定额货币地租,实际收入减少,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封建制度逐渐解体,排除A项;
价格革命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导致了租地农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和生活水平的下降,排除C项;
价格革命使得物价上涨,导致手工业雇工的工资增长无法跟上物价的上涨,而且政府为了保护雇主利益,颁布了限制工资上涨的法令,影响了手工业雇工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24春 东安区校级期末)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松江府“所由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臬苎,嘉湖之丝纺,皆恃此女红末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
A.专业市镇得到发展 B.纺织业经济地位突出
C.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答】据题干中徐光启所说内容,强调松江府以及苏杭常镇等地主要依靠纺织业“一机一杼”来承担赋税和维持生计,若依靠田亩之收则无法做到,这突出体现了纺织业在这些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而非专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
仅从纺织业的重要地位不能直接得出经济结构有明显变化,排除C项;
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3.(2024春 江门期末)1753年,利物浦的坎列夫家族装备了4条船从非洲载运奴隶到美洲。这些船每年在大西洋上航行两三次,使该家族获得的利润得以在加勒比海再投入12艘船,船队载运的甜酒、蔗糖卖到英国后也大获其利。坎列夫家族的航行( )
A.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拓宽英国机器产品的销售市场
C.凸显了英国造船技术的先进
D.阻碍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英国的坎列夫家族通过奴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而这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A项正确;
当时英国还未出现工业革命,因此机器产品还未出现,排除B项;
材料中看不出造船技术的先进,排除C项;
奴隶贸易促进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24.(2025春 永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以后,打破了以往的闭塞,各大洲传统的地区性海上贸易变为面向世界市场的全球贸易。交流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可可、中国的茶叶由此成为“世界饮料”,印度、南洋的香料亦普及为大众调料。世界逐步变成“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给西欧带来无限的经济利益。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至今已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的繁荣和国际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但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这次浪潮的特征是以美国实力支撑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为基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何帆《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浪潮》
材料三
全球化是合乎规律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全球化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曾为两次世界大战所冲击,因美国的金融危机而受重创。尽管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最终还是回到全球化的轨道上,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摘编自张伟娟、陈永森《全球化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特点,并分析世界贸易对亚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这一观点。(要求: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分析】(1)考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特征及区域影响,需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如白银流动、物种交换、殖民扩张)。
(2)要求运用史实论证全球化发展的曲折性,需涵盖三次浪潮、中断因素(战争、危机)、推动机制(制度、技术)及当代挑战。
【解答】(1)特点:材料提及“西欧指挥全球性活动”可提炼为以西欧为中心;“全球贸易”“交流内容与数量增加”体现贸易范围与种类扩展;“南北美洲生产原料,亚洲提供奢侈品”说明分工体系;结合所学,贸易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影响:结合所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商品流动;材料中“咖啡、可可、茶叶”等物种传播改变亚洲生产结构;葡萄牙、西班牙在亚洲建立殖民据点,冲击传统政权。
(2)论证:结合材料二三次浪潮特征,补充具体史实:19世纪末列强争夺导致一战中断全球化;二战后IMF、WTO等制度推动全球化;冷战后期信息革命与跨国公司推动第三次浪潮。材料三强调全球化虽受冲击(如金融危机、逆全球化),但总体趋势不可逆。
故答案为:
(1)特点:以西欧为中心;商品种类与贸易范围显著扩展,形成全球贸易网络;贸易分工体系清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
影响:促进商品大规模流动,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推动物种交流,新作物传入改变生产与饮食结构;引发殖民扩张,冲击亚洲传统政权,带来深重灾难。
(2)示例
论证: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推动19世纪末首次全球化浪潮,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其受挫;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推动第二次浪潮,冷战格局下全球化受限;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与跨国公司扩张催生第三次浪潮,但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如“脱钩”)形成新挑战。尽管经历战争、危机、逆流,全球化仍持续推进。
【点评】(1)需注意区分贸易特征与影响的逻辑层次,易混淆贸易中心转移的具体时间(如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时期);(2)论证需紧扣“曲折中发展”,既要列举冲击(战争、危机),也要强调恢复机制(制度创新、技术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