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东坡区期末)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经历了彩陶时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黄土、类黄土区及冲积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彩陶文化也以土壤丰厚的冲积平原为基础,特里波列一库库泰尼文化彩陶也基本分布在东欧黄土区。这反映出( )
A.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B.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C.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D.中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2.(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2024春 定安县期末)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4.(2024春 辽宁期末)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5.(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东汉末年,学者仲长统在《昌言 理乱篇》中指出,当时的豪族“连栋数百,膏田满野”,且其“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至于“琦赂宝货”“马牛羊豕”等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抑商政策的加强 B.存在地方割据的隐患
C.土地兼并的缓解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6.(2024春 辽宁期末)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土地所有制持续发展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土地国有制遭严重破坏
D.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7.(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8.(2024秋 长沙期末)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9.(2024秋 皮山县校级期末)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 )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③人类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④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4秋 唐县期末)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
A.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
C.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1.(2024春 黄陂区期末)东汉田庄在经济上“闭门成市”,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聚族而居,宾客相附”。这说明东汉田庄( )
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逐渐增强
B.存在雇佣经营的模式
C.体现出大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
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12.(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13.(2024春 宝鸡期末)如下表所示,根据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均田制下受田对象年龄在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户籍年代 受田对象年龄(岁) 史籍出处
北魏时期 15~70 《魏书 食货志》
北周时期 18~59 《隋书 食货志》
隋朝初期 21~59 《隋书 食货志》
唐朝中期 25~55 《唐会要》
A.社会管控更加严格 B.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C.土地兼并现象消失 D.赋役改革迫在眉睫
14.(2024春 石家庄期末)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15.(2024秋 辽宁期末)唐代出现了书面租佃契约,宋代则普遍发展起来。当时租佃契约的内容包含所租耕地的水旱地类别、面积、四至、租期、租额及其衡量器具等。书面租佃契约的普遍实行( )
A.不利于佃农获得租佃与人身的自由
B.有利于保护地主和佃农双方利益
C.反映了宋代重农政策的民间接受度
D.说明了宋代经济立法的日益成熟
16.(2024春 济南期末)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彩陶,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这反映出( )
A.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B.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C.东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D.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河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887年全国耕地11.26亿市亩,人均2.99市亩,1914年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的耕作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奏报受灾州县数的计算,1846﹣1855年为210个,1896﹣1905年则增至426个。鸦片战争后,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仅仅以自用为主,而是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耕作。
——摘编自章开沉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表4是1840﹣1936年中国农作物的产值变化(单位:千元)。
粮食 棉花 油料 烟叶 合计 经济作物的比重(%)
1840年 6159288 274455 138606 65280 6637629 7.2
1894年 6697933 284459 519154 81600 7583146 11.7
1911年 6836014 224837 581427 105876 7748154 11.8
1920年 5340350 192350 733281 130152 6396133 16.5
1933年 7754050 337041 1407855 216665 9715611 20.2
1936年 7880934 494675 1283861 218705 9878175 20.5
——摘编自莫日达《1840﹣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带来的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东坡区期末)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几乎所有早期文明都经历了彩陶时代。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黄土、类黄土区及冲积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彩陶文化也以土壤丰厚的冲积平原为基础,特里波列一库库泰尼文化彩陶也基本分布在东欧黄土区。这反映出( )
A.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B.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C.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D.中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分析】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据材料“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之间,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黄土、类黄土区及冲积平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彩陶文化也以土壤丰厚的冲积平原为基础”“特里波列一库库泰尼文化彩陶也基本分布在东欧黄土区”可知,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文明基本都分布于适合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并非早期国家的标志,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文化相似的地方,而非不同的地方,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东西方都有彩陶文化,但不能反映这些彩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不能确定中西方彩陶文化是否交融,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生需正确认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2.(2024春 绿园区校级期末)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可知,哥伦布把欧洲的工匠、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农作物品种、家畜等传到美洲,这对于推动美洲社会的开发是有一定作用的,C项正确;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但在此之前世界已经存在这些现象,不是开启,是进一步促进,排除A项;
资助哥伦布远航的是西班牙王室,排除B项;
哥伦布传播的还是欧洲传统的生产方式,但仍然领先于当时的美洲,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024春 定安县期末)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将旧大陆的动物引入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过上游牧生活,从而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欧洲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
物种日益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2024春 辽宁期末)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结合题干“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及古代小农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可知,我国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上由多用“胡”到多用“番”再到多用“洋”,反映了我国对其他民族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贸易体系的转变,即由朝贡贸易到近代化的商品贸易的变化,C项正确;
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
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不是改变,排除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5.(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东汉末年,学者仲长统在《昌言 理乱篇》中指出,当时的豪族“连栋数百,膏田满野”,且其“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至于“琦赂宝货”“马牛羊豕”等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抑商政策的加强 B.存在地方割据的隐患
C.土地兼并的缓解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东汉末年,豪族田庄的规模庞大,这有可能造成地方势力做大,威胁中央集权,存在地方割据的隐患,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可知,当时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日益增多,土地兼并更加严重,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佃农会逐步依附于豪强地主,进而丧失人身自由,且材料中并未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辽宁期末)北魏太和九年,冯太后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至隋朝,十八岁以上男子每人受露田八十亩,寡妻妾受露田三十亩,但取消了奴婢和丁牛的授田。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土地所有制持续发展
B.豪强地主势力衰落
C.土地国有制遭严重破坏
D.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结合所学,北魏时期授予奴婢、丁牛田亩是统治阶级与豪强地主妥协的结果,至隋朝,豪强地主势力逐渐衰落和政府掌握土地减少,是隋朝取消奴婢和丁牛授田规定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以庄园经济为代表的大土地所有制主要在东汉,北魏至隋朝大土地所有制已经衰落,排除A项;在均田制实行过程中,确实国家掌握的土地减少,但隋朝还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北魏至隋,赋税制度没有变化,都是租调制,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4秋 和平区校级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食物的采集,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文明形成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畜牧的产生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
C、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反映,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2024秋 长沙期末)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个国际组织,从材料看它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可见其重要的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储备技术,排除A项;
材料是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良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是本国对粮食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2024秋 皮山县校级期末)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 )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开始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③人类的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得到发展
④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产生,要求学生结合农业产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这次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为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人类完全摆脱自然资源束缚说法太绝对,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产生,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4秋 唐县期末)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
A.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
C.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所以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说明的是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D项正确;
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是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突破,排除A项;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和食品交流、食品储备技术无关,排除B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与食品安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1.(2024春 黄陂区期末)东汉田庄在经济上“闭门成市”,军事上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聚族而居,宾客相附”。这说明东汉田庄( )
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逐渐增强
B.存在雇佣经营的模式
C.体现出大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
D.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东汉田庄在经济上‘闭门成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民对地主的依附性,排除A项;
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说明东汉时期的大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4秋 双流区校级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这反映了( )
A.物种交流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B.欧亚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美洲农业
C.黑奴贸易促进了种植园经济发展
D.殖民活动引发了北美的族群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需要考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奴隶贸易,奴隶船还给美洲带来了西非水稻,这种水稻在18世纪成为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沿海经济的基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同时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结构,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西非水稻对美洲产生的影响,不涉及欧亚作物,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而是物种交流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北美的族群变化,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3.(2024春 宝鸡期末)如下表所示,根据不同时期的史籍记载,均田制下受田对象年龄在发生变化,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户籍年代 受田对象年龄(岁) 史籍出处
北魏时期 15~70 《魏书 食货志》
北周时期 18~59 《隋书 食货志》
隋朝初期 21~59 《隋书 食货志》
唐朝中期 25~55 《唐会要》
A.社会管控更加严格 B.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C.土地兼并现象消失 D.赋役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在唐朝中期进行均田的对象年龄发生变化:最低年龄上调至25岁,最高年龄下调至55岁,这说明国家掌握的无主土地在减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均田制下,均田户数较少,受田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推动了赋役制度的改革,D项正确;
在唐朝中期后,社会的管控在松弛,“社会管控更加严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土地兼并现象消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2024春 石家庄期末)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如果把自家的十亩耕地卖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可以承租百亩,且成为佃户之后(不再是编户齐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结合所学,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国家正式放弃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和把土地与人口紧密绑定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下,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与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是相伴随的,而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又反映了底层农民经济及人身自主性的增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减少、地主政治权力的削弱与市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租佃市场的成长,租佃关系的盛行,个体农耕为主要的生产形式,A项正确;
“遏制了”的表述太过绝对,且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
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
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4秋 辽宁期末)唐代出现了书面租佃契约,宋代则普遍发展起来。当时租佃契约的内容包含所租耕地的水旱地类别、面积、四至、租期、租额及其衡量器具等。书面租佃契约的普遍实行( )
A.不利于佃农获得租佃与人身的自由
B.有利于保护地主和佃农双方利益
C.反映了宋代重农政策的民间接受度
D.说明了宋代经济立法的日益成熟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契约需要地主和佃农双方遵守,有利于保护地主和佃农双方利益,B项正确;
书面租佃契约的普遍实行有利于佃农获得租佃与人身的自由,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租佃契约的实行,与国家的重农政策无关,排除C项;
租佃契约是有关租地的契约,与国家立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4春 济南期末)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东欧地区都出现了彩陶,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这反映出( )
A.彩陶是早期国家重要标识
B.彩陶文化以农业为基础
C.东西方彩陶文化交融共生
D.早期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这些地区大多是冲积平原地貌,黄土类黄土深厚,水热条件适中”可知,这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B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文字,并非是彩陶,排除A项;
材料只是提到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东西方都出现彩陶,材料没有交代东西方彩陶文化的联系,排除C项;
D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河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估计,1887年全国耕地11.26亿市亩,人均2.99市亩,1914年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的耕作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据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奏报受灾州县数的计算,1846﹣1855年为210个,1896﹣1905年则增至426个。鸦片战争后,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仅仅以自用为主,而是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耕作。
——摘编自章开沉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表4是1840﹣1936年中国农作物的产值变化(单位:千元)。
粮食 棉花 油料 烟叶 合计 经济作物的比重(%)
1840年 6159288 274455 138606 65280 6637629 7.2
1894年 6697933 284459 519154 81600 7583146 11.7
1911年 6836014 224837 581427 105876 7748154 11.8
1920年 5340350 192350 733281 130152 6396133 16.5
1933年 7754050 337041 1407855 216665 9715611 20.2
1936年 7880934 494675 1283861 218705 9878175 20.5
——摘编自莫日达《1840﹣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带来的社会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粮食产值的数据可知,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经济作物的比重及根据材料一“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仅仅以自用为主,而是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耕作。”可知,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上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粮食产值的数据及根据材料一“1887年全国耕地11.26亿市亩,人均2.59市亩,1914年降为2.77市亩。南方60.8%的农户的耕作面积不足10亩,北方40.3%的农户不足10亩”并结合所学可知,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威胁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材料一“农民耕作的产品不再仅仅以自用为主,而是主要根据市场需要安排耕作”及材料二中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促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结合所学时代背景可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
(1)状况: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缓慢;经济作物种植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影响: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定,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威胁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结构变化,促使自然经济走向瓦解;农产品商品化提高,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食物生产,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