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单元测试.培优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2 17: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鲤城区校级期末)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2.(2024春 泸州期末)19世纪的英国出现一种新的职业“敲窗人”,他们通常在清晨手持木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每次叫醒服务都能为自己带来1便士的收入。这表明英国(  )
A.近代城市开始出现
B.工业革命影响人们时间观念
C.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分化
3.(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1801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伦敦实际人口数是900000人,1811年增长到1050000人,到1831年伦敦人口达到1595000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城市化的推进
C.工业革命的深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4.(2024春 泸州期末)如表是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奴隶贸易时间表。这一现象(  )
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西班牙 荷兰 丹麦 瑞典
时间 1807年 1808年 1818年 1820年 1814年 1802年 1813年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表明西方列强普遍走向衰落
C.消除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5.(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认为,“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
B.利用外国势力镇压农民起义
C.引进机器生产技术以实现现代化
D.引进西方技术挽救国家颓势
6.(2024春 漳州期末)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7.(2024春 龙岩期末)2017年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2019年山东舰交付海军,2024年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国产航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B.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C.国际合作是航母国产化关键
D.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8.(2024春 商城县校级期末)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C连祷词”。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C.向非洲输入资本主义文明
D.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9.(2024春 广东期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1723﹣1790)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该言论(  )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本质特点
B.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干预
C.实现了英国教育的公平发展
D.顺应了机器化生产需求
10.(2024春 丰台区期末)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  )
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
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D.“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11.(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如表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单位:个) 资本总额(单位: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00
A.北洋政府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2.(2024春 福州期末)历史学家露丝 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13.(2024春 锡林郭勒盟期末)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贸易中心的转移
C.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生产方式的变革
14.(2024秋 酒泉期末)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设立之初,规划该局资本为100万两,先收50万两,分1000股,每股500两,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此外,该局还规定: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股东出让股票时,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体现了开放性与民族性兼备的特征
B.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已突破传统“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
D.表明清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15.(2024秋 沈阳期末)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16.(2024秋 天心区校级期末)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地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  )
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
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商丘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农业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然而,这种生产工具的革新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紧张、工人劳动异化等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新的生产变革,协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生产过程实现自主决策与智能调控,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技术操作与管理工作取代,劳动者的技能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诸如义肢、植入式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技术不断涌现,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比如,当义肢具备高度智能时,如何界定其使用者的身体身份?脑机接口技术若被滥用,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意志。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有更多资源的群体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能力,而弱势群体则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
——摘编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3年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春 鲤城区校级期末)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法国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
B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
C、D中的“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都是18世纪的事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4春 泸州期末)19世纪的英国出现一种新的职业“敲窗人”,他们通常在清晨手持木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每次叫醒服务都能为自己带来1便士的收入。这表明英国(  )
A.近代城市开始出现
B.工业革命影响人们时间观念
C.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D.工业化进程加剧了贫富分化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题干“他们通常在清晨手持木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每次叫醒服务都能为自己带来1便士的收入”及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回答。
【解答】根据材料“他们通常在清晨手持木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每次叫醒服务都能为自己带来1便士的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和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B项正确;
“敲窗人”的出现与近代城市的出现关系不大,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的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3.(2024春 响水县校级期末)1801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伦敦实际人口数是900000人,1811年增长到1050000人,到1831年伦敦人口达到1595000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城市化的推进
C.工业革命的深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解答】A.食物物种的交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饮食,但它并不是导致伦敦人口大幅增长的根源,排除A项;
B.城市化的推进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人口增长的根源,排除B项;
C.工业革命的深化是造成伦敦人口大幅增长的根源。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工厂增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人口涌入伦敦寻找工作机会。同时,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人口的存活率和增长率,C项正确;
D.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之一,但不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2024春 泸州期末)如表是欧美主要国家废除奴隶贸易时间表。这一现象(  )
国家 英国 美国 法国 西班牙 荷兰 丹麦 瑞典
时间 1807年 1808年 1818年 1820年 1814年 1802年 1813年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表明西方列强普遍走向衰落
C.消除了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时空信息并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解答】A.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奴隶贸易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发展,废除奴隶贸易能够为资本主义提供更自由、更灵活的劳动力资源,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新要求,A项正确;
B.西方列强在当时并没有普遍走向衰落。相反,这一时期他们在经济、军事等方面仍具有较强的实力,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掠夺,排除B项;
C.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是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废除奴隶贸易并不能消除这些矛盾。殖民地人民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平等和压迫仍然存在不满和抗争,排除C项;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
5.(2024春 诸暨市校级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认为,“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
B.利用外国势力镇压农民起义
C.引进机器生产技术以实现现代化
D.引进西方技术挽救国家颓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A.“发展民用工业补充军用工业不足”是后来洋务运动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其手段,不是其目的,故A项错误;
B.材料主要体现曾国藩与李鸿章两者主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统治危机,没有提及引入外国势力,故B项错误;
C.曾国藩与李鸿章两者的主观目的是引进西方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实现现代化,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可知,曾国藩强调通过购买和试造外洋器物,即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武器,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应对内乱和外患。李鸿章则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即“觅制器之器”,这里的“器”指的是制造武器和其他机械设备的工具和技术。他们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压力时的一种自强思想,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武器,来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以应对内乱和外患,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4春 漳州期末)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结合所学可知是源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
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
文化多样性与轻而易举的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C项;
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4春 龙岩期末)2017年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2019年山东舰交付海军,2024年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国产航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B.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C.国际合作是航母国产化关键
D.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国产航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最主要原因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B项正确;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属于次要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国际合作”与国产航母建设不搭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属于次要原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4春 商城县校级期末)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称为“四C连祷词”。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
C.向非洲输入资本主义文明
D.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
【解答】A.根据题干“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了对非洲‘通商(Commerce)传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正确;
B.英国废除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是在1807年3月25日,排除;
C.非洲是英国的殖民(侵略)范围,英国不希望非洲强大,排除;
D/.根据题意可知英国“四C连祷词”“通商”放在“传教”前面,通过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不是英国这一方案的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9.(2024春 广东期末)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1723﹣1790)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该言论(  )
A.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本质特点
B.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干预
C.实现了英国教育的公平发展
D.顺应了机器化生产需求
【分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工人文化素质的要求在提高,据此依据材料“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可知D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亚当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故排除B;
C项“实现”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2024春 丰台区期末)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  )
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
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D.“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分析】本题考查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表明了元朝发达的水运交通,D项正确;
“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反映的是秦朝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
“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的作用,排除B项;
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反映的是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2024秋 仓山区校级期末)如表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单位:个) 资本总额(单位:元)
1914年8月前 146 41148205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 117434500
A.北洋政府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判断出处于一战时期,然后结合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时间可知,处于一战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2.(2024春 福州期末)历史学家露丝 古德曼通过讲述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男女从黎明到黄昏的日常琐事,带我们领略了19世纪维多利亚人新奇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生活。她在书中提到,“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敲窗人的产生反映出(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工人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D.工业革命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根据材料“对于那些必须准点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的存在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棒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和所学可知,敲窗人的产生是工业革命后,人们对时间重视的产物,说明的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
材料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无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非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劣,排除C项;
材料与工业革命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024春 锡林郭勒盟期末)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这一时期棉花贸易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贸易中心的转移
C.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 D.生产方式的变革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1800年至1860年间,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量在同期增长了138倍;1860年,埃及的出口量是1822年的14倍;法国最重要的棉花港口勒阿弗尔的棉花进口量,在1815年到1860年间增长了近1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0年至1860年间,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贸易额急剧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开始后,生产方式的变革,D项正确;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
贸易中心的转移也是原因之一,但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
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也是贸易增长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2024秋 酒泉期末)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设立之初,规划该局资本为100万两,先收50万两,分1000股,每股500两,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此外,该局还规定: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股东出让股票时,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体现了开放性与民族性兼备的特征
B.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已突破传统“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
D.表明清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轮船招商局不仅实施股份制,其股份还向社会公开投放,使其具有一定开放性色彩;此外,还规定禁止洋人购买该局股票,则又使其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A项正确;
轮船招商局只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侵略,“抑制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
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
仅从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事论证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属于孤证不立,且这时期的清朝还未放弃抑商政策,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5.(2024秋 沈阳期末)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1864 年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题目中提到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推动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符合这一特征,故而在根本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A项正确;
罐头食品的量产和流行与战争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
罐头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结果的表象,其实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
罐头食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2024秋 天心区校级期末)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代理人的挑选一直是商人们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因强调可靠和诚实,故通常由商人的儿子、女婿和长期熟识的人充当。至19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人际关系以及与其相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相对地减弱了,并引发了欧洲的“经理革命”。这一变化(  )
A.折射出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表明工业革命助推社会分工的细化
C.得益于工厂制度的深入发展
D.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欧洲商业活动中,商人多重用身边亲信之人协助自己进行商业活动,而19世纪后这种通过亲信之人开展商业活动的现象减弱,并引发欧洲“经理革命”,即商业管理人员日益专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厂制度也得到发展,工厂运转日益复杂,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日益增强,C项正确;
这都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推商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这与社会分工细化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需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
二.材料题(共1小题)
17.(2025春 商丘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农业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然而,这种生产工具的革新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紧张、工人劳动异化等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新的生产变革,协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生产过程实现自主决策与智能调控,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技术操作与管理工作取代,劳动者的技能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诸如义肢、植入式医疗器械、脑机接口等技术不断涌现,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比如,当义肢具备高度智能时,如何界定其使用者的身体身份?脑机接口技术若被滥用,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自由意志。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有更多资源的群体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能力,而弱势群体则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
——摘编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3年报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解答】首先,根据材料信息“从古代铁制农具到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再到21世纪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的演进脉络,及“生产工具革新带来社会结构、劳动关系、伦理挑战等复杂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根据材料“铁制农具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普及,铁器提高耕作效率,促进精耕细作,推动农业繁荣,带动手工业、商业及城市发展。根据材料“蒸汽机、电力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结合所学,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可知,蒸汽动力突破自然限制,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电力催生新产业、新生活方式,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根据材料“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实现自主决策”可知,AI优化生产流程,推动产业升级,经济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型。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问题与挑战也随即衍生。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带来劳资关系紧张、工人劳动异化”,结合所学,马克思《资本论》批判机器奴役工人,可知,流水线生产使工人沦为机器附庸,引发罢工。根据材料“义肢、脑机接口模糊人机界限”反映出身份界定难题、隐私与自由意志风险。根据材料“有资源群体提升能力,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反映出教育鸿沟,医疗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复杂关系。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社会在生产力、经济结构、探讨等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工具革新带来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根据上述分析进行阐述即可,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
论述:生产工具革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古代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促使农业繁荣,并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兴起与城市的发展;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让生产突破自然限制,工厂制确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电报等电气设备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新兴产业如电力工业、电器制造业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21世纪,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新的生产变革,协作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使生产过程实现自主决策与智能调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升,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类社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但革新也带来诸多挑战,工业革变,部分劳动者面临失业。同时,义肢、脑机接口等技术模糊人机界限,引发身份界定、隐私安全等伦理问题,并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综上所述,生产工具革新与社会发展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复杂关系。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社会在生产力、经济结构、探讨等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工具革新带来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