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11 岳阳楼记 五四制 语文 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11 岳阳楼记 五四制 语文 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11 岳阳楼记
1.下列选项中与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对应的字体是(C)
A.草书 B.篆书
C.隶书 D.行书
解析:这幅书法作品字体特点为: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所以这幅书法作品的字体是隶书。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谪守(zhé)    巴陵郡(jùn)
浩浩汤汤(tānɡ) 霏霏(fēi)
B.淫雨(yīn) 衔远山(xián)
樯倾楫摧(qiánɡ) 朝晖(zhāo)
C.皓月(hào) 喜洋洋(yánɡ)
波澜不惊(lán) 潇湘(xiāo)
D.怒号(hào) 吞长江(tūn)
岸芷汀兰(zhǐ) 翔集(xiánɡ)
解析:A项,“汤”应读“shāng”;B项,“淫”应读“yín”;D项,“号”应读“háo”。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薄暮冥冥(昏暗)
B.微斯人(微小)
C.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D.日星隐曜(光芒)
解析:“微”应解释为“如果没有”。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B.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C.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D.多会于此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解析:A项,连词,来/介词,因为;B项,副词,有时/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C项,形容词,和乐/形容词,和煦;D项,均为“介词,在”。
5.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至若/春和景明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这篇文章是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
C.“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指贬官。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词还有“拜”“迁”“擢”等。
解析:范仲淹是北宋人。
7.默写。
(1)《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景观总体评价的句子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
(3)《岳阳楼记》中表明作者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进亦忧( 这 )
(2)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
(3)始治官舍( 修建 )
(4)引流种树( 水,水流 )
9.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或异二者之为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
D.以为休息之所
解析:A、C、D三项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均为“助词,的”。 B项,“之”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以雨名,志喜也。
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11.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认为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根据【乙】文中“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于天降大雨,百姓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处处思虑百姓的,这表现了苏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参考译文】
【乙】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修建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水流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喜乐。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日,命役徒芟①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②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③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④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⑤其名哉!
(节选自范仲淹《清白堂记》)
【注】①芟(shān):除草。②扃(jiōng):关闭。③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④饵:吃。⑤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绠不可竭( 完,尽 )
②三日而后汲视( 打水,取水 )
③悦人襟灵( 使……愉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译文: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3)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第一问: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第二问: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分析。结合第1段“其泉清而白色……悦人襟灵”可知,嘉泉具有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的特点。作者详写“嘉泉”之“嘉”的原因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内容方面,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结构方面,根据第2段“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可知,是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铺垫。
【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将井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来看。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在酷暑的时候,饮用它就像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十分清凉。在寒冬时节,如果遇到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如同阳春三月,十分温热。有时下雨,(这眼泉水)就会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川水泽气脉相通,在这里显现出来吧。(我)又邀请了贵客,用建溪、日铸、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尝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啊!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