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12 醉翁亭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A.林壑(hè) 蔚然(wèi) 晦明(huì)
B.潺潺(chán) 宴酣(hān) 觥筹(gōng)
C.伛偻(lǔ) 提携(xié) 野蔌(shù)
D.颓然(tuí) 辄醉(zhé) 环滁(chú)
解析:“偻”应读“lǚ”,“蔌”应读“s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佳木秀而繁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暮而归 云归而岩穴暝
C.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D.山水之乐 而乐亦无穷也
解析:A项,茂盛/秀丽;B项,返回/聚拢;C项,命名/为,是;D项,都是“名词,乐趣”的意思。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A.水落而石出者
B.朝而往
C.而不知人之乐
D.而年又最高
解析:例句与B项中的“而”均表修饰。A项,表承接;C项,表转折;D项,表递进。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林壑尤美(格外) 峰回路转(曲折)
B.饮少辄醉(就) 觥筹交错(酒杯)
C.山间之四时也(季节) 山肴野蔌(菜蔬)
D.佳木秀而繁阴(秀丽) 伛偻提携(老人)
解析:“秀”应解释为“茂盛”。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然则北通巫峡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山行六七里
D.杂然而前陈者
解析:B项,“乐”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太守是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等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古诗文中“伛偻提携”和“黄发垂髫”都代指老人和儿童。
D.古人的姓名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号”“谥号”。“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号”“谥号”含义相同。
解析:“号”“谥号”含义不相同。“号”,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青莲居士”“东坡居士”等;“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孝庄”“孝武”等。
7.默写。
(1)《醉翁亭记》中,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山间夏木葱茏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
(2)山水可显品格。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点明作者意不在酒而在山水,把他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写得含蓄不露。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两句分写山中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
(4)《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抒发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2023·滨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温故而知新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不期而遇
解析:A项,都是“以……为快乐”的意思;B项,为,是/认为;C项,所以/学过的知识;D项,对待/遇见。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连词,表转折,但,却;B项,代词,他们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C项,都是“代词,他,他们”的意思;D项,动词,治理/介词,对,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译文: 听说他们饥寒就替他们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就替他们感到悲痛。
1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甲】文结尾运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作者 自豪、自得 之情。
12.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案:【甲】文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作者与滁州百姓同游,与宾客同宴、同乐、同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乙】文中姜太公认为要给百姓利益、让百姓成功、让百姓活下去、给予百姓快乐,治国者对待百姓要像父母对待孩子、兄长爱护兄弟一样,对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参考译文】
【乙】周武王问姜太公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护百姓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护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他们得利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他们成功而非失败,使他们生存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予他们(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使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使他们高兴而不是怨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对待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孩子、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听说他们饥寒就替他们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就替他们感到悲痛。”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①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②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③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②都邑:都会城镇。③俾(bǐ):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悉皆怪石(全、都)
B.不可名状(说出)
C.此溪若在山野(好像)
D.彰示来者(彰显、显扬)
解析:“若”应解释为“如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译文: 美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②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译文: 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就命名为右溪。
(3)本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借描写道州城西的小溪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然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文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描绘了道州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无人赏爱”表现出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被冷落。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然之情。
【参考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淌几十步,就汇入营溪。溪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都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块,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石块,回流的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美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山间田野,就是适合追求闲适和远离尘世的人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的居民游览的好地方,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对溪流)进行疏通开凿,(清除)杂草,使这里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和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加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就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