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三) 13* 湖心亭看雪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炉火(lú) 余拏(ná) 崇祯(zhēng)
B.长堤(dī) 毳衣(máo) 强饮(qiǎng)
C.沆砀(tāng) 一芥(jiè) 雾凇(sōng)
D.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定(gēng)
解析:A项,“祯”应读“zhēn”;B项,“毳”应读“cuì”;C项,“砀”应读“dà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惟长堤一痕(只,只有)
B.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及下船(及时)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
余拏一小舟[撑(船)]
D.客此(客居此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喝)
解析:“及”应解释为“等到”。
3.下列句中“一”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B)
A.余拏一小舟
B.上下一白
C.湖心亭一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解析:A、C、D三项中“一”的意思是“数词,一”;B项,“一”的意思是“全,都”。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余/拏一小舟”。
5.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本文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解析:应是“以移步换景的不同视角,写出不同的雪景”。
6.默写。
(1)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3)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张岱《湖心亭看雪》)
(4)唐代诗人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出一种寂静空旷的意境,和《湖心亭看雪》中“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有异曲同工之妙。
(5)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 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两句,借舟子之口收束全文,道出“痴”意。
(一)(2024·菏泽郓城县期中)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撑(船) ]
(2)上下一白( 全,都 )
(3)客此( 客居 )
(4)及下船( 等到 )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与朱元思书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始一反焉
C.问其姓氏/其真不知马也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A项,连词,和/介词,给;B项,代词,哪里,怎么/语气词;C项,代词,他们的/表推测语气;D项,均表顺承。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10.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运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11.借助【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张岱的“痴”的理解。
【链接材料】张岱出身仕宦家庭,自幼聪颖,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参加乡试不第,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溪山中,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答案:文中的“痴”是大雪之后独自夜游西湖,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从【链接材料】中可知,作者避世隐居,表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对于故国透露出无限的惆怅和哀愁。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节选自张岱《龙山放灯》)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头不得顾( 回头看 )
②踵不得旋( 脚后跟 )
③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筑台 )
(2)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闻之于宋君
解析:B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均为介词,在。A项,介词,对,对于;C项,介词,从;D项,介词,向。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父 叔 辈 张 灯 龙 山
答案:父叔辈/张灯/龙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译文: 从城隍庙的门口到蓬莱岗的高处和低处,也没有不挂灯的。
(5)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士】,简要说说本文寄寓的情感。
【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之情。
【参考译文】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在龙山放灯。沿山道路上、山谷里、枝头树梢上,没有不挂灯的,从城隍庙的门口到蓬莱岗的高处和低处,也没有不挂灯的。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水势汹涌。山间到处都有灯,灯下到处都有筵席,筵席间到处都有人,每个人都在唱歌打鼓欢庆。看灯的男男女女,一进入庙门,脑袋不能回头看,脚后跟也不能转动,只能跟随人潮前行后退,也不知道要走到什么地方,只能任由人潮罢了。父叔辈在大松树下筑台,也是席地而坐,也在大声唱歌,每天晚上都在吹奏笙箫和宴饮歌唱,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