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四) 14 诗词三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金樽(zūn) 侧畔(bàn)
烂柯人(kē) 朱阁(gé)
B.投箸(zhù) 暂凭(zhàn)
宫阙(què) 婵娟(chán)
C.琼楼(qióng) 歧路(qí)
沧海(cāng) 玉宇(yǔ)
D.凄凉(qī) 茫然(máng)
绮户(yǐ) 长精神(zhǎng)
解析:A项,“畔”应读“pàn”;B项,“暂”应读“zàn”;D项,“绮”应读“qǐ”。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长风破浪会有时(终将)
B.二十三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C.但愿人长久(只)
D.何事长向别时圆(什么事)
解析:“何事”应解释为“为什么”。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闲来/垂钓/碧溪上
B.巴山楚水/凄凉地
C.我欲乘风/归去
D.但愿/人长久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我欲/乘风归去”。
4.下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B)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A项,对偶;C项和D项均为用典。
5.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路艰难,寄寓无限悲慨的诗句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感慨,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5)任何事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写:“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6)苏轼《水调歌头》中“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
6.填空。
(1)《行路难》(其一)的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 唐代 (朝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 诗仙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 刘禹锡 ,字梦得, 唐代 (朝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 北宋 (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7.请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案:“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又竭力想从中挣脱出来的感情变化。
8.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 冰塞川 ”“ 雪满山 ”(各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抒发了诗人的辛酸悲凉之感。
B.颔联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C.颈联借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意志消沉的情感。
D.尾联点明了酬答之意,扣住诗题,表达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共勉之意。
解析:“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意志消沉的情感”表述有误,应为“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2023·衡阳中考)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解析:“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表述有误。作者由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领悟到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顺意的道理,启示我们要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带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11.李玉同学准备将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刘梅,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理由。
答案:(示例)合适。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人人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年年一起欣赏明月”,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歌第一、二句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解析:第三句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并未流露出农人“厌恶”的情绪。
13.《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富有情趣;运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通俗易懂,清新自然。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