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五) 15 故 乡
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一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 阴晦 (阴暗/阴晦)了,冷风吹进船cāng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cāng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 悲凉 (悲凉/悲慨)起来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萧索( xiāo ) 禁不住( jīn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船cāng( 舱 ) cāng( 苍 )黄
(3)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词语。
文段二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4)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 ① 句,修改意见: “水乡”加双引号 。
第 ③ 句,修改意见: “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中的两处顿号改为逗号 。
(5)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处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第 ② 句,修改意见: 把“眼下的”删掉 。
第 ③ 句,修改意见: 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 。
2.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小说的三要素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法。
B.鲁迅的《故乡》《社戏》《藤野先生》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D.文学作品中的少年形象往往让我们难忘,如《驿路梨花》中的哈尼小姑娘、《社戏》中的双喜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
解析:《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下列应填入横线处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 , , , 。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的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文段阐述了鲁迅有操守的具体表现。在所给的文段中,第④句是总说,同时句中“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故第④句应为首句;第①③两句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第⑤句与第①③两句构成并列关系;第②句与后文衔接。所以正确的排序应为④①③⑤②。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松林里睡眠
李汉荣
①少年时,在野地里睡眠是经常的事。我最难忘的一次睡眠,是在凤凰山的松林里。
②凤凰山离我家有几十里路,同村的孩子经常结伴到那里采野菜、拾地软、捡蘑菇。有时,我也一人上山。
③那年秋天,我就独自上凤凰山捡蘑菇。到了山上,走进松林,雨后的松树散发着浓郁的松香气息。我在林子里转了一会儿,竟没有看见想象中遍地的蘑菇,只发现松软的地上,有一些小脑袋探头探脑,藏在泥土里不肯露面。我也不忍心向它们下狠手,它们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孩子都是怕受惊、怕疼的。
④因为已经赶了十几里路,我累了,就躺在厚厚的松针上,听着鸟鸣声和林中的风声,一会儿就睡着了。
⑤睡了大约有几百年之久(年少的时光总是地久天长,酣睡一觉,就有一梦千年的恍惚之感),一阵奇痒将我惊醒。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竟歇在我的头发上,为我抓痒痒,整理发型。我手一伸,一睁眼,小鸟忽地飞了。我在哪里?不像在家里的床上,不像在河边的青草地上,也不像在《水浒传》中的阴森林子里(那时我已读过《水浒传》的连环画)。终于完全醒过来,哦,我是在凤凰山,在松树林里,我是来捡蘑菇的那个孩子。
⑥这时,阳光透过林梢洒在地上,我站起来,一看,呀,我的面前,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白色的、灰色的、粉红的。妈妈告诉我,白的是槐树的魂变的,灰的是杨树的魂变的,粉红的是松树的魂变的,它们没有毒,不是毒蘑菇,它们是林子里的精灵,是树的香魂。
⑦我蹲下来,屏住呼吸,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地面对着它们。我不忍心采下它们。受了一缕阳光的邀请,在我熟睡的时候,它们从各自的梦境里醒来。经过漫长的跋涉,它们走出笼罩了它们数千个世纪的夜雾。终于,它们睁开眼睛,看见了一个孩子,与它们相似的孩子,也在做梦的孩子,多么可爱善良的孩子!除了梦,他身上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它们也是这样的:除了梦,它们身上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于是,它们提着盛满露珠和清香的花篮,提着一生的心愿和梦,围过来,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梦,它们静静地绽开了各自的梦。
⑧此时,没有一个人知道,没有一个人看见,松林深处,只有那个孩子亲自参与了这个故事……
⑨你当然能想到故事的结局:那个孩子没有采蘑菇,他柔软的手几次伸出,最终又返回,返回到柔软的位置。他怎么忍心拔掉和撕碎那些纯真柔软的梦呢?他提着篮子轻轻地走出林子,他的篮子是空的,然而,他的篮子真的是空的吗?他空空的篮子里,盛满露珠、鸟鸣、梦境,盛着一生中最纯洁的记忆。
(选自《睡眠之书》,有改动)
4.阅读选文第③~⑨段,梳理文章脉络,补全内容。
段落 ③ ④~⑤ ⑥~⑧ ⑨
概括 内容 “我”走进松林,看见小蘑菇 A “我”睡在松林,被小鸟惊醒 松林中“我”看见蘑菇,它们在“我”熟睡时“醒”来 B“我”提着空篮子,走出松林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A处根据第④段中“我累了,就躺在厚厚的松针上……一会儿就睡着了”,第⑤段中“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竟歇在我的头发上,为我抓痒痒”可概括为:“我”睡在松林,被小鸟惊醒。B处根据第⑨段中“他提着篮子轻轻地走出林子,他的篮子是空的”可概括为:“我”提着空篮子,走出松林。
5.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蘑菇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蘑菇刚要露出泥土的情态,表达了“我”对小蘑菇的喜爱之情,语言富有情趣。
6.从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蹲下来,屏住呼吸,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地面对着它们。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见到长出来的蘑菇时既兴奋又不忍心采下它们的样子,表达了“我”对蘑菇的喜爱、珍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蹲下来”“屏住呼吸”,运用动作描写;“无比惊喜又无比心疼”,运用心理描写。联系上文中“呀,我的面前,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见到长出来的蘑菇时兴奋惊喜的样子;联系下文中“我不忍心采下它们”可知,“心疼”写出了“我”不忍心采下它们的心理,表达了“我”对蘑菇的喜爱、珍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虽然篮子是空的,但是却装满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童年这段亲近自然的美好记忆让“我”一生难忘。
8.作者将新生的蘑菇说成是一个个“孩子”有哪些作用?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蘑菇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我”提着空篮子走出松林作铺垫。
9.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示例)选文告诉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平时应该走出高楼林立的城市,去乡间,去丛林,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不破坏自然,爱惜花草树木,这样世界才更美好。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选文写“我”童年时在凤凰山的松林里采蘑菇的经历;“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我”最终提着空篮子回家,是不忍心拔掉和撕碎那些纯真柔软的梦。作者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回答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如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就是用行动在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整本书阅读。
10.《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作品既有对人间美好的温情回忆,也有对当时社会种种灰暗现实的有力抨击。
(1)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狗·猫·鼠》清算了猫的四大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 它虽与狮虎同族,却天生摆出一副娇媚的神态 ;③它老在嚎叫,令人心烦;④ 它吃了“我”心爱的小隐鼠 。作者取“猫”这一类型,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对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现代诗人柳亚子曾说:“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文中写了自己的体验和看法。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作品 体验 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童年在“我的乐园”——百草园游戏,如拔何首乌弄坏泥墙、抓鸟雀等;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① (示例)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五猖会》 ② (示例)“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交流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两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
双喜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答案:双喜、衍太太不能入群。双喜是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的人物,《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衍太太为人刻薄、自私、虚伪,无法体现“温馨的回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