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范进中举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相公(xiànɡ) 腆着(diàn) 作揖(yī)
B.报帖(tiě) 行事(hánɡ) 桑梓(zhǐ)
C.亲家(qīn) 星宿(xiù) 侥幸(jiǎo)
D.拙病(zhuō) 名讳(huì) 兀自(wù)
解析:A项,“腆”应读“tiǎn”;B项,“梓”应读“zǐ”;C项,“亲”应读“qì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D)
A.带挈 体统 见教 不省人事
B.绾起 捷报 商议 不由分说
C.商酌 攀谈 喘息 今非昔比
D.盘缠 心窍 轩敞 谨俱贺仪
解析:“俱”应为“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B)
A.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B.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
C.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D.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
解析:A项,“晚生”指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属于谦辞;B项,“高邻”是对邻居的尊称,属于敬辞;C项,“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属于谦辞;D项,“小儿”是谦称自己的儿子,属于谦辞。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B)
A.“世先生同在桑梓”“故园东望路漫漫”“日暮乡关何处是”几句中的“桑梓”“故园”“乡关”都是指家乡。
B.和传统基础设施相比,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促进转型、培植发展新动能的基石和土壤。——这句话的主干是“基础设施成为土壤”。
C.为了谋取庞大家产,他这些年来一直处心积虑,从不曾有过放弃的念头。——该句加点的成语使用准确。
D.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云旅游”“云学习”“云问诊”等云产业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句话中标点使用正确。
解析:主干应为“基础设施成为基石和土壤”。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儒林外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是我国清代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B.“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鲁迅语)。《儒林外史》在今天读来近乎荒诞,然而吴敬梓创作时是有事实依据的。
C.《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其主旨是揭露胡屠户等人的庸俗势利。
D.《范进中举》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解析:《范进中举》一文的主旨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讽刺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A.明清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
B.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如范进中举的报帖写作“范讳进”。
C.“生”是旧时对读书人或晚辈的称呼,如“晚生”是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D.《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称为“回”或“节”。
解析: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进中举
①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①,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不想才到“天”字号②,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曾死了人,为甚么号啕痛哭?”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②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这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又一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
③那客人道:“监生③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几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
④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众人个个喜欢,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饭团之类,亲自上门来贺喜。周进留他吃了酒饭去。荀老爹贺礼是不消说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改动)
【注】①贡院:科举时代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②“天”字号:贡院连贯排列着隔离考生的窄小单间,“天”字号即第一号。③监生:初由各省学政从秀才中考试选拔。明清时期规定,凡向官府捐献一定数额钱粮者,也可获得监生资格,即可参加乡试。
7.范进中举后发疯突出“ 笑 ”,是 喜 极而疯;周进中举前发疯突出“ 哭 ”,是 悲 极而疯。(各填一个字)
8.第②段说周进“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这一条路”指哪一条路?为什么“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答案:“这一条路”指跟着金有余做生意。因为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家里穷,又无馆做,没钱就没机会再进考场,所以“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9.试分析“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答案:表现了当时人们趋炎附势的丑恶心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灵魂变得扭曲。
10.选文最后一段写了众人前来贺喜,结合周进中举前后的情况,说说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答案:周进因为家里穷(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无法进入考场,这些人不来资助,周进中举后他们却涌来贺喜,这说明了封建科举制度不但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其他人,揭露了各色人等的趋炎附势,也揭露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解答本题要深入探究文章主题,发掘出人类共性与社会本质等方面的特征。
11.试分析周进和范进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
答案:他们都是穷苦的读书人、无用的书呆子,读了几十年的书还没有考中;都热衷于功名,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都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比较。分别从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中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进行比较,从中找出相同点即可。
(二)整本书阅读。
12.(2023·天津中考)在“阅读方法研讨”活动中,李明同学分享了借助“批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他展示了《儒林外史》第三回中的一处批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原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批注】范进之“不省人事”,喜也,喜由悲来;周进之“不省人事”,悲也,悲极喜生。
(1)同样是“不省人事”,却是一喜一悲。批注者为何认为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是“悲极喜生”?请你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回答。
答案:范进中举后狂喜至“不省人事”,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喜讯一下子勾起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有屡试不第的挫败,有忍饥挨饿的贫穷,有受尽冷眼的屈辱……这一切在他狂喜之时一齐涌上心头,因此说此时的范进是“喜由悲来”。周进参观贡院时看到号板,悲从中来,撞板至“不省人事”,但由此却得到了几个商人的资助,并最终获取了功名,因此说周进是“悲极喜生”。
(2)作者两次写“不省人事”有何用意?
答案:刻画范进与周进热衷功名的丑态,以讽刺笔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
13.(2024·济南长清区模拟)阅读《儒林外史》,回答问题。
(1)【识·丑】《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儒林群丑图,儒林众生丑相毕现。请选择相应的人名填入表格。
严贡生 匡超人 牛浦郎 周进
人物 丑相丑行
① 牛浦郎 得到了一位去世诗人的诗集,冒名顶替,招摇撞骗
② 严贡生 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书中关于他描写得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③ 匡超人 伪造文书,替人代考,逼妻回乡,失格失德
④ 周进 足以和范进媲美,在贡院里痛哭,一头撞在号板上,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得神魂颠倒,可悲可怜可笑
(2)【辨·人】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吗?请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一)喜欢。因为他淡泊名利,傲视权贵,他不接受权贵的恩惠,不愿与权贵为伍;慷慨仗义,乐善好施,他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帮助朋友和亲人;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他救助和支持沈琼枝;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与妻子携手游山。
(示例二)不喜欢。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他,他都倾囊相助,不辨好坏,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他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