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 24* 三顾茅庐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guān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gài。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身披鹤氅( chǎnɡ ) 汉室末胄( zhòu )
晋谒( yè ) 不胜愧赧( nǎn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头戴guān( 纶 )巾
神仙之gài( 概 )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晋谒:进见;谒见。
B.审:申请。
C.疏:疏忽,粗疏。
D.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解析:“审”应解释为“明白,知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A.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后,菁菁立刻顿开茅塞,如在人生大海中找到一盏明灯。
B.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C.刘备思贤如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D.学校开运动会的那天,九年级同学箪食壶浆,做好了赛前的一切准备。
解析:A项,“顿开茅塞”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与“立刻”语义重复。B项,“如雷贯耳”指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不能用来形容声音,与语境不符。D项,“箪食壶浆”指用箪盛饭,用壶盛浆,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用在句中,使用对象错误。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B.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精彩桥段作者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描写,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C.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D.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
解析:语序不当,应将“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与“市容市貌的改变”互换位置。
4.下列句中不含谦敬语气的一项是(A)
A.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B.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C.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D.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
解析:A项,这句话是刘备对张飞说的话,嘱咐他见到诸葛亮不可失礼;B项,“南阳野人”是谦辞;C项,句中“鄙贱”是谦辞,“曲赐教诲”是敬辞;D项,句中“年幼才疏”和“有误下问”是谦辞。
5.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A.《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B.《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C.《三国演义》中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周瑜。
D.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一般存在一定的联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意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
解析:“凤雏”指庞统。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羽温酒斩华雄
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见孙坚,再收拾军马屯扎。坚为折了祖茂,伤感不已,星夜遣人报知袁绍。绍大惊曰:“不想孙文台败于华雄之手!”便聚众诸侯商议。众人都到,只有公孙瓒后至,绍请入帐列坐。绍曰:“前日鲍将军之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杀身丧命,折了许多军士;今者孙文台又败于华雄,挫动锐气,为之奈何?”诸侯并皆不语。绍举目遍视,见公孙瓒背后立着三人,容貌异常,都在那里冷笑。绍问曰:“公孙太守背后何人?”瓒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黄巾刘玄德乎?”瓒曰:“然。”即令刘玄德拜见。瓒将玄德功劳,并其出身,细说一遍。绍曰:“既是汉室宗派,取坐来。”命坐。备逊谢。绍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玄德乃坐于末位,关、张叉手侍立于后。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
(节选自《三国演义》)
6.“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个情节突出了关羽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英勇。选文中以多员大将被斩杀,衬托出华雄的骁勇善战,在这种局面下关羽敢于迎战,便能表现出其英勇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要紧扣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7.文章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阐述。
答案:①虚实结合。对帐内是实写,对战场是虚写,使读者既看到帐内的紧急情状,又能想象到战场上的声势与气氛。②衬托(或对比)。以华雄搦战时众诸侯的惊恐失色,反衬关羽的英雄胆略;以杯酒尚温而掷华雄之头于帐前,衬托关羽取胜之神速。
8.关羽出战之前,作者写了俞涉、潘凤命丧华雄之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关羽请战时,袁术大喝“打出”,袁绍也大加蔑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答案:第一问:一是突出华雄的武艺高强,二是反衬关羽斩华雄的勇猛。第二问:反衬关羽虽地位卑微,却不同凡响。
9.作者是怎样记叙关羽和华雄的战斗场面的?这样记叙有什么作用?
答案:“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战况的报告、人们的反应间接描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入胜。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方法。战斗场面的激烈,在选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战况的报告、人们的反应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结合间接描写的作用分析文章内容即可。
(二)综合性学习。
10.学习了本文后,班级举行了以“读名著,知三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含有数字的故事,如三让徐州、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等。你在平时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还积累了哪些故事呢?请再写出三个含有数字的故事。
答案:(示例)过五关斩六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英战吕布等。(答出三个即可)
(2)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写下面的歇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 )
②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 )
③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
(3)“桃园结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结交朋友。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答案:(示例)刘备、关羽、张飞是为了“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而桃园结义的。今天,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也需要结交志同道合、有崇高理想的朋友,不能无原则,意气用事。
(4)《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著作,一直为历代文人骚客所评说。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回味经典。
①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写的是赤壁之战,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 曹操 、 周瑜 。
②杜甫在《蜀相》中曾这样写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歌颂的是 诸葛亮 。 请写出有关此人的两个故事: (示例)七擒孟获 、 草船借箭 。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