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八)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2023年10月,五兽首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其中的马首铜像, 了东西方艺术理念与设计风格,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它以精炼红铜为材,色彩深沉厚重,以失蜡法一体铸造成型,神态 ,毛发 ,历经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 海外,圆明园的辉煌在侵略者的践踏下荡然无存。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圆明园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表达了中止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终于,在国家文物局的协调下,备受赞誉的何鸿燊先生出资购买并捐献给国家,结束了马首铜像百余年的离散漂泊。此后,马首铜像一直公开在港澳地区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喷泉(pēn) 锈蚀(shī) 富丽堂皇
B.劫掠(luè) 焚毁(fén) 深沉厚重
C.漂泊(bó) 同胞(bāo) 中止拍卖
D.赞誉(yù) 弘扬(hóng) 荡然无存
解析:A项,“蚀”应读“shí”。B项,“掠”应读“lüè”。C项,“中止”的意思是(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的意思是结束,停止。根据语境可知,应为“终止”。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A.溶合 惟妙惟肖 分毫毕现 流失
B.融合 栩栩如生 分毫毕现 流失
C.融合 惟妙惟肖 具体而微 流逝
D.溶合 栩栩如生 具体而微 流逝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段中加点的词语“理念”“水准”是名词,“展现”“增进”是动词。
B.文段中画横线的“马首铜像”“设计风格”两个短语的结构类型是相同的。
C.文段中“五兽首在时隔163年后重聚圆明园”的句子主干是“五兽首重聚圆明园”。
D.文段中“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惨遭劫掠焚毁”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
解析:应该表示因果关系。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A.马首铜像一直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B.马首铜像在港澳地区一直公开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C.马首铜像一直公开在港澳地区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D.马首铜像一直在港澳地区公开展示,为增进港澳同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的毁灭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③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⑤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附文:
①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②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③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附文节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改动)
5.《圆明园的毁灭》中说,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附文”中雨果说的哪些话与这个看法相同?
答案: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首先要理解题干“圆明园也是世界文化”一句的意思,然后通读文章,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区域,最后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题可提取“附文”第①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为答案。
6.请简要分析《圆明园的毁灭》第③段与“附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圆明园的毁灭》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置身圆明园中的美好感受,说明圆明园的建筑美;“附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突出了其建造艺术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圆明园的毁灭》第③段中把圆明园灿烂辉煌的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比喻为“幻想的境界”,写出了人们置身圆明园中的美好感受,突出圆明园的建筑美。“附文”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恍若月宫的建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圆明园属于幻想艺术,突出了圆明园建造艺术的美。
7.“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一句中“奉命”一词有何作用?
答案:说明焚烧圆明园是有领导、有目的、有指挥的行动。
8.《圆明园的毁灭》中说:“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附文”中也有与之类似的句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揭示了侵略者的贪婪与无耻。
9.《圆明园的毁灭》与“附文”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圆明园的毁灭》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附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二)综合性学习。
10.学习完本课后,班级开展了以“珍爱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为了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学校将要召开一次宣传活动,请你拟写活动的宣传标语。
答案:(示例一)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示例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文化根基。
(2)历史上,中国的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让人痛心不已。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保护?
答案:(示例)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②制定更加严厉的文物保护法律;③抢救和保护有艺术价值的古建筑;④尽最大可能追讨流失国外的珍贵文物;⑤采取科学的方法延长艺术品的“寿命”等。
(3)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游览参观的时候,你发现一名小朋友在城墙上乱刻乱画,你会如何劝说他呢?
答案:(示例)小朋友,不能乱刻乱画,这一砖一瓦都是文物。爱护文物,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向不文明行为说“不”!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