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文档属性

名称 22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2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转瞬(sùn)间急驰(chí)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B.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chōnɡ jǐnɡ)里。
C.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xī)窸窣(sū)窣响。
D.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fèi)子吗?”
解析:“瞬”应读“shùn”,“急”应为“疾”。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因为穷,我们就在心理上 了美,它的后果无非两个:一是对美的麻木,二是对美的误判。对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很可能拿心机当 ,拿愚昧当坚忍……
A.如果 删除 聪明
B.即使 剔除 聪明
C.如果 剔除 智慧
D.即使 删除 智慧
解析:“如果”表示假设,和“就”连用;“即使”表示让步,和“也”连用。这里假设因为穷,就会怎么样,应填“如果”。“剔除”指把不合适的去掉;“删除”指删去。语境的意思是在心理上排除了美,应填“剔除”。“聪明”和“智慧”的区别在于语义的大与小,“聪明”在这里程度太浅,应填“智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王飞的作业一直以来都是工工整整,一尘不染。
B.“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C.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D.面对各方的批评与质疑,他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解析:“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不能用来形容作业,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 )
A.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和写作水平。
B.同学们都要树立起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C.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改为“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并提高了写作水平”;B项,搭配不当,应将“树立起”改为“养成”;D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应删去其一。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B.“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C.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等……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解析:A项,问号应改为逗号,句号应改为问号;C项,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D项,“等”和省略号表示同一种意思的省略,重复使用,应删去其一。
6.整本书阅读。(4分)
有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在最前头飞快走着,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赤金色的,有着一个鸟嘴鼻子和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
上面选段出自小说《 童年 》,作者是 高尔基 。文中的“小老头”指的是 阿廖沙的外祖父(或卡西林) ,“小老头”是一个 凶残暴戾、唯利是图、薄情寡义 的小市民形象。
7.为了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1分)
(1)下面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图的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4分)
答案:(示例)大多数人把废旧电池当垃圾扔掉,只有少数人将其投入专门回收箱(或极少数人将其存放在家中)。
(2)校园内设置了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体上写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并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3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创建文明校园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个叔叔把几节旧电池扔到了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劝告,劝告时应语言得体,内容恰当。(4分)
【相关链接】
电池的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答案:(示例)叔叔,旧电池不能扔在草坪上。电池中含有很多重金属,它腐烂后,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可大了,还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小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一起爱护它。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2024·威海荣成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像花生一样活着
耿艳菊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居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田地。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地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做着一份不如意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爱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的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里,悄悄地成长。
(有改动)
8.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4分)
段落 主要事件
③④ (1) 花生苗惨遭碾压,一段时间后青色的叶间依然缀满小黄花
⑤ 花生被大火烧过,夜里一场雨后又冒出绿绿的嫩芽
⑦⑧ (2) “我”心灰意懒时,父亲以花生启示“我”,“我”豁然开朗
9.第④段中“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因为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或“我们”数着花就好像数着花生),“我们”听得有趣,仿佛看到花生丰收的景象,也期待着花生成熟的那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④段中“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可知,“我们”“心里溢满了欢喜”的原因是父亲告诉“我们”“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我们”听得有趣,仿佛看到花生丰收的景象,也期待着花生成熟的那天。
10.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8分)
(1)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案:这句话通过对父亲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花生被烧后父亲内心的无奈和绝望,与后文花生没有受损进行对比,从侧面衬托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2)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同时将干旱时依然精神抖擞的花生与无精打采的玉米、棉花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1)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阅读句子可知,“脸色煞白”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猛地坐在地头”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完了! 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这些描写表现了花生被烧后父亲内心的无奈和绝望;结合“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可知,与后文花生没有受损进行对比,从侧面衬托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第(2)题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由“耷拉着”“擎着”“绽放出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分析,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耷拉”写出了玉米、棉花的叶片因为焦渴而无精打采的情态,“擎着”写出了花生在干旱中依然精神抖擞的情态,作者将玉米、棉花的无精打采和花生的精神抖擞进行对比,并赋予玉米、棉花和花生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11.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结尾画线的句子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示例)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安于自己的学业,像文中的花生那样“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默默努力,“悄悄地成长”,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本题应先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句子内涵,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结合文章第⑨段中“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理解文章结尾句的含义,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花生一直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默默努力着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再结合生活实际,可以从“不受外界诱惑”“安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0分)
母亲的味道
燕 利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的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年,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不停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她有钱,让我在学校一定不能替她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有改动)
12.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4分)
事件 主要内容
一 (1) 在菜市场卖鱼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2) 到医院打扫卫生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和概括。结合第②段中“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可知,第(1)空可概括为:在菜市场卖鱼。结合第⑤段中“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可知,第(2)空可概括为:到医院打扫卫生。
13.请按要求回答下面两个小题。(6分)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夜里还在卖烤红薯的辛劳。
(2)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因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1)“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冬日雪夜的寒冷,而在这寒冷的深夜,母亲还在卖烤红薯,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人物形象,用天气的寒冷侧面体现母亲的吃苦耐劳。(2)“母亲笑”是神态描写,“起身收拾碗筷”“背过身”“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是动作描写。母亲的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并且告诉母亲“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我”直接表明了母亲对“我”的重要性,母亲感受到了这份感恩之情,很感动,也很欣慰。
1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回答。(4分)
答案:粗俗、大大咧咧,吃苦耐劳,关爱孩子,坚忍,无私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根据第①段中“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可知,母亲粗俗、大大咧咧;根据第②段中“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第⑤段中母亲在医院打扫卫生,干又脏又累的活,第⑥段中“我”回家过年时,看见母亲在冬日寒冷的夜晚卖烤红薯可知,母亲吃苦耐劳和坚忍;母亲怕“我”上不了大学,下决心不能耽误“我”,可见母亲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我”的爱,体现了母亲是一个关爱孩子、无私奉献的人。
15.请分析第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题,通过写“我”理解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照应了标题《母亲的味道》,属于篇末点题。到最后,之前母亲身上的所有味道都消失殆尽,是因为母亲的爱才是最芬芳的,所以还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芬香”代指母爱的芬芳,所以起到了点明主题的作用。“我”从以前逃离母亲的味道到现在留在母亲身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1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3分)
答案:(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太唠叨。读了本文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文章通过写母亲为孩子的无私奉献来赞扬母爱的伟大,作者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真实、细腻、感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最关键的一点是,作者是从母亲身上的不完美切入的,真实地再现了大多数人心里的母亲形象,最后自然地回归到母亲的伟大。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如何,母亲爱孩子的心是恒久不变的,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心,发自内心地爱母亲。故解答本题,围绕对母亲的爱和理解组织答案即可。
三、写作(50分)
17.歌曲《同桌的你》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想起学生时代的同桌故事。请以《我的同桌》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