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三) 2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从地衣类生物——石蕊(lěi)中提取的紫色浸出液最明显。
B.谁知过了一会儿,溅(jiàn)上盐酸的花辨竟奇迹般地变红了。
C.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埔(pǔ)里的花已经开了。
D.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解析:A项,“蕊”应读“ruǐ”;B项,“辨”应为“瓣”;C项,“埔”应为“圃”。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追根求源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B.空手道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要,即使是做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俯卧撑也不容忽视。
C.只要你见微知著,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D.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解析:“追根求源”指追寻事物产生、发展的本源。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C.课本剧演出之前,我们要分配角色、选择剧本和做排练。
D.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解析:A项,语义重复,“切忌”和“不要”应删去其一; C项,语序不当,应将“分配角色”和“选择剧本”对调;D项,成分残缺,应在“社会发展”后加“的需要”。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它在努力,它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④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⑤③④②① D.⑤④②③①
解析:整体感知语段,可按照种子生长的过程排序。其中,④②①三句的先后顺序最为明显,三个句子应连接在一起,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5.下列名言与本课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D )
A.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B.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
C.机会——永远只青睐不拒绝了解的人。
D.百学须先立志。
解析:A项,“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是“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B项,“疑惑,被称为智者的火炬”,将疑惑比作智者的火炬,表现疑惑、疑问指引我们接近“智慧、真理”;C项,“机会——永远只青睐不拒绝了解的人”,强调应该去主动了解、学习;D项,“百学须先立志”,强调的是“立志求学”,与本课题目含义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宋 威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嘀嗒嘀嗒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有改动)
6.文章首段从一则故事写起,有何妙处?
答案:通过父与子在不同心境下寻找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7.请分条概括如何涵养“静心功夫”。
答案:①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②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③“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8.文章多处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文章开头故事中父亲与儿子形成对比,父亲“抱怨着四处寻找”,儿子“就安静地坐着”,结果父亲没找到,儿子找到了,以对比的手法有力地证明了“心静”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示例二)第②段以“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进行对比,突出“静心”的意义,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示例三)以苏轼在面对“滩险舟危”的情形时的表现与其他士子进行对比,反映出苏轼一生的磨炼让他养成了“气定神闲、沉着冷静”的气度,从而证明多经历风雨的洗礼和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对“心静”的作用。
9.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或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忘记烦恼,重新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
(二)综合性学习。
10.阅读下列关于“月亮文化”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李白的1 166首诗中,“月”字出现523次,占1/2。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 古典音乐歌曲名中含“月”的比比皆是:《彩云追月》《二泉映月》《平湖秋月》《汉宫秋月》《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民歌中也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现代关于“月”的歌曲更是俯拾皆是,如《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亮几时有》《月亮代表我的心》……
材料三 成语中有月光如水、闭月羞花、花前月下、月下老人、月满则亏、披星戴月、众星拱月等。月同时常用于女子名字:小月、柳月、新月等。其他还有月山、月牙泉、月坛、月饼之说。
(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有哪些象征意义?(至少写两条)
答案:(示例)是美丽的象征,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是失意的象征。
(2)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得出了什么信息?
答案:“月”字在中国的诗词、歌曲、成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3)月亮有许多别称,请你写出几个。(不少于两个)
答案:(示例)婵娟、金蟾、广寒、素娥。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