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五) 25 文言文二则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曰(yuē) 盘盂(yú) 校正(jiào)
B.孰(shú) 辩斗(dòu) 施行(shī)
C.则(zé) 岐嶷(nì) 沧沧(cāng)
D.汝(rǔ) 载重(zài) 多知乎(zhī)
解析:“知”应读“zh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B.智意所及(智谋)
C.而日中时远也(太阳中间)
D.访之群下(询问)
解析:“日中”应解释为“正午”。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C )
A.称物/以载之
B.我以/日初出/远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时/孙权/曾致/巨象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日初出/大如车盖”。
4.下列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两小儿辩日》的经过是“孔子东游,遇小儿。两小儿自陈己见。两小儿各述理由。孔子不能决,小儿嘲之”,大致对应开端、经过、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B.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列出自然现象,然后亮明观点,得出结论。
C.《两小儿辩日》启示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见解。
D.《曹冲称象》告诉我们:在遇到难题时可以试着转换思路,开动脑筋,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难题前轻易放弃。
解析:“两小儿”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即先给出观点,然后用生活中的常理(“远者小而近者大”“近者热而远者凉”),结合自然现象(“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5.下列故事不属于表现孩子聪慧的一项是( C )
A.司马光砸缸 B.曹冲称象
C.刻舟求剑 D.道旁苦李
解析:“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6.默写。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以“近大远小”的道理判断太阳远近的语句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 , 及日中则如盘盂 。
(4)《两小儿辩日》中,一小儿认为早晨起来太阳离我们远,中午时候离我们近的理由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7.文学常识填空。
(1)《两小儿辩日》选自《 列子·汤问 》,《 列子 》,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 战国 时的 道 (学派)家人物,郑国人。
(2)《曹冲称象》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曹冲,字仓舒,沛国谯县人,东汉末 曹操 之子。谥号 邓哀王 。本文作者是 陈寿 ,字承祚,安汉人, 西晋 (朝代)历史学家。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王丹麓座客常满。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①其说。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故知今像多须,误也。”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诘:追问。②本:根据。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问其故( 原因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3)孔子不能决也( 分辨,判断 )
(4)孰为汝多知乎( 同“智”,智慧 )
9.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D.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句中重点词有:像,指画像;误,不对的,错误的。故译为: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10.【甲】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 太阳早晨和中午距离人的远近 (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中王丹麓的儿子鼎说“然则孔子亦无眉耶”的目的是: 驳斥客人仅凭书中语句就判断孔子没有胡须的观点 。
11.【甲】【乙】两文中的小孩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善于质疑,说话有理有据。
【参考译文】
【乙】王丹麓家中经常客人满座。有客人认为孔子没有胡须,大家都追问他这样认为的理由。那位客人说:“根据《孔丛子》,子思告诉齐君说:‘孔子天生就没有胡须和眉毛,天下的王侯并不因为这个减损对他的敬意。’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当时王丹麓的儿子王鼎六岁,在一旁回答说:“那么孔子连眉毛也没有了?”这位客人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1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时孙权曾致巨象(得到)
B.太祖欲知其斤重(想要)
C.咸莫能出其理(都)
D.则校可知矣(计数)
解析:“致”应解释为“送,送达”。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他的)智谋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
(2)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译文: 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方法。
1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标三处)
置 象 大 船 之 上 而 刻 其 水 痕 所 至 称 物 以 载 之
答案: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
15.本文旨在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你在曹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示例)①遇到困难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②要善于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