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B )
A.花圃(pǔ) 蝎子(xiē) 见微知著(zhù)
B.钵子(bō) 蝈蝈(guō) 锲而不舍(qì)
C.单调(diào) 蟋蟀(shuài) 因材施教(jiào)
D.蜇人(zhē) 不屑(xiè) 追根求源(yuán)
解析:“锲”应读“qiè”。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不慎 盐酸 和谐 唯恐
B.测验 图像 类型 灵感
C.钟楼 调整 呈现 凭空
D.清脆 拒绝 糟糕 涎生
解析: “涎”应为“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关注我们身边惊人的大事,见微知著,会对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B.在这类事上,不必追根求源,寻找看不见的原因。
C.我对各种各样的奥数题早已司空见惯,才会让我对今天的数学竞赛成竹在胸。
D.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还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解析:“见微知著”指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事情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与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C )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为防止未成年人不再沉迷网络,不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
C.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物,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D. 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析: A项,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够”改为“能否”或删去“有没有”;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再”;D项,语序不当,应将“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改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在即将到来的暑假里,同学们是想学习一些特长呢?还是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B.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踏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C.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蛋白质维持健康,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类、大豆、鸡蛋……等。
D.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
解析:A项,选择疑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项,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省略号或“等。”;D项,“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属于大的并列短语,里面又有小的并列短语。所以,大并列短语之间要用逗号。应改为“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
6.整本书阅读。(7分)
(1)《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 高尔基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的名称是《 在人间 》和《 我的大学 》。(3分)
(2)《童年》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 期间的童年生活。(2分)( C )
A.六岁到十二岁 B.三岁到六岁
C.三岁到十岁 D.五岁到十岁
(3)在阿廖沙遭到外祖父毒打时,他伸出胳膊去遮挡;在阿廖沙养伤期间,他亲切地去探望。他生性乐观、朴实,是外祖父家的工人,名字叫(2分)( D )
A.格里戈里 B.米哈伊尔
C.雅科夫 D.小茨冈
7.根据有限的科学假设(某些东西的存在,某些事件的发生),在不与人类最大的可知信息量(如现有的科学理论,有据可考的事件记录)冲突的前提下,虚构可能发生的事件,这就是科学幻想。(8分)
(1)请概述漫画的内容。(4分)
答案:(示例)遨游太空,探索奥秘,与外星人亲切交谈。
(2)请说说你对科学幻想的理解。(4分)
答案:(示例)科学幻想比较天马行空,可能缺少一点实际性,但科学幻想绝不是空想,它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虚拟场面将变成现实,它们的神秘色彩也将逐渐被揭示。如纳米技术曾经只是一种科学幻想,但如今已出现在现实世界。纳米机器人的研发成功,就是这一崭新技术的完美体现。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B.及其日中如探汤(到,到了)
C.孔子不能决也(分辨,判断)
D.孰为汝多知乎(知道)
解析:“知”同 “智”,智慧。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本文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B.第一个孩子从身体凉热的角度,得出了“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
C.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清晰可见。
D.这个故事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解析:从“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第一个孩子从看到太阳大小的角度,得出了“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
10.从短文中,你能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3分)
(1)孔子: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两小儿: 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人在旅途”的徐霞客
从二十二岁开始,徐霞客就踏上了考察探险的旅程。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长途旅行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对于徐霞客来说,越奇、越险、越没人的地方,他越要去探个究竟。
有一次,徐霞客来到了湖南茶陵,要探访那里的麻叶洞。当地百姓纷纷劝阻他说:“千万别去,洞里有神龙奇鬼,从来没人进去过。”徐霞客从来不信什么鬼神,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高兴地前往了,他要做麻叶洞的第一个探险者。
徐霞客举着火把进入洞中。洞的入口非常狭窄,他只能像蛇一样往前爬去,腹部和后背都擦着岩石,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但是,进入洞穴的深处后,他看到了一幅精妙绝伦的奇景:一根根石柱 (示例)光洁如玉 ,一块块石头 奇形怪状 ,有的像 盛开的莲花 ,有的像 趴着的猛虎 ,仿佛是 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
当徐霞客从洞中出来的时候,洞口已经围了好多人。他们原以为这个大胆的外乡人肯定被妖怪吃掉了。当徐霞客向他们描述了洞内的奇景时,人们无不对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在漫长的旅途中,徐霞客遇到过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什么困难都没能动摇他那坚强的意志。
11.作者列举了哪个具体事例说明徐霞客的不畏艰险的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答案:作者列举了徐霞客探访麻叶洞的事例来说明他的不畏艰险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抓住第3段“有一次,徐霞客来到了湖南茶陵,要探访那里的麻叶洞”可以概括具体事件。
12.徐霞客进入洞中后看到了怎样的奇景?发挥想象把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
解析:本题考查发挥想象补充句子的能力。做题时要注意抓住所给的事物的特点,进行补充。比如“石柱”的特点可以是光洁如玉;“一块块石头”的特点可以是奇形怪状。接着写出它们的样子,比如形态像动物、物品等。
13.徐霞客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短文中摘抄相关的语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我的观点: (示例)徐霞客是一个相信科学、勇于探索的人。
印证语句: 徐霞客从来不信什么鬼神,不但没有被吓住,反而高兴地前往了,他要做麻叶洞的第一个探险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分析出本文中的徐霞客具有非常多的特点,比如勇敢、坚强、热爱探险等,先写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找出对应的语句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学与问
①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②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③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很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改动)
14. 第①段中加点的“道理”具体指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可知,第①段中的“道理”具体指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15.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4分)
事例1: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问题。
事例2: 沈括发现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第②段可知,事例一主要写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从小喜欢问问题的故事。阅读第④段可知,事例二主要写了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发现深山里的桃花和山下的桃花开放时间不同的原因。
16.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解析:本题考查补全句子的能力。阅读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你都应该向他请教”可知,文中应填写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本句出自《论语》,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17.阅读短文第④段,完成练习。(5分)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它在全文中还起到 承上启下 的作用。(2分)
(2)大科学家沈括读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提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么解决的?最后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3分)
①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②解决的办法: 问妈妈;到深山寺庙去实地观察。
③得到的答案: 寺庙的温度比山下低很多,所以桃花开得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1)根据原文第④段的内容可以概括得出本段文字主要是围绕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来写的。所以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结合上文内容也可以得出本段文字是全文的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2)根据文段的内容“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18.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我们既要在学中问,又要在问中学。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要一味地接受,而要主动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由文章第⑤段“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可知,我们在学习中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问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三、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初”字有“开始的”“第一次”“原来的”等释义。“初”是走向未来的起点,是挑战自我的尝试,是心怀梦想的坚守……
请以“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略。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