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四)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第一句既是点题,也是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B.“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C.第三句中的“旷”和“低”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D.诗中虽有一个“愁”字,但有明月相伴,诗人还是完全沉浸在喜悦之中。
解析:“日暮客愁新”的意思是“茫茫暮色给羁旅他乡的游子新添了几分愁绪”。与“新”相对的是“旧”,暗示诗人除了新添的思乡之愁,还有其他的愁绪,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这旧愁中,有仕途的失败、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以“旷”形容“野”,突出四周的空旷、广袤和寂静无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跃然纸上。“月近人”,以“月”的清冷、亲近,更加重了诗人的孤寂、惆怅、失意之情。所以“诗人还是完全沉浸在喜悦之中”表述有误。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其体现出的诗人的心情。(2分)
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江面上,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孤独等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浪淘沙(其一)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万”有什么含义?(2分)
答案:“九”“万”是极大极多的虚指,“九曲”“万里”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气势磅礴。
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D )
A.“浪淘风簸”写出了黄河风浪之大,“自天涯”形容黄河的绵长。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D.后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借用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向往安逸的隐居生活的愿望。
解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安逸的隐居生活的愿望”表述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两句运用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2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首联先写故人的“邀”,再写作者的“至”,文字上毫无渲染,开门见山。
B.颈联描述了两位友人,打开窗子,对着窗外,端着酒杯款款叙谈桑树和麻的生长情况。
C.这首诗在描绘山村田园风光时采用了由近及远的描写顺序。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解析:“叙谈桑树和麻的生长情况”有误,“桑麻”在这里泛指农事。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词的上阕前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心驰神往。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田野转移到天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天外疏星、山前小雨,说明词人对这种景象感到轻松愉悦。
D.前文“路转”,后文“忽见”,表现出词人突然间看见旅店时的喜悦。
解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天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所以“把人们的关注点从田野转移到天空”表述有误。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几个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
C.词的上阕描写黄沙岭夜晚的美景,下阕写词人夜行遇雨,流露出词人的惊慌之情。
D.这首词选取平凡的景物,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语言自然淳朴、不饰雕琢,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细腻的感情。
解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的旅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此时词人的情感应该是惊喜,而不是惊慌。
8.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词的上阕写了鹊啼、蝉鸣、蛙叫、人声。这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夜晚的宁静和优美。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写了丰收之后人们愉快畅谈的情景。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量词和名词,显得清新活泼。
D.这首词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表达了词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描写了丰收之后人们愉快畅谈的情景”表述有误,应由“稻花香”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五)(2024·淄博张店区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第一句写雨前,将乌云密布滚滚而来的态势比作打翻的墨水,一场大雨蓄势待发。
B.第二句写雨中,将密集的雨点比作跳跃的珍珠,展现了暴雨的迷乱与壮观。
C.后两句写雨后,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乌云,日出云开,水天相接,万物焕然一新。
D.全诗着眼一个“醉”字,醉的人,醉的景,还有一份愁绪万千的醉的情。
解析: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选项“愁绪万千”表述有误。
10.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试着用你自己的话为这四幅画命名。(2分)
答案:(示例)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吹散图 雨过天晴图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图画概括。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把乌云比作“翻墨”,描绘了暴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景象,是一幅“黑云翻墨图”;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描绘了暴雨忽至、雨点密集的景象,是一幅“白雨跳珠图”;第三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描绘了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霎时间雨散云飞的景象,是一幅“狂风吹散图”;第四句“望湖楼下水如天”,描绘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是一幅“雨过天晴图”。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两句写出了雨的量大、势猛的特点。
B.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
C.本诗的作者曾巩是宋代著名诗人,本诗笔调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D.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由衷地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解析:“诗人由衷地赞美了桃花、李花的美丽”表述有误,由“惟有青青草色齐”可知,诗人赞美了青草难以摧毁的顽强精神。
12.本诗三、四两句描写青草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2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或衬托)的手法,将大雨过后零落殆尽的桃花、李花与翠绿齐整的青草对比,暗示了桃花、李花虽艳丽但生命力却很弱,青草虽朴素但生命力却很强的哲理,赞扬了青草难以被摧毁的顽强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桃李花开尽”“青青草色齐”,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青草的赞美之情。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⑤。
(选自《山海经》)
【注】①逐走:赛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河、渭:文中指黄河、渭水。④大泽:大湖。⑤邓林:桃林。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故( 原因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3)我以日初出远( 认为 )
(4)孰为汝多知乎( 同“智”,智慧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译文: 太阳刚升起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
(2)未至,道渴而死。
译文: (夸父)没有到达(大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15.阅读【甲】【乙】两文,分别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答案:【甲】文说明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们应该去积极探索。【乙】文说明我们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勇敢探索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考译文】
【乙】夸父和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夸父)没有到达(大湖),就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下的手杖,化成桃林。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甲】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选自《曹冲称象》)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访之群下(访问)
B.咸莫能出其理(方法)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
D.舟止(停止)
解析:“访”应解释为“询问”。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非常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标三处)(3分)
舟 已 行 矣 而 剑 不 行 求 剑 若 此 不 亦 惑 乎
答案: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9.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甲】【乙】两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分)
答案:相同:都是用在船上刻记号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同:曹冲灵活,用可以相互转化重量的相近的东西;刻舟求剑者死板、固执、不知变通,最终导致失败。
【参考译文】
【乙】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船上(剑掉下去的位置)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①鹬(yù):一种水鸟,体色暗淡,嘴细长,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昆虫、贝类等,是候鸟。②箝:同“钳”,把东西夹住。
20.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标两处)(2分)
答案: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蚌方出曝( 晒 )
(2)今日不雨( 下雨 )
(3)蚌亦谓鹬曰( 也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译文: 双方谁也不肯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23.苏代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让赵惠王明白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攻打燕国,可能使赵国和燕国两败俱伤,让秦国获利。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让他人得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可知,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苏代把赵伐燕比作鹬蚌相争,把秦国比作渔翁,委婉地劝谏赵王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会顾此失彼,最后却被第三方(秦国)坐收渔利。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经过易水。(看到)河蚌正出来晒太阳时,鹬鸟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合上蚌壳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就有死鹬了。’双方谁也不肯放弃,渔夫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如今赵国准备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抗,就会使老百姓疲惫不堪,我担心强秦就会成为渔夫了。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进攻燕国这件事)啊。”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出兵进攻燕国)。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林琴南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赍④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jí):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赍(jī):携带。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以袜实米( 装 )
(2)若心固善( 你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译文: 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
26.林琴南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
答案:心地善良,关心孝敬师长。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由“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分析,林琴南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就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这体现了他心地善良,关心孝敬师长的品质。
【参考译文】
闽县人林纾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