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突破提升(五)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我愿做你低处的阳光
刘继荣
①那天,我回去得略早,在楼道里就听见儿子的声音:“家长真难教育,当孩子就得有耐心啊!”我捏着钥匙,瞠目结舌。听声音,他是在跟同学通电话:“等‘父皇’和‘母后’老了,有了逆反心理就更难引导了。他们会坚信,吃绿豆能治百病,吃茄子可长生不老,五千块钱一个的枕头能令人返老还童……”我笑到手软,钥匙掉落在地。门忽然开了,儿子招着手说:“进来吧!”我坐在沙发上,将脸埋在掌心里,又笑。
②结束通话后,这个初中男生感慨道:“果然小孩一思考,大人就发笑呀!”我笑够了,仰起脸问:“像我这样的家长,该如何教育呢?”他笑嘻嘻地回答:“我请你去公园划船,请你吃冰激凌!”
③公园很静,湖水微蓝,照见初夏的云,照见彼岸的花,也照见来了又去的蜻蜓。孩子的眼睛,是静谧的湖水,照见幸福,照见温暖,也照见了我从未见过的自己。
④儿子告诉我,母亲节前夕,校广播站征稿。同学们笔下的感人故事,如校门口老奶奶篮子里的康乃馨,美丽相似,温馨相似:过生日时烹煮佳肴,雨雪天气时送伞送衣,生病时彻夜守护……儿子说:“这些我也都记得,但我有更多美妙的独家记忆。”
⑤“因为贪玩,我掉进泥沟,成了一个泥水淋漓的‘兵马俑’。我跌跌撞撞,沮丧地敲开家门,妈妈握着炒菜的铲子大笑,赞叹我好帅,要给我拍照留念,还要在我糊着厚厚黄泥的球鞋里种菜。一想到踢球时,鞋子里会飞出黄瓜和番茄,狼狈的‘兵马俑’立刻就笑出了眼泪。”
⑥“转到新学校后,第一次在课堂上犯倔,把外教老师的蓝眼珠气成红色。班主任要请家长,同桌说我要挨骂了。那一刻,我两腿发抖,觉得地球太危险,一定要逃离。可结果呢?老师们爱上了风趣的妈妈,我爱上了外教的口语课。”
⑦“这样的故事,真的太多。妈妈的笑声,是我童年里最奇妙的光,它比阳光柔和,比月光明朗。在这样的光里,我可以跑,可以跳,也可以像做梦一样到处飞,那个隔三岔五挂着哭脸回家的小孩,终于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生。”
⑧我喉头微哽,问:“为什么不讲妈妈的不足?”
⑨“马上开始!”他看着我的眼睛,“我长大了,可是妈妈没有。”
⑩沉默了一会儿,儿子接着说:“我发现一个秘密,爱笑的妈妈,实际上是个脆弱而骄傲的小女孩。”他顿了顿,继续说:“这半年来,从姥爷患病到去世,你一直表现得坚强乐观,几乎连我都被你骗过去了。”
我的心似被针扎了一下。我无法忘记,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我抱着他,如同抱着一个婴儿,我整夜握着他的手,却无法留住他。
“妈妈在白天谈笑风生,可每夜每夜在梦里哭。”儿子凝视着我说,“一个人背负着伤心的大包袱,却不肯分一点点给我扛,太看不起人了!”
我抬头,清晰地看见,他亮晶晶的瞳仁里,坐着个豆粒大小的我。
“如果难过,不必忍到天黑才哭;如果遇见麻烦,就像别的妈妈一样叹息、唠叨、闹脾气;如果太累,躺在沙发上吆五喝六也没有关系。虽然我做不了妈妈高处的阳光,但我愿意做你低处的阳光……”
我胸口酸热,喉头发涩,低声喝道:“停!给你一分钟时间,你确定不会后悔吗?”
起风了,石子在水底一漾一漾,花树向前探着身子。他清清楚楚地回答:“我确定!”我笑起来,眼泪肆无忌惮地涌出。
我此时才明白:长大,不是独自彷徨走夜路,不是在迷雾中苦撑到崩溃;长大,是懂得分享晴朗,也懂得与亲爱的人一起分担突如其来的阴霾。因为,高处有高处的阳光,而低处也有低处的阳光。
(选自《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有改动)
1.文章第④段中,儿子说“但我有更多美妙的独家记忆”。请简要概括儿子所回忆的事情。(4分)
答案:①儿子掉进泥沟,妈妈用幽默的玩笑把儿子逗笑。②儿子在课堂上犯倔,妈妈用风趣感染了老师,还使儿子爱上了外教的口语课。
2.请结合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4分)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跌跌撞撞”“沮丧”写出了儿子掉进泥沟后狼狈、沮丧的状态,与后文妈妈逗儿子“笑出了眼泪”形成对比,表现了妈妈的风趣幽默、宽容智慧、善解人意,也突出母子之间的和谐融洽。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我”:①有担当,有责任意识。父亲去世为了不影响家人故意掩饰伤心。②天性乐观,幽默风趣。看见儿子狼狈的样子开起了玩笑,及时调解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儿子:①天真、活泼、调皮。贪玩掉进泥沟;课堂上犯倔,把外教的蓝眼珠气成了红色;和同学聊天,称自己的爸妈为“父皇”和“母后”。②细心周到、有担当。细心地发现姥爷去世后,妈妈白天谈笑风生,夜里却在梦里哭,告诉妈妈想要做她低处的阳光,以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妈妈爱。
4.联系全文,说说结尾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答案: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爱和阳光,孩子虽然小,能力有限,但也可以给予父母自己微弱的爱和回报,亲人之间要一起分担阴霾,表现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以及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村子起伏的土地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碟子状的干脆叫碟子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在菖蒲洼的田就叫菖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爷爷没那么幸运了,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把爷爷戗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则以“温柔的声调”,表现了村里人对稻田的爱远远超过了对孩子的爱。
B.长丰大丘分配给新初以后,爷爷还常去田边转悠,提醒新初家放水、治虫等,写出了爷爷失去长丰大丘后的郁闷和痛苦。
C.新初提出要耕种我们家田地时,父亲表示“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说明曾被父亲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已在他脑海里渐渐淡去。
D.新初回到老家,不再外出打工,重新耕种稻田,这一现象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振兴农村政策的显著效果。
解析:A项,“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这是人们说话的习惯;“而说到稻田则以‘温柔的声调’”,并不能说明村里人对稻田的爱远远超过了对孩子的爱。B项,“长丰大丘分配给新初以后,爷爷还常去田边转悠,提醒新初家放水、治虫等”,写出了爷爷依旧对长丰大丘非常关心,并不是因失去长丰大丘后而郁闷和痛苦。C项,“新初提出要耕种我们家田地时,父亲表示‘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说明父亲希望田地继续有人耕种而不至于荒芜,父亲不愿意接受施舍,胸怀大度,并不是稻田已在父亲脑海里渐渐淡去。
6.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品析)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稻田”比作“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对人们幸福绵长的生活的重要作用(或祖辈对土地的依恋热爱之情)。
(2)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请从用词的角度进行品析)
答案:巧用叠词,“黑油油”写出了长丰大丘肥沃的特点,“爽溜溜”“痒滋滋”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人对长丰大丘的喜爱之情。
7.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示例一)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则是一副温柔的声调。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喜爱。
(示例二)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清淤,日渐破旧。椿树塘的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突出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进行分析即可。如第⑦段“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与第⑨段“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形成对比,将“塘堤日渐破旧”与“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进行对比,突出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8.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稻田视作重逢之人,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②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③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重逢”指再次遇到(多指长时间不见的)。“与稻田重逢”中将“稻田”视为“重逢之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联系第⑦段,打工潮兴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据此可知“与稻田重逢”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对稻田愈加珍惜。同时标题《与稻田重逢》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6分)
鱼群会“撞车”吗?
①说起海洋世界,你会想到什么?是美丽的珊瑚、凶狠的大白鲨,还是各种奇形怪状的深海鱼?除了这些影视剧里关于海洋镜头的“标配”外,大海还有一种奇妙的景观——拥挤而巨大的浅海鱼群。
②在浅海区,我们时常能看到一群群“挨挨挤挤”的鱼,它们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不停地游动,却依然能够紧挨彼此、维持队形。人们不禁疑惑,它们总是以如此密集而庞大的阵容快速“行军”,会不会不慎连环追尾或相撞呢?
③不必担心,这些小家伙拥有灵敏的近距离知觉,对于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其他成员的突然转向都能迅速捕捉并立即做出反应。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④说起来并不复杂。当鱼群在浅海遨游时,通常只需眼睛和侧线就能很好地控制方向。
⑤就拿眼睛来说吧,虽然鱼类的总体视力不太好,但相比深海鱼,浅海鱼在视觉上还是很有优势的。它们的视网膜中含有很多视锥细胞,所以,对于射入水中的可见光也能敏锐地觉察到。也正因此,那些视力出了问题的“盲鱼”就再也无缘加入鱼群大军了。而且有意思的是,浅海鱼大多都是银色的,这也使它们能够在光线昏暗的水里更容易看见彼此。
⑥此外,鱼类特有的侧线也功不可没。它们长在鱼的身体两侧,可谓是鱼类最敏感的器官。可别小看这两条侧线的用途,它们神经密布,就像鱼的导航器,任何细微的水压、温度变化都会通过神经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鱼迅速反应并调整前进路线。
⑦但是,不是每种鱼的侧线都长一个样,不同的物种,其侧线的位置、结构可能差异很大。比如在最常见的硬骨鱼中,侧线器官既有分散在体表的神经丘,也有埋于表皮之内的管道系统。如果仔细观察,你可以在它们身体两侧及头部发现一连串小气孔,这就是它们的侧线。通过这些气孔,水可以轻易地进入鱼体内的管道系统,而在管道系统中,又有许多能感知任意压力变化的毛细胞。
⑧但是,鱼群数量之众,偶然的“踩踏事件”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不各游各的,非得聚在一起呢?
(有改动)
9.浅海区的鱼群会“撞车”吗?为什么?(4分)
答案:不会。因为它们拥有灵敏的近距离知觉,对于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其他成员的突然转向都能迅速捕捉并立即做出反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③段可知,它们拥有灵敏的近距离知觉,能迅速捕捉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其他成员的突然转向,所以浅海区的鱼群不会“撞车”。
10.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答案:打比方、作诠释。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浅海区的鱼群的两条侧线对鱼群掌握正确的游动方向,从而不会“撞车”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可别小看这两条侧线的用途,它们神经密布,就像鱼的导航器”把两条侧线比作“导航器”,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画线句也解释了为什么“别小看这两条侧线”的原因,是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再联系“任何细微的水压、温度变化都会通过神经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鱼迅速反应并调整前进路线”可知,这里的打比方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两条侧线的作用。再联系第③段中“不必担心,这些小家伙拥有灵敏的近距离知觉,对于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其他成员的突然转向都能迅速捕捉并立即做出反应”及第⑥段中“鱼类特有的侧线也功不可没”可知,这也介绍了侧线的导航作用,即浅海区的鱼群不会“撞车”的另一重要原因。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当鱼群在浅海遨游时,通常只需眼睛和侧线就能很好地控制方向。
答案:不能去掉。 “通常”指平时,平常。用在这里起限制作用,去掉以后,就变成鱼群在浅海遨游时,只需眼睛和侧线来控制方向了,这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所以不能去掉。“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通常只需眼睛和侧线就能很好地控制方向”,加上“通常”意为“眼睛和侧线就能很好地控制方向”是一般情况;但遇到特殊情况时用眼睛和侧线也不能让鱼很好地控制方向。“通常”是对范围的限制,如果去掉,则意为凭借眼睛和侧线就一定能控制好方向了,显然,这一判断违背了事实,故不能去掉。“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每种鱼的侧线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请举例说明。(4分)
答案:不一样。比如在最常见的硬骨鱼中,侧线器官既有分散在体表的神经丘,也有埋于表皮之内的管道系统。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