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评价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9分)
【甲】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节选自《狼牙山五壮士》)
【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节选自《开国大典》)
【丙】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节选自《竹节人》)
【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平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节选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肩膀(bǎnɡ) B.虎视眈眈(dān)
C.机遇(yù) D.锲而不舍(qì)
解析:“锲”应读“qi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D )
A.连队 B.结成彩
C.破绽 D.平空
解析:“平”应为“凭”。
3.下列词语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漫不经心 B.五颜六色
C.虎视眈眈 D.见微知著
解析:“漫不经心”指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与语境不符,应改为“斩钉截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B )
A.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制定,有助于海上风电海域的通航安全。
B.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获得了更加优越的发展机遇。
C.青少年创新大赛空前热烈,每年有超过100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比赛。
D.当前,科普工作不仅要提升科学知识,还要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执行和制定”改为“制定和执行”;C项,前后矛盾,应删掉“超过”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将“提升”改为“普及”。
5.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律诗由四联构成,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B.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C. 汉字历史悠久,充满智慧。在古代造字时,大多遵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方式,如“休”是会意字、“蛛”是形声字。
D.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主要有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解析:律诗由四联构成,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6.默写。(5分)
(1)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2)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
(3)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七律·长征》)
(4)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借“菊”这个意象表达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待到重阳日 , 还来就菊花 。
7.《童年》这部小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期间的童年生活。请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及其性格特点。(4分)
①人物: 阿廖沙 。性格特点: 勇敢正直 。
②人物: 外祖母 。性格特点: 善良乐观 。
8.班级举行以“我爱中国字”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你认识下列象形字吗?请依次写出来。(4分)
答案:竹 林 雨 象
(2)请你猜一猜下列有趣的字谜,各打一字。(1分)
①两人十四个心。( 德 )
②兔儿头上戴顶帽,满腹苦水无处申。( 冤 )
(3)中国字的结构都有一定的内涵和哲理,请你仿照下面示例,趣解汉字。(1分)
[示例]“功”:要出力,下功夫才能成功,勤劳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吹”: (示例)口欠修养才会去吹,那些全靠吹的人肯定没有真本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3分)
书湖阴先生壁(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前两句写庭院环境突出净、静、美的特点,表现出主人勤劳、朴实,富有生活情趣。
B.三、四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水,烘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意味深长。
D.全诗体现了湖阴先生高洁的品格和超尘出世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解析:“三、四两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应改为拟人。
(二)阅读《二鹊救友》,回答问题。(8分)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悲鸣不已(已经)
B.集古木上(聚集,会合)
C.若相语状(形状,样子)
D.衔一赤蛇吞之(含着,叼着)
解析:“已”应解释为“停止”。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译文: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12.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4分)
答案:(示例一)遇到困难时,需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遇到困难,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感恩。
(示例三)遇到困难时,要懂得寻求他人帮助。
【参考译文】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棵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母鹊)马上就要孵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鸣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古树上,忽然有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一会儿(它们)扬长而去。不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在诉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们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便俯身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条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5分)
飞花令的前世今生
李定广
①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全民热爱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时代浪潮,“飞花令”就是这个浪潮中飞得最高的一朵浪花。如今,飞花令不仅成为大众流行词汇,而且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飞花令是怎么来的?古人是怎么玩的?今人又有哪些新玩法?
②飞花令是我国古代的酒令游戏之一,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古代宴会中,为了佐饮助兴,推举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其号令,轮流做指定的游戏,或说出指定的诗文,或对对子,或讲故事,或唱曲子等,违令或输的人饮酒。酒令种类成百上千,汉唐两朝尤其繁盛,其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喜欢玩诗文一类的酒令游戏,称为“雅令”。
③唐宋时期“雅令”盛行,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唐宋“小令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唐宋诗词”的“词”,比如《调笑令》《三台令》。唐代诗人王建的《调笑令》曰:“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酒宴上创作出这样诙谐又经典的“雅令”,无疑会给酒宴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④明清以来,人们玩得最多的“雅令”就是飞花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早期只以“花”字为令,规定每人说一句嵌有“花”字的诗词,按顺序“花”字落在何处,何人便须饮酒,依次相传,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诗句要罚酒。
⑤若在座的都是高手,则增加难度,对“花”字的位置做出严格要求,一般是依次出现。如第一人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在第一字;第二人说“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第三人说“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这样依次类推,“花”在第七个字的位置则一轮完成,不断循环。后来逐渐不局限于“花”字,诸如“春”“月”“红”等这些古诗词里出现频率较高,且又有美好寓意的字,也成为飞花令的常用令字。
⑥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飞花令骤然沉寂,基本消失了踪影。直到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飞花令如天女散花一般回归了,带给人们“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惊艳感受。《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团队发掘出这一古老的文化品种,并对旧式飞花令进行了三点改造,让其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土壤。
⑦首先,让飞花令大众化。旧式飞花令主要活跃在文人雅士的宴会中,现在要让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最重要的是降低难度门槛。如以“飞”单字为主,以“飞”常见字为主,且不限定令字在诗句中的位置,这样就能让全民都“玩得起”。
⑧其次,创造新的有“难度梯队”的玩法。为了适应比赛,也为了满足一些诗词高手的需求,《中国诗词大会》创造出三个难度等级的飞花令:单字飞花令、双字飞花令、超级飞花令。
⑨最后,让大众感受到飞花令的美感。旧式飞花令一般只说一句诗词,改造后的飞花令要求必须说两句。中华诗词的美感优势之一就是上下句节奏、对称和平仄相对而形成的节奏美、整齐美(参差美)以及抑扬美。
⑩玩新式飞花令,颇能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又能表现敏捷和机智,更能展现中华审美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新式飞花令,已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游戏,也成了人们学习诗词的方式之一。
(有改动)
13.阅读第②段中画线句,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4分)
答案:“之一”是“其中一种”的意思,在此起限定作用,说明飞花令是我国古代酒令游戏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酒令游戏种类,“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之一”指其中一种,在此起限定作用,说明飞花令是我国古代酒令游戏中的其中一种,不是唯一的。“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根据选文内容分析,与传统飞花令相比,新式飞花令有何创新之处?(3分)
答案:①让飞花令大众化(或降低难度门槛)。 ②创造新的有“难度梯队”的玩法。 ③让大众感受到飞花令的美感(或改造后的飞花令要求必须说两句连续的诗词)。
15.第⑨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旧式飞花令与改造后的飞花令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改造后的飞花令体现了诗词的美感优势,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旧式飞花令”“改造后的飞花令”可知,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旧式飞花令”与“改造后的飞花令”进行比较,结合第⑨段中“中华诗词的美感优势之一就是上下句节奏、对称和平仄相对而形成的节奏美、整齐美(参差美)以及抑扬美”可知,这里突出强调“改造后的飞花令”体现了中华诗词的美感优势,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16.读完选文,小晶说:“飞花令已经过时了,即使是新式飞花令也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小志说:“飞花令没有过时,在现在的时代仍有其魅力与价值。”你赞同谁的说法?请依据选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我赞同小志的说法。新式飞花令不仅能提高我们学习诗词的兴趣与热情,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又能表现敏捷和机智,更能展现中华审美的魅力,是一种健康、高雅的娱乐形式。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张君燕
①秋风顿起,气温骤降,走在街上,会有一种进入深冬的感觉。刚回到家,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取羽绒服干啥?”“喂,闺女,你看天这么冷,你不得穿羽绒服啊?”老妈的话让我不禁咋舌,这天确实是冷,还不至于穿羽绒服呀。可她哪里肯听我的辩解,撂下一句:“你不来取,我给你送去。”便挂了电话。
②在去老妈家的路上,突然想到网上流行的一个笑话:二十来度的天气,一个小美女郊游时却穿着羽绒服,面对好友们不解的目光,小美女幽幽地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联想到老妈的行为,不由得“心有戚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心头涌上温暖。
③从小到大,每次天气转凉,不管我身上穿着什么,老妈总会跟在后面喋喋不休:“死丫头,瞧你穿的那点东西,快去加件衣裳。”那时候年少,一来爱美,二来也真不觉得冷,总是有意无意地和老妈作对,偏偏不肯多穿一件衣服。初中时住校,周末回家,老妈特意交代我多带点衣服,说看天气预报这周要降温。我撇了撇嘴,对老妈的话不以为意。临走时,还悄悄把老妈塞到我包里的毛衣毛裤取了出来。
④没想到,到周三时,天空竟然飘起了零星雪花。阴历十月,谁能想到会下雪呀。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我一边不停地搓着手,一边暗骂自己不听老妈的话,活该受罪。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老妈嘴上责备着,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在寝室里换上棉衣后,浑身一下子暖和起来,这时我才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妈,你怎么来的呀?”老妈一直不会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可是十几里的路呀。“走路呗,又不远,正好锻炼身体。”老妈轻描淡写地回答。看着老妈花白的头发,略显肥胖的身躯,以及因腰病而不利索的双腿,我的鼻子一酸。
⑤如今我已长大成年,老妈却依然时不时地在我身后念叨,提醒我多穿衣服,仿佛我还是那个倔强的不懂事的孩子。那天和同事们闲聊,说起穿衣服的事情,同事们都争先恐后地“控诉”起老妈的“罪行”来。然而,我却分明在同事们的脸上看到了甜蜜,那是一种幸福的炫耀啊。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
17.本文第③④两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2分)
答案:老妈在雪天步行十几里路到学校给“我”送棉衣。
18.本文第①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自然环境描写(或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老妈打电话让“我”去拿羽绒服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第①段画线句中“秋风顿起,气温骤降”可知,此句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天气的寒冷;根据第①段中“接到老妈打来的电话:‘妞儿,我把你去年落在家里的羽绒服整理好了,赶快过来取一下’”可知,天气的变化和“我”的穿着,母亲时刻挂在心上,开头的这个句子为母亲打电话让“我”回家拿羽绒服的情节作了铺垫。
19.本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对“我”在下雪天没穿上棉衣的心疼。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死丫头,跟你说的话偏偏不听,这下冻坏了吧”是母亲说的话,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语句中“眼神里却满是关切和疼惜”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第④段中“只穿一条秋裤的我坐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课间我一路小跑着去厕所,隐约听到熟悉的叫声,下意识地回头,竟然看到了满身雪花的老妈”可知,画线句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对“我”在下雪天没穿上棉衣的心疼。
20.请分别概括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表达了“我”及同事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是最深沉最体贴的母爱”还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天下所有母亲共同的特点——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表达了“我”和同事们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细雨斜风,淡烟疏柳的美景;以爱为犁,以美为耕的师长,灯下静美的生活……无不让人咏之赞之。
请以《非凡的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