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一) 1 草 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拔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迂回(yú) 鞭子 轻响
B.衣裳 疾驰 襟飘带舞(jīng)
C.拔转 欢呼 静寂(jì)
D.热闹 马蹄 蒙古包(měng)
解析:A项,“迂”应读“yū”;B项,“襟”应读“jīn”;C项,“拔”应为“拨”。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疾”字的意思与“群马疾驰”中的“疾”相同的一项是( B )
A.疾恶如仇 B.疾风劲草
C.积劳成疾 D.痛心疾首
解析:“群马疾驰”中的“疾”和B项中的“疾”都是“急速;猛烈”的意思。A项,痛恨;C项,疾病;D项,痛恨。
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一)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轮光亮的圆如车轮的玉盘——月!
(示例二)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块莹莹的绿如宝石的翡翠——湖泊!
4.(2024·泰安新泰市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进入初中以来,我逐渐养成了每天读书30分钟,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
B.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准。
C.我们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先烈最真挚的怀念。
D.他是个优秀的团员干部,做事很冷静、武断。
解析:A项,缺少宾语,在“和同学”后面加“的习惯”;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项,用词不当,将“武断”改为“果断”。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喜迎远客、把酒联欢。
B.《草原》这篇文章,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C.《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D.“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贴切巧妙,形象生动。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默写。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草原》)
(3)在这境界里, 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 ,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老舍《草原》)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草原八月末
梁 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条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发出声音的物体。牛羊在缓缓地移动,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长久。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老天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站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老天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产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火石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有改动)
7.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开阔、宁静、干净、纯真。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赞美、留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感悟能力。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回答即可。
8.解释下面语句在文章中的含义。
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案:获得深刻而独特的历史感悟需要远离喧嚣。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从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入手分析即可。
9.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丰富文章内容,突出草原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深沉;从描绘草原景色转向抒写个人感悟,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从内容、主旨和表现手法入手分析即可。
10.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火石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同意这种看法。因为特定的环境和时刻呈现的自然美,不可多得也无法复制,要有与这美感产生共鸣的欣赏者;自然释放美感,润泽人的灵魂,人欣赏美,从自然中汲取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示例二)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一刹那的交汇”将美感说得过于神秘,“才可能迸发”将美感的获得说得太绝对。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后,班级开展了以“亲近草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1)欣赏草原风光。看到下面的图片,你能想到的四字词语有 (示例)翠色欲流 、 一碧千里 。
(2)吟诵草原诗句。请写出一首你搜集的关于歌颂草原的诗歌。
答案:(示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宣传草原风情。请给草原写一段话,推荐大家都来草原欣赏其美丽的风光。(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内蒙古大草原一碧万顷、空气清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纯朴亲切——快来感受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吧!
(4)保护草原环境。当前,草原的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草场退化严重,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美丽的大草原。(写出两条建议即可)
答案:(示例)①建立草原保护制度。 ②退耕还草。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