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4分)
初入中学,轻启书卷,书香四溢。我们在书中,欣赏山河锦绣,倾听万物天籁,感受生命可贵。我们策马急驰在翠色欲流的草原,与老舍一起享受恣意洒脱的人生;那芬芳馥郁、缀满枝头的丁香,让人懂得乐观面对愁怨;漫步在诗词的海洋,感受奇丽的风光,让人心向往之。在书中,点点墨迹,字字珠玑,书味在心,憧憬未来,方能致远。
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恣意(sì) 缀满枝头(zhuì)
B.恣意(zì) 缀满枝头(chuò)
C.恣意(zì) 缀满枝头(zhuì)
D.恣意(sì) 缀满枝头(chuò)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急驰 翠色欲流
B.洒脱 芬芳
C.愁怨 漫步
D.奇丽 墨迹
解析:“急”应为“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
B.邢窑烧制的花瓶真精致参差啊,釉色鲜明,胎质细腻,可谓瓷器中的精品。
C.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D.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解析:“参差”指长短、高低、大小等不一致。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匀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B )
A.随着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让春节文化在海外民众中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B.“自媒体”凭借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
C.我国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地领土面积的18%左右。
D.全厂职工认真讨论、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删掉“随着”或“让”;C项,重复赘余,应删掉“约”或“左右”;D项,语序不当,应将“讨论”和“听取”调换位置。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
B.姊姊说:“你看,花儿都倦得要睡了”!
C.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D.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解析:A项,应将句中的两处顿号都改为逗号;B项,应将叹号放到引号里面;D项,“响成一片”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6.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B.许多花草树木在文学作品中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菊花象征坚贞,松柏象征正直坚韧。
C.《丁香结》的作者是宗璞,代表作有《红豆》《紫藤萝瀑布》等。
D.《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解析:“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7.默写。(8分)
(1)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2)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3)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老舍《草原》)
(4)《宿建德江》一诗中,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舟中所见到的景色的诗句是: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一诗中,描写黑云翻滚、大雨倾盆的诗句是: 黑云翻墨未遮山 , 白雨跳珠乱入船 。
8.探究下面有关“有朋自远方来”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如“君子之交淡如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如朱光潜的《谈交友》、培根的《论友谊》等。
(1)小涵找到一段介绍“朋友”起源的文字,但是文字的顺序已经被打乱,你能帮她排列出正确的语序吗?(4分)
①尽管“朋”“友”两字各有所指,但后来人们往往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指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人。
②“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友”在甲骨文中就是把两只右手合在一起,表示两个人握手的意思。
③这里的“朋”“友”已不分彼此,互为一体了。
④“朋友”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答案:④②①③
(2)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会让人记住一辈子,小涵想在承载同学情谊的班级相册上写一段有意义的文字,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她写好了第一句,思绪就卡住了,请你帮她仿写两句,要求句意连贯。(6分)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串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示例)友谊如古琴 , 我们共同弹奏 , 谱写成一曲曲动听的乐曲 ; 友谊如彩绸 , 我们共同裁剪 , 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3分)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阕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表现了夜的寂静。
B.词的下阕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对农村闲适生活的喜爱。
解析:“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表述错误,应该是“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
(二)(2024·大庆肇源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9分)
丁香赋
张福海
①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③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④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着自己的未来。
⑤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⑥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⑦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⑧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⑨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⑩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干,强劲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它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有改动)
10.“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运用了 排比、比喻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丁香花的轻盈、繁茂以及颜色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从内容上,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句式上看,结构相似,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云”形象地写出远望丁香花的轻盈;“如海”写出一簇簇丁香花聚集在一起的繁茂;“如霞”写出丁香花颜色的艳丽。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联系下文“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可知,三个短句写出了丁香花给春天带来的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1.认真阅读全文,概括回答哈尔滨人喜欢丁香花的原因。(6分)
(1) 丁香花鲜艳美丽,香气浓郁。
(2) 丁香花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3) 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要求从全文概括哈尔滨人喜欢丁香花的原因。由文章第②~④段可概括为“丁香花鲜艳美丽,香气浓郁”;由文章第⑤~⑦段可概括为“丁香花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由文章第⑧~ 段可概括为“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因此,作者认为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B.文章从形、色、味等方面描绘丁香花,流露出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
C.“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即使到了严冬,丁香也是美丽的,在孕育下一个春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的赞颂。
D.本文标题《丁香赋》改为《哈尔滨人的颂歌》更好,直接点明主旨。
解析: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用丁香“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品格象征着哈尔滨人坚韧、顽强、团结进取的精神品质,使标题显得更生动,更含蓄,也更深刻。改为《哈尔滨人的颂歌》则显得太直白,达不到这一表达效果。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实际上是为了赞美什么。(6分)
答案:文章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赞颂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器,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三)(2024·泰安岱岳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
唐艺婕
①又是一年秋风起,白果熟了。
②白果是银杏的果子,秋来九月,飞雁划过天,桂子飘香,把那银杏染成金黄,白果便长在枝头了。
③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树大根深、子孙绵延的样子,两三个孩子才能将它合抱起来。银杏的枝丫捺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长成了伞盖,枝繁叶茂;叶子一片挨着一片,像是四季的旗,风来时,可以听到一棵树的涛声。
④盛夏,银杏树是养人的。在暑热消散的黄昏,一张竹榻,几碟小菜,一碗凉粥,似乎是夏天最惬意的记忆。阿婆的蒲扇慢慢摇着,风在干蒲叶上猎猎作响,随即被蝉鸣盖了过去。小孩子在榻上翻着玩,撒娇着要糖粥吃,竹榻吱呀。阿婆的耳朵有点背,嘴里依旧絮絮地唱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手里的蒲扇不时轻落在孩子身上,赶着蚊子。
⑤风里飘飘摇摇落下一片银杏,深绿色,夕阳下却有金边。小孩子不懂一叶知秋,只笑吟吟地捏着叶柄,拿叶子把眼遮住,偷偷地望着天边的火烧云。晚霞烧红了一片天,像是要把暑热一口气化作颜色,尽数消散掉。孩子看得入迷,一时回过神来,大人正在切西瓜,泼一盆井水,哗啦啦凉了地,小孩子的脚闪躲不及,一个激灵,“咝”。
⑥终于入了秋,下了桂花雨,银杏果已经黄澄澄了,像一簇一簇的金橘,煞是可爱。叶子一片片落下,前赴后继,是金色的降落伞。铺了一地,又落一层,再盖上一摞,金色簇拥着老树,行人走过,咔嚓咔嚓,是丰收的声音。
⑦日光在银杏叶上驻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冬季来了。树枝枯老嶙峋,叶片寥寥,白果已啪嗒啪嗒落下了。釉质的白色,橄榄似的样子,讨人喜欢。抓几颗随意丢入灶膛,火钳夹出,放在盘子里,外焦的白果刺溜溜在盘里转起圈,只一会儿就会噼啪爆开,露出金黄的心。这心一定是黄叶变的。冬日里,小孩子哈着热气,急切地要剥一个白果,又烫得用手抓耳朵,不长记性又去拿,几个回合下来,白果不烫了,人的手也暖了。孩子吃得香,阿婆总是念叨“只吃七个啊”,孩子悻悻的,央求阿婆再吃几个,阿婆笑。阿婆老了啊,多吃不妨的。
⑧银杏又叫“公孙树”,倒不是什么公孙家种的,而是取“公种而孙得食”的意思。白果是苦的,很像莲子的心,软软糯糯,温暖里包藏着莲子的苦。这种苦啊,是每个寒天都会想念的,但它又不容许你多吃,吃那么几个,不过分苦,又让人时常惦记。白果是阿婆唯一不会让孩子多吃的东西。它是记在心里的味道,可以感念一辈子。它又是一颗种子,播种在心里,长成一棵银杏,在时间里风响。
(有改动)
14.阅读全文,概括补充银杏树在夏、秋季节的不同形象。(4分)
春:枝叶舒展,生机勃勃→夏: 树大根深 , 浓荫避暑 →秋: 硕果累累 , 丰收喜悦 →冬:老枯嶙峋,叶片寥寥。
1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银杏的枝丫”以人的性格,“捺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又将舒展开的“银杏的枝丫”比作“伞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银杏树的枝繁叶茂,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银杏的枝丫捺着性子一点点地舒展”将银杏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成了伞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伞盖的宽大的特点可知,画线句子写出了银杏树的枝繁叶茂。结合作者对银杏的描写分析,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
16.第⑧段中写到“白果是苦的”“这种苦啊,是每个寒天都会想念的”“又让人时常惦记”,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孩子为何还要想念、惦记白果。(4分)
答案:因为白果包含着阿婆对孩子温暖的爱,孩子想念、惦记白果的同时,也是在想念、惦记阿婆,表达了孩子对阿婆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⑦段中阿婆给孩子吃白果,“阿婆总是念叨‘只吃七个啊’,孩子悻悻的,央求阿婆再吃几个,阿婆笑”可见,阿婆对孩子的关心,白果包含着阿婆对孩子温暖的爱;“白果是苦的”“这种苦啊,是每个寒天都会想念的”“又让人时常惦记”是因为孩子想念、惦记白果的同时,也是在想念、惦记阿婆,表达了孩子对阿婆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的妙处。(6分)
答案:“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展开;以《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为标题,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标题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展开,描写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银杏的不同样子,以及银杏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同时以《时间里站着一棵银杏》为标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站”字将银杏人格化,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写作(50分)
18.请以《从此改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答案:略。
8/8